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17期)

沒有難成的服侍

燭光網絡 117期 (p.3)
13/11/2017

每個人都有些難以突破的圍牆,教會亦然。而難以突破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沒有恩賜,而是沒有心志。雖然一個人總會有限制,但一群信徒加起來,總可以互補長短,一個人做不來的事,一群人是難以推諉的。對於一些在社會上被忽略、被邊緣化、人數少、身份敏感的群體,猶如那一隻走失的羊一般,按照聖經教導,弟兄姊妹理應撇下那九十九隻很容易便能融入教會文化,被弟兄姊妹接納的小羊,尋找那徬徨無助的迷羊。不過,現實卻是不少教會和弟兄姊妹已習慣了安逸的文化,將教會視為逃避世界的安樂窩,或是躺下休息的療傷站,不願起來回應上帝的呼召。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一聽到賭徒、妓女、同性戀、露宿者、南亞裔、精神病康復者、貧困兒童、內地學生等等,便會敬而遠之,原因不一定是出於厭惡或歧視,而是覺得彼此之間有一些無形的隔膜,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對方明明就在面前,卻連半句話也不願或不懂如何說出來。其實關心和溝通是否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呢?我們可以如何突破與這些有特殊需要或非一般群體之間的隔膜呢?

與貧窮兒童一起夢飛行的「師友計劃」

燭光網絡 117期 (p.4)
13/11/2017

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影響的不單是成人,甚至是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跨代貧窮問題」。兒童及青少年可能因為家境有困難而缺少接觸社區的機會。為此,一向關注城市中的貧窮人和基層需要的城市睦福團契於2010年開展「師友計劃」,鼓勵弱勢社群的兒童規劃未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自信,確立自己有能力為夢想而逐步前行,至今已有八百四十多位兒童及青少年受惠。

「師友計劃」由勞工及福利局資助,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當中有三個元素:

關顧妓女事工——給予關心、重生機會及希望

燭光網絡 117期 (p.6)
13/11/2017
明光社
在香港,服侍妓女群體的教會或基督教機構寥寥可數,我們是次訪問了其中兩個——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與禧福協會一同拓展的「愛蓮事工」;以及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的同行者事工,讓大家知道社會上任何人都需要基督信仰、被關心及給予希望的機會。

關顧港島區妓女

同福堂有服侍基層的心願始於1998-99年,最初與禧福協會的同工一起服侍深水埗區的妓女,後來因教會事工、人數迅速加增而暫停。直至2013年暑假,禧福有意將事工拓展至港島區,並邀請同福堂開展「愛蓮事工」。同福堂同工經過禱告後,決定參與。愛蓮事工同工Irene認為要開展事工,最重要是人力資源,於是以禱告開始,向神祈禱請來六個同工,才正式開始。由2014年起每星期有一個下午探訪:從上環、灣仔、銅鑼灣、天后至北角的「一樓一」,週三上午則在教會開設英文班。

 

打開南亞裔這「封閉」的社群

燭光網絡 117期 (p.8)
13/11/2017

大部份香港人一聽到「南亞裔人士」這名詞,都會有類似的想像:黝黑的膚色、在地盤工作、操帶有口音的廣東話或根本不識粵語,也許還認為他們都有點粗魯及有體味。「危險」,大概就是一些香港人對他們最簡潔的總體印象,有時只要在報紙上看到「南亞裔」三字,很容易便會聯想與罪案有關。說到這裏,本文幾乎可以進入大部份論述少數族裔的文章的節奏,說上述的都是「刻板印象」、「不是個個南亞裔人士都作奸犯科」、「犯罪是社會壓迫」、「社會需要更多的關心他們」云云,最終帶讀者完成一次道德能量補給的文字旅程。然而,這次與基督教勵行會(下稱「勵行會」)同工的對談令本文注定不落這俗套。

「南亞裔的社群很封閉。」勵行會油尖旺少數族裔人士綜合服務中心Tommy如此說。「這中心的服務對象,是油尖旺區的南亞裔人士。我們還會聘請一些南亞裔的青年去做一些外展,如聯繫、推廣活動等工作。」Tommy提到聘請華裔與南亞裔人士作外展工作的分別,若只有前者前住的話,成效不及後者的一半。外展工作一般需要華裔和南亞裔人士一起。因為南亞裔人士與非南亞裔人士的交流意欲很低,所以聘用南亞裔青年的成效會高很多。這個情況,就是他所指的「封閉」的意思:在同一空間,同一街道上,我們看到彼此,卻從不交流。

與精神病康復者同行

燭光網絡 117期 (p.10)
13/11/2017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而醫管局每年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7,000人,增至2015至2016的226,000人。[1]精神病已成為香港的都市病,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自己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精神病的困擾。

基督教愛協團契(下稱:愛協)是一所服事精神病康復者的基督教機構,自1989年,由一位精神病康復者及院牧開始發展,至今已有20個小組,分散在香港各區聚會。除一般康復者小組外,亦有專為青少年而設的青少年組,及為康復者家人而設的家屬組。愛協的小組如一般教會團契相似,有祈禱會、詩歌敬拜、及不同主題的週會。機構的程序幹事王錦洪先生表示,小組的目的是讓組員能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彼此分享,互相支持。小組內雖然有導師及義工的協助,但愛協小組的宗旨並非由上而下的導師主導,而是由組員出發的互助模式,期望組員之間彼此建立關係,互相關顧。

港漂事工——帶出福音與和平的溝通平台

燭光網絡 117期 (p.12)
13/11/2017

港漂,即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往往被某些傳媒描述為共黨弟子,在港享用特權,甚至在不同的議題,例如港獨,教學語言等成為爭議焦點,鮮有和諧共處的畫面。基督徒同學可以進入這個港漂群體,給他們帶來和平的福音嗎?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多年籌辦的內地生事工,期望同學透過大學平台,互相認識、了解,讓同學見到的內地同學,不是媒體所描述的那麼負面,並在過程中建立一個可以與上帝對話的平台。

就讀社工系四年級的Joyce,自一年級開始就選擇參加港漂事工。港漂事工簡單來說就是邀請港漂同學,每周參加廣東話班,建立關係。每季亦會有不同的活動,例如帶他們去旅行遠足,又或者帶他們去吃地道的廟街煲仔飯,走走香港的歷史文物徑。Joyce說:「整體就是嘗試去讓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我們每次上完課亦會一起吃飯,在過程中亦會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例如他們在香港租住的問題,或者在香港的日常經歷、趣事。」

不讓同性戀者感到孤單

燭光網絡 117期 (p.14)
13/11/2017

新造的人協會

新造的人協會(簡稱NC)於2004年開始投入服務,對象主要是受「同性吸引」困擾或希望離開同性戀生活模式的人士及其親友。除此之外,NC也希望協助有心關顧同性戀者的人士,以及幫助社會大眾更正確及全面了解同性戀。

NC的教育經理及創辦同工之一Tammy憶述她以往也曾對「同性戀」一無所知,就如眾多櫃父母[1]一樣,在1994年,因著一位親友向她出櫃[2],自那時就開始關心同性戀這課題,也結連了不少同路人,一起關愛同性戀者。十三年前多謝不少有心人,協助開設不同的支援小組,提供個別服務,並在眾多義工和機構、教會合作之下,展開教育工作,正式成立「新造的人協會」。

教會和機構為一體

燭光網絡 117期 (p.16)
13/11/2017

提起宣道會基蔭堂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戒賭牧師」、「戒毒牧師」,甚至他自己也說「乜都有得戒、耶穌開你眼界」,若提起蕭師母(蕭張玉蓮)也就會聯想到「基蔭家庭服務中心」。很多人自然就會認為這家庭服務中心,就是「戒賭中心」!蕭師母的確是為了服侍戒賭的朋友,放下原本的工作,全職在基蔭家庭服務中心。由零開始為中心打拼,至今能立運作,當中看到上帝的帶領,同時更看到一個個生命的神蹟,見證著機構與教會如何美好的互動。

明光社

開展與成長——全是恩典與神蹟

「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 以愛相連」——惜食天使

燭光網絡 117期 (p.18)
13/11/2017

「開展廚房」的服務,源於創辦人董愛麗女士在多年前一次的「觸動」。當時董女士參觀一個慈善機構的食物銀行,看到一位受惠者知道下一季未能領取食物包時的彷徨情況,當刻觸動了她,單純地希望讓貧窮的人能夠「有餐食」。沒有太多的思前想後,她成立小寶慈善基金並籌集了第一筆資金,於2011年開展了「惜食堂」——首個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藉製作熱飯餐和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讓低收入家庭、失業人士、殘疾及復康人士、無家者、籠屋住戶及弱勢婦女受惠。2012年更找了廚房地點和聘用人手後開始大量生產熱飯餐。

「惜食堂」團隊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每日平均4,000公斤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回收及接受捐贈的食物種類包括:新鮮食物、罐頭、包裝食物、熟食、冷藏及急凍食物、油及調味料等。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由在荔枝角的「惜食分餉站」挑選食材、到中央廚房分類、清潔,再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避免了浪費及協助減輕堆填區的壓力。機構最初每天只製作二十多盒熱飯,五年後每天(星期一至五)平均生產8000份熱飯餐及食物包,免費派發予約140個慈善機構。多年來,主的恩手不斷供應和加添支持者、義工及各界食物捐助。

台灣性平教育前車可鑑

燭光網絡 117期 (p.21)
13/11/2017

相信在今日香港,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男女平等」,但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下,「男女平等」竟會被抨擊為「性別平等」意識不足。因為在《性平法》下,性別的定義是多元性別。當性別不再被理解為男與女,而是多元性別的展現時,「男女平等」、「兩性相處」等等課題都要去性別化,只提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亦政治不正確,會招來台灣教育部的懲處。

台灣愛盟家庭文教基金會家庭教育講師陳德智先生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列明學校每學期需實施最少四小時性平教育,但不能只教導異性戀,也要正面地教導同性戀及其他多元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任何違反多元性別平等的都要接受懲處。除了教導多元性別的問題外,德智指出現今性平教育亦向學生教導性自主權,就如有機構推出《青春水漾》影片,描述少女探索身體的「性感帶」,享受性高潮,而那影片卻是進入中小學教導性平教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