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千禧男歡女愛

----從香港男女關係看本港家庭凝聚力
程翠雲女士   |   觸動輔導中心 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 創辦人
09/05/2008

 過往大家說到男女和家庭時,一般都是很簡單直接的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縱使不至於完全相信西方童語故事的「從此之後,二人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 直到永遠」,但也覺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十分理所當然。這過程中,二人亦必然結婚生子,活在同一屋簷下,風雨同路數十年。

可是今時今日,當我們說到男女關係、家庭和凝聚力時,實在有太多不同的種類和處境湧現眼前,單是講定義都沒完沒了,本文嘗試集中講一般成年一男一女的婚姻家庭關係現況。
 
千禧年代,仍有真愛。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仍大有人在,不過確實是買少見少。另一極端,晚晚與不同人有性無愛只要一夜霧水情緣的,雖然數字比前上升,但亦非主流。反而很早、很自由、很開放地拍拖談戀愛,然後很悶地結婚,很痛苦地生活,很暴力地分手的個案則日益增多。
 
也有人因為年齡日長,為了想生仔而結婚,為了要結婚而拍拖,這類人士以教會女士居多。他們一般願意做婚前輔導,但不願意接受自己亦知道的事實。
 
其他也常見的結婚原因有:想有性行為但不想召妓或玩一夜情、想有人陪自己睡覺/吃飯/過節、想買樓做業主但一人負擔不到、想自己公幹時有人照顧寵物、想經歷結婚的程序……,林林種種,洋洋大觀,不勝枚舉。而同居不結婚的更是日見增多,雖然他們得到了計算中的好處,但是他們亦得到沒有預期的傷害。
 
除了結婚或同居,亦有再婚重組家庭或離婚後與新戀人同居者,還有離婚後與前配偶同住的,更有結婚不同住或同居不同住者(並非分居)。二人同住一屋或共睡一床,理論上應有情慾合一的常態(有些可以達至靈慾合一的境界),但實際情況卻反而多見有愛無性或有性無愛。有子女的,更多見同屋不同房,或同房不同床,又或同床不只夫妻雙方。床,是戰場。
 
家庭與婚姻、生育、居所、性行為甚至愛情都可以脫勾,那用什麼來維繫呢?方法可也不少,感覺是否愜意則另議。由於婚前性行為越來越普遍,性已不再是凝聚男女的原素,但性可以是引致分手的常見理由。有人以子女或寵物來維繫,亦有人因為金錢、事業甚至物業而相纏,還有人因為宗教、習慣、面子而一起,反正如果不是因為愛,或已沒有了愛,那維繫的方法可以千奇百怪,蔚為奇觀。
 
其實以上種種常見維持關係持久性的方法,與夫妻相愛、家庭和諧可以並不抵觸,問題是現代男女什麼都有,就是欠缺有成長、有生命力的愛情。在MSN網絡即時通訊沒有等待忍耐的年代中,在MTV只有快速爭奪自虐的色慾都市裏,手機和貼紙相只能抓著疑似一刻深情,就算維持到二人共處一室很多年,卻不能促使二人相愛多一點。
 
筆者從事性治療和婚姻家庭輔導多年,同步推廣青少年性教育和家庭教育事工,在這教育治療的服務經驗中,發現到三個不變的定律(一)人心底裏最根本需要的很簡單,那就是:愛。無論那愛是通過性、婚姻、功名或其他各式各樣方法呈現、印證。(二)戀愛、婚姻、家庭的跨代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所知所想。(三)破壞家庭凝聚力的是怨恨嫉妒貪婪自誇等人性而不是男女平等、經濟轉型。

 

 傳媒不斷告訴我們離婚率上升、家庭問題拍案驚奇,反而同居和婚前性行為再沒有新聞價值。大家會很擔心現代婚姻制度和家庭凝聚力,以及年輕一代能否抵受得住如此嚴峻的衝擊,筆者倒反而看到物極必反後的出路,因為人性所需,其實很簡單。
 

延伸閱讀:
 
1.   書名:《新世代婚姻與愛》
      作者:林滿馨及余非著
      出版:突破出版社
      附註:This one talks about divorced families.
 
2.   書名:《未嫁女》
      作者:甄鳳玲著
      出版:匯美書社
      附註:This is a PHD research report talking about single women.

 

項目 年份 數字/百份比 資料來源
男女人口比例推算(男:女) 2006
2036
912:1,000
709:1,000
統計處[1]
單身女性 2007 *接受最早有性行為歲數:19.3
*接受早於17歲或以前就有第一次:10%
*接受婚前性行為:95%
*接受有性無愛:50%的性態度
香港大學[2]

 

 
[1]2007/07/17,星島日報,A04要聞,<陰盛陽衰十女爭八男>。
[2]2007/08/24,成報,A09港聞,<95%單身女接受婚前性行為性態度開放部分容許有性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