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土地與公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0/09/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7月份的「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博士,與20多位朋友一同對談「土地與公義」的問題。究竟「強拍」、「中環價值」,「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背後,香港如何可以公義公平地發展城市?
 

信仰給同性戀者的盼望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9/2010
何志滌牧師分享內容: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

生之迷惑

楊慶球    |    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20/09/2010

「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約伯記3:3)
 

給同性戀者多點愛

整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0/09/2010

基督徒面對同性戀者,往往會手拿聖經,一段段的教導,配合著懲罰,以為有了規條,加上審判,他們就會「改過自新」變回異性戀者。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研討會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事實並不如此。要與同性戀者相處,要時間,要心思,更重要的,還是愛。
 

電視媒體對青少年影響

整理: 招雋寧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20/09/2010

明光社就青少年對性的觀念與行為的開放程度,向六間不記名中學的中三、中四及中六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1]成功收回2,211份問卷,其中有效用作分析的問卷1,825份。該六間中學一半有宗教信仰,一半沒有;而六間學校亦按成績分佈於三個不同等級,各等級佔兩間。

謝絕o靚模騎劫書展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0/09/2010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書展已經二十一年,成為了香港一年一度、學生放暑假的盛事。以前有不少書迷期待在書展裡購買作家的新書,一睹他們的風采,甚至慕名去聽名家的講座或研討會﹔家長及教師們亦鼓勵子女、學生到場感受健康及優良閱讀風氣。

同心同行荊棘路

採訪及整理:楊潔華、吳秀紋    |    明光社 督導主任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9/2010

究竟有沒有人會願意了解,面對同性戀掙扎的基督徒的內心世界?同性戀者家人的感受又是怎樣?何解有些人會堅持服侍同性戀群體,成為同行者,陪他們走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希望以下的訪問能讓讀者更明白他們的心路歷程。

關心,由認識開始

20/09/2010

1.甚麼是性傾向?

性傾向是指人在「性和愛」方面明顯地持續受某一性別或某一形式的吸引和感到渴求。對象是異性,為異性戀;對象是同性,為同性戀;對象是同性和異性均可,為雙性戀。

和而不同??如何合乎中道地與同性戀者同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9/2010

在《論語》〈子路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謂君子既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任何事情都必定經過獨立思考,不會隨便認同;而小人則不重視原則,容易認同別人,卻不能與其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

堅持關心 勝於自責

傅丹梅    |    明光社 助理總幹事, 註冊社工
20/09/2010

本社自今年3月起設立同性戀諮詢熱線,盼望能幫助受同性戀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及其家人,撥開迷霧,不會因一個問題而影響整個生命。以下節錄一位來電者的故事與讀者分享,讓大家對熱線服務有更多了解。
 
為保障來電者,其姓名及內容細節已稍作修改。
 
來電者──C太太(Q).接聽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