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亦在對談

09/04/2020

疫情之下,我們還可以參與「活動」,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與大家分享昔日「生命倫理對談」,讓大家留待家中仍然可以善用時間,積極學習。

-----------------------------------------------

死,可以是一個「完美句號」?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  

提到死亡,中國人或許總會有所忌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帶來的不安和恐懼,但如果能為人生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用回家的心態看死亡,其實它並可怕。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先生指出了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死就像人完成了神給人的責任,人生終結並不是壯志未酬,而是像一首歌有它結束的時候。死亡有時超越人所能理解的,有時卻是美好的終結,但無論是哪一種,人的感情上總會難捨難離,未必能欣然接受至親離世。因此,教會、醫院和社福機構才看重臨終服務。

死,可以是一個「完美句號」?

文章: 死,可以是一個「完美句號」?

-----------------------------------------------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黃加俊先生 (夏達華研道中心技術主管)  

基督宗教的神是永活的,祂與人類相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真實的世界。楊信成先生在《考考古推推理》的序中提到我們不應盲目濫信考古發現,卻也不能因此放棄考古研究,只要「懂得正確閱讀它們蘊含的珍貴訊息,多能幫助你我釋疑解惑,佐證聖經古史翔實無比」。作為一個聖經教導平台,夏達華研道中心亦相信可以「把一些與聖經有關的猶太文化、語言、考古及地理研究轉化成更深明白聖經的工具,去幫助一般信徒以至傳道者能原原本本地認識到,我們的主耶穌怎樣在歷史裏以一位猶太拉比的身分來帶出祂的教導和建立天國」,也從而行出「大使命」。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Part 1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Part 2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Part 3

文章: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陳國權博士 (道在人間靈修、輔導、文化中心主任)  

聖像畫(Icon)始於4世紀,是一種以二維度的繪畫的圖像,畫家以聖像來表達耶穌基督及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聖像畫是基督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遺產,教會用它來表達信仰和幫助信徒們以此祈禱默想。在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它得到官方教會承認其地位及重要性。可是從726年至843年,出現了聖像畫破壞運動,但其後它再次獲教會肯定其價值。

基督新教的信徒較小用聖像畫來靈修,可能害怕自己在敬拜偶像。然而,陳國權博士在接受《基督教週報》的採訪時提到:「其實聖像畫只是一個象徵,重點是指向背後所代表的對象─—上帝,並透過聖像畫將上帝帶到我們當中,所以默觀聖像畫不是拜偶像」,陳博士為大家分享及闡釋更多關於聖像畫的意義及如何藉著聖像默想。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Part 1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Part 2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Part 3

文章: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

詩篇中的敬拜
高銘謙教授 (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副教授 )  

陶恕博士曾表示:「被神悅納的敬拜是基督教福音派失落了的冠冕。」他又說:「敬拜——人生最終的目標。」敬拜既然如此重要,我們便要問,甚麼才是神所喜悅的敬拜?信徒每星期到教會唱幾首詩歌,聽一場道便是敬拜嗎?不同的人對敬拜有不同的看法,昔日神的子民以色列人以詩篇向神說話,而詩篇的希伯來文的意思便是「讚美的詩歌」,然而有時即使同一篇詩篇,當中的內容不是只有讚美神的話,詩人也表達了哀嘆、怨憤、悔罪等不同的情緒。原來在敬拜神的同時,信徒並不需要在神面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更正確的說,是信徒不需要隱藏真實的自己,高銘謙博士與大家一起分享「詩篇中的敬拜」。

文章: 詩篇中的敬拜

-----------------------------------------------

面對苦難:我還能愛神嗎? 
楊慶球牧師 (加拿大前恩道華人神學院院長) 

慈愛的上主為何容許苦難出現?這問題很早已被人問及,直至如今。當信徒一帆風順,或許還能接受神學上從思辯而來的答案,但當苦難臨到自己身上,我們還能輕易接受神學的解釋嗎?還是頭腦願意,心靈卻不敢相信神愛自己?楊慶球牧師會為大家介紹苦難神學之餘,亦幫助大家面對苦難時,仍可以有勇氣作出繼續愛神的決定。

面對苦難:我還能愛神嗎?Part 1
面對苦難:我還能愛神嗎?Part 2
面對苦難:我還能愛神嗎?Part 3

文章: 面對苦難:我還能愛神嗎?

-----------------------------------------------

正義與關懷:兩種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倫理觀 
羅秉祥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道德發展心理學大師Lawrence Kohlberg 提出了一個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而他的助手Carol Gilligan認為這個理論有男性偏見,於是提出了一個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以反映很多婦女的道德關懷。Gilligan 指出,這兩種理論是對立,但不是互相排斥,反而是相輔相成的。Gilligan這個以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思考模式,與華人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正義與關懷,是我們處理很多道德難題時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的道德抉擇,需要建立這個基礎上。

正義與關懷 兩種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倫理觀 Part 1
正義與關懷 兩種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倫理觀 Part 2

文章: 兩種對立又相輔相承的倫理觀

-----------------------------------------------

 

 * 重溫講座精彩內容將陸續上網,部份片段解像度及質素未如理想,請見諒 !

捐款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