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

29/06/2015

目錄

1.    調查階段    

目的    
日期及對象    
樣本及抽樣方式    
研究工具    
數據處理    
樣本加權    
限制    
目的    
日期及對象    
形式    
討論大綱    

            
2.    住宅電話問卷調查結果    

 
3.    聚焦小組訪問結果    

受訪者背景資料    
受訪者意見    
基本住屋需要    
成家立室    
空間不足    
買樓投資    
受訪者遇上租住困難    
受訪者無法支付首期    
親友協助    
無法應付    
樓價過高    
婚姻與生育    
窒礙結婚的計劃    
婚後與父母同住    
育養後代(procreation)的影響
家庭網絡    
照顧家庭    
與家人同住    
交通、工作與進修的考慮    
先享受生活後置業    
調低生活質素或延後享樂    
傾向移民的看法    
傾向留在香港的看法   
買樓夢    
傾向置業    
非人生目標或夢想    
負面感受    

參考資料    
問題樣本    

 

 

圖表目錄

圖表  1 樣本加權前後百分比及統計處人口數字比較列表    
圖表  2 聚焦小組的分組方法    
圖表  3 受訪者基本資料加權前人數、加權前百分比及加權後百分比列表    
圖表  4 受訪者的居住背景加權前人數、加權前百分比及加權後百分比列表    
圖表  5 傾向同意「置業係達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圖表  6 傾向同意「有信心成功買樓」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圖表  7 傾向同意「有計劃在未來五年買樓作自住用途」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圖表  8 受訪者對有關安居樂業四個項目的看法的百分比與平均分列表    
圖表  9 受訪者年齡組別、住屋者身份兩者與有關安居樂業兩個項目的看法的方差分析    
圖表 10 就有關安居樂業兩個項目,受訪者年齡組別及住屋者身份兩者平均分的交互列表    
圖表 11 就題目「我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與各項基本資料的交互列表及卡方測試    
圖表 12 就題目「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的次序對數迴歸分析結果列表    
圖表 13 受訪者對置業考慮五個項目的看法的百分比與平均分列表    
圖表 14 受訪者對置業考慮五個項目的看法,與各項基本資料的平均分比較分析(方差分析或T-檢訂)    
圖表 15 受訪者的置業感受與住屋身份者的交互列表及卡方測試    
圖表 16 因住屋問題影響青年受訪者的生涯規劃的百分比及人數列表    
圖表 17 受訪者因住屋問題影響青年的生涯規劃與年齡的交互列表及卡方測試列表    
圖表 18 按年齡分層因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的百分比及卡方測試列表    
圖表 19 因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與受到影響的生涯規劃的交互列表百分比及卡方測試列表    
圖表 20 按年齡分層因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的百分比及卡方測試列表    
圖表 21 聚焦小組詳細資料    
圖表 22 聚焦小組受訪者的背景資料    

 

 

 

 

 

1. 調查階段

調查分作兩個階段,先以聚焦小組作質性研究,並以之參考製作出調查問卷,後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的住宅電話問卷,進行量性研究。本報告將會先敘述量性研究。

 

 

 

 

住宅電話問卷調查

 

目的

調查旨在了解:
1)對「安居樂業」、「買樓夢」的看法、
2)香港人對購置住宅物業的考慮,及
3)置業如何影響香港較年青者的生涯規劃。
 

日期及對象

調查於2015年2至3月期間進行,對象主要是18歲或以上、過往三個月主要居於現時受訪居所的香港居民。
 

樣本及抽樣方式

樣本抽樣委託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完成,因此本部份借用該中心的《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調查報告書的「2.4數據收集方式」及「2.5合作回應率」,內容如下:

本調查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所有樣本源自香港電訊盈科出版之英文版住宅電話簿(2005年版),並以簡單隨機抽樣方法 (Simple Random Sampling, SRS) 抽選出來。如果訪問員在第一次致電受訪者時未能完成訪問,則會在收集數據期間至少嘗試三次或以上再聯絡受訪者,直到完成訪問或確定不能繼續為止。    
     
電話訪問進行時段在星期一至五下午六時正至晚上十時三十分。研究進行期間,調查分別由一名全職督導主任及兩名兼職督導員負責,而所有參與是次研究的訪問員,均須要接受及完成四小時的職前訓練。在每節訪問開始之前,督導主任為向訪問員講解問卷及需要留意的地方,訪問進行期間亦會進行即場督導,改善訪問員的訪問技巧及處理市民查詢事宜。是次訪問全部以廣東話進行,其他國家語言及中國地方方言不包括在內。

本調查共完成了1,022個成功個案。訪問結果概列如下:

類別 頻數
答應合作 (I) 1022
中途拒絕 (P) 76
拒絕合作 (R) 1470
非目標樣本 (即家中沒有或不能確定有沒有年齡為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NE) 462
未能聯絡上或已預約而未訪問之合資格受訪單位 (NC) 3699
其他未能進行訪問的單位 (包括撥號後無聲無反應/長鳴/需輸入密碼/非住宅號碼/傳真號碼/對方稱電話錯誤) (NI) 17271
撥出電話線總數 24000
 

利用Groves(1989)[1] 的公式計算接觸率(Contact Rate)及合作回應率(Co-operation Rate),其結果如下:

接觸率Contact Rate 84.28%
合作回應率Co-operation Rate 39.80%

 

研究工具

問卷共有32條問題,分為五部份,分別是基本資料、置業行為、置業喜好、置業態度及生涯規劃的影響。
 
有關置業喜好及置業態度的題目,我們採用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七點量表(seven-point-scale),由1(十分不同意)至7(十分同意)。有關生涯規劃的影響的題目,則只會訪問18-39歲人士,其他年齡層的受訪者將會跳過此題目。
 

數據處理

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問卷調查後,本中心從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取得研究的原始數據,方以SPSS(version 20)作統計學上進一步分析。
 
在基本資料、居住資料、各項意見的平均值比較中,將會用上t檢訂(t-test)、方差分析(ANOVA)及事後檢定測試(post-Hoc test: Bonferroni and Dunnett T3),p值少於0.05為顯著。
 
在交互列表比較中,將會用皮爾遜卡方測試(Pearson Chi-Square test),p值少於0.05為顯著;克雷莫V系數(Cramer’s V coefficient)反映相關效果(effect size),以df=1來說,系數0.1為弱;0.30為中等;0.50為強;以df=2來說,系數0.07為弱;0.21為中等;0.35為強;以df=3來說,系數0.06為弱;0.17為中等;0.29為強。
 
在各項目的相關度中會用上相關系數施皮曼rho(Spearman’s rho coefficient)及皮爾遜r(Pearson’s r coefficient)。另外,也使用了次序對數迴歸(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p值少於0.05為顯著。本報告以雙星號(**)表示該系數於p值少於0.01;單星號(*)則表示該數字於p值少於0.05,兩者意味著在統計學上均有顯著差異。
 
由於小數點約數或樣本加權的緣故,數據分析中的百分比總和,不必然得出100.0%。
 
在處理某些變項時,研究員會將「唔知道」、「好難講」、「無意見」或「拒絕回答」等幾個項目歸納為「系統遺漏值(systemic missing)」。
 

樣本加權

為了增加調查結果的代表性,所有原始數據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2014年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見圖表1),以加權(weighting)方法作出調查。若未有標明為加權前數字,報告內的一切數據均以加權後樣本為準。
 
圖表 1: 樣本加權前後百分比及統計處人口數字比較列表

  男性(%) 女性(%)
按年齡排列 加權前 加權後 2014年年中
統計數字
加權前 加權後 2014年年中
統計數字
18-19歲 1.9 6.8 6.7(15-19歲) 2.4 5.3 5.3(15-19歲)
20-24歲 9.5 7.6 7.6 5.7 6.4 6.5
25-29歲 5.9 7.6 7.7 3.5 8.3 8.3
30-34歲 5.5 8 8 3.9 9.9 9.9
35-39歲 6.1 7.8 7.7 6.4 9.6 9.5
40-44歲 8.0 8.2 8.2 9.4 9.8 9.7
45-49歲 7.6 8.9 8.8 9.0 9.4 9.4
50-54歲 12.7 10.5 10.6 13.6 9.9 9.9
55-59歲 9.9 9.9 10 9.0 8.5 8.5
60-64歲 11.2 7.8 7.8 10.7 6.6 6.6
65-69歲 7.4 5.5 5.6 9.4 4.6 4.7
70歲或以上 14.3 11.4 11.4 16.9 11.6 11.6
總計 100.0 100.0 100.1 99.9 99.9 99.9
 

 

限制

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提供2015年1月的數字,以住宅固定電話線合計除以本港住戶數目所得的「本地固定電話線滲透率」為101.49%。雖然表面數字反映住宅固網電話的滲透率相當高,但不能排除其中有不少為非住戶的固網電話。現時「流動電話服務用戶滲透率」為229%,我們估計,近年較年輕的家庭組合、或以租住為主要住屋模式的受訪對象,因已擁有可聯絡的流動電話,較少考慮申請住宅固網電話。這狀況或影響抽樣的隨機性,因而降低接觸到較年輕的、或以租住為主要住屋模式的受訪者的機會。
 
調查以固網電話的方式抽樣,因此較大機會接觸的,可能是較長時間留在家中的半職人士、已退休人士或主理家務者。而事實上,本研究所得的數據中,50歲或以上人士略比人口統計數字為多。此誤差透過加權作出修正。
 
此外,受加權影響,18-19歲相關的數據也相應被過度倍大,不宜作參考之用。此報告往後在作分析時會摒棄18-19歲相關數據。
 

聚焦小組調查

目的

聚焦小組旨在了解1)未置業受訪者對現時「租/買樓」計劃和感想;2)有何因素影響受訪者在「租/買樓」上的決定,及;3)受訪者認為「租/買樓」的決定,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涯規劃──包括興趣、進修、工作、結婚與生育、移居等。
 

日期及對象

聚焦小組於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1月12日期間完成,受邀對象是受訪時未擁有物業的18-39歲年青人。四個聚焦小組共有26人,分別以年齡及家人同住狀況作分類(見表2)。
 
圖表 2: 聚焦小組的分組方法

  18-29歲組別 30-39歲組別
已搬離原生家庭居住 組別I 組別II
與父或母同住 組別III 組別IV
 

 

形式

聚焦小組以半結構式問卷(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Method)進行,透過預先設定的訪談大綱,就現況展開開放性的傾談。整個過程在徵得受訪者同意下,把整個過程錄音或筆錄,取得參加者所表達的感覺、取態及意見字句。報告結果將按傾談內容的分類展列,作綜合分析。
 

討論大綱

就「已搬離原生家庭居住」的組別,討論的大綱如下:

  1. 參與者的居住情況及住屋需要
    1. 你現時居住在甚麼地方?居住情況如何?(例如:同住人數、住屋類型、居住面積、租金支出等)
    2. 你現時有沒有住屋問題?
    3. 你們覺得現時自己住屋方面有甚麼最需要獲得改善?(例如:希望搬到某一類型/某地區的住所、更多空間等)
  2. 探討受訪者在決定「租/買樓」上的考慮因素
    1. 你會選擇租/買樓 解決住屋問題?還是有其他方法解決?
    2. 為甚麼你會作出這樣的選擇?(例如:租樓包括租私人單位或申請上樓/置業包括買私人單位或居屋)?
  3. 生涯規劃
    1. 你認為自己未來十年的住屋安排會是怎樣?
    2. 這對你的人生規劃帶來什麼影響?(例如:工作、進修、婚姻、生育等)

 
就「與父或母同住」的組別,討論的大綱如下:

  1. 參與者的居住情況及住屋需要
    1. 你現時居住在甚麼地方?居住情況如何?(例如:同住人數、住屋類型、居住面積、租金支出等)
    2. 你現時有沒有住屋問題?
    3. 你們覺得現時自己住屋方面有甚麼最需要獲得改善?(例如:希望搬到某一類型/某地區的住所、更多空間等)
  2. 探討受訪者在決定「租/買樓」上的考慮因素
    1. 假設你計劃搬離現時住所,你會選擇租/買樓 解決住屋問題?還是有其他方法解決?
    2. 為甚麼你會作出這樣的選擇?(例如:租樓包括租私人單位或申請上樓/置業包括買私人單位或居屋)?
  3. 生涯規劃
    1. 你認為自己未來十年的住屋安排會是怎樣?(繼續與父母同住/搬出自住)?
    2. 這會對你的人生規劃帶來甚麼影響?(例如:工作、進修、婚姻、生育等)

 

2. 住宅電話問卷調查結果

是次研究成功訪問1022人。問卷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基本資料、置業行為、置業喜好、置業取態及生涯規劃的影響等。

基本資料與居住背景

受訪者的性別與年齡組別已按人口統計加權,由於18-19歲組別人數較少,加權後往後的分析會將之排除在外。受訪者的學歷普遍偏高,接近一半受訪者有大專或以上學歷,其餘約三成為高中或預科學歷。個人每月平均收入方面略為平均,稱低於$15,000或以下的佔24.5%;稱有$15,000至$24,999的佔20.3%;而高於$25,000的佔28.6%。已婚受訪者佔近六成,約三成則為未婚或單身者(見圖­­­表3)。

 

 

圖表 3: 受訪者基本資料加權前人數、加權前百分比及加權後百分比列表
    加權前
人數
加權前
百分比(%)
加權後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479 46.9 46.6
  女性 543 53.1 53.4
  合計 1022 100.0 100.0
年齡組別 18-19歲 22 2.2 6.0
  20-24歲 76 7.4 7.0
  25-29歲 47 4.6 8.0
  30-34歲 47 4.6 9.0
  35-39歲 64 6.3 8.7
  40-44歲 89 8.7 9.0
  45-49歲 85 8.3 9.1
  50-54歲 134 13.1 10.2
  55-59歲 96 9.4 9.2
  60-64歲 111 10.9 7.2
  65-69歲 86 8.4 5.1
  70歲或以上 160 15.7 11.5
  拒絕回答 5 0.5 不適用
  合計 1022 100.0 100.0
教育程度 未受過教育/幼稚園 25 2.4 1.7
  小學 106 10.4 7.6
  初中(中一至中三) 116 11.4 8.9
  高中/預科(中四至中七) 297 29.1 28.5
  大專(非學士學位) 126 12.3 14.1
  學士學位或以上
(包括碩士/博士等)
350 34.2 39.0
  拒絕回答 2 0.2 0.1
  合計 1022 100.0 100.0
個人每月 $4,999或以下 79 7.7 7.1
平均收入 $5,000-9,999 64 6.3 5.5
  $10,000-14,999 115 11.3 11.9
  $15,000-19,999 71 6.9 8.1
  $20,000-24,999 110 10.8 12.2
  $25,000-29,999 40 3.9 5.1
  $30,000-39,999 85 8.3 9.2
  $40,000-49,999 38 3.7 3.8
  $50,000或以上 107 10.5 10.5
  唔知道/唔清楚/
收入不穩定/冇收入
266 26.0 22.3
  拒絕回答 47 4.6 4.3
  合計 1022 100.0 100.0
婚姻狀況 未婚或單身 259 25.3 32.8
  已婚 656 64.2 59.8
  同居 2 0.2 0.1
  喪偶 70 6.8 4.6
  離婚或分居 31 3.0 2.4
  拒絕回答 4 0.4 0.3
  合計 1022 100.0 100.0

 

 

有約一半受訪者為業主,一成是租戶,其餘近一成半是公屋租戶,兩成多受訪者仍與家人同住。超過一半受訪者已組織新家庭,兩成半仍然居於原生家庭。7.5%受訪者已組織新家庭卻仍然與自己或伴侶的父或母同住,而1.9%受訪者是與自己兒女的伴侶或兒女同住。接近八成受訪者的家庭同住人數是2-4人。約六成受訪者居於私人房屋,而約三成半則居於資助房屋。接近六成受訪者未居於理想類型的住宅(見圖表4)。
 
圖表 4: 受訪者的居住背景加權前人數、加權前百分比及加權後百分比列表
    加權前
人數
加權前
百分比(%)
加權後
百分比(%)
住屋者 業主 550 53.8 49.3
身分 租戶 113 11.1 11.7
  公屋租戶 149 14.6 14.4
  與家人同住者 200 19.6 23.5
  系統遺漏值 10 1.0 1.0
  合計 1022 100.0 100.0
同住模式 居於原生家庭 181 17.7 24.8
  已組織新家庭 582 56.9 51.4
  仍與原生家庭同住
的新家庭
27 2.6 7.5
  與下一代所組織的
新家庭成員同住
64 6.3 1.9
  獨居或其他模式
或拒絕回答同住者身分
168 16.4 14.3
  合計 1022 100.0 100.0
家庭 自己一人住 122 11.9 9.2
住戶人數 2 238 23.3 20.4
  3 279 27.3 28.0
  4 277 27.1 30.6
  5 71 6.9 8.0
  6 30 2.9 3.5
  拒絕回答 5 0.5 0.4
  合計 1022 100.0 100.0
現時
住宅類型
私人房屋:
唐樓(無升降機)
35 3.4 3.4
  私人房屋:
單幢式住宅(有升降機)
111 10.9 10.0
  私人房屋:私人屋苑 407 39.8 41.1
  私人房屋:
獨立屋、大宅、別墅
7 0.7 0.7
  私人房屋:村屋、丁屋 70 6.8 6.8
  私人房屋:板間房、劏房、天台屋、籠屋 2 0.2 0.2
  資助房屋:居屋、夾屋 175 17.1 16.5
  資助房屋:公屋 196 19.2 19.5
  其他,例如:寮屋、木屋
、中轉房屋…
13 1.3 1.2
  無意見/唔知道/好難講 6 0.6 0.6
  合計 1022 100.0 100.0
理想居所 已居於理想類型的住宅 385 37.7 36.4
  未居於理想類型的住宅 577 56.5 58.2
  系統遺漏值 60 5.9 5.3
  合計 1022 100.0 100.0

 

置業期許

是次調查問及受訪者對置業期許的三項意見,包括對人生目標是否不可或缺的看法、成功買樓的信心及未來五年的買樓計劃。本調查按著住屋者身份和年齡分類分析此三項意見調查的百分比。
 
就「置業係達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來說,整體來說都有六成或以上業主表示認同。而認為60歲或以上的業主在統計學上較其他年齡層更顯著地認同「置業係達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相關強度屬於中等。整體來說,分別有約平均五成的租戶及三至四成的公屋租戶認同這觀點,比業主為少(見圖表5)。
 
就「有信心成功買樓」來說,六成以上30歲或以上的業主傾向同意有信心成功買樓。30歲或以上的公屋租戶中,只有約三至四成人感到有信心成功置業,比其他身份的住屋者較少(見圖表6),在統計學上並未有顯著差異。
 
就「有計劃在未來五年買樓作自住用途」而言,整體來說,不論住屋者身份,較多20-39歲受訪者計劃買樓,到60歲以上的受訪者幾乎都不計劃買樓,這是可理解的,年齡上的差異在統計學上是顯著的,相關強度屬於中等至強。少於三成業主計劃在未來五年買樓自住,相反地對於20-59歲的租戶來說,則約四至五成有計劃買樓自住(見圖表7)。

對安居樂業的看法

超過八成受訪者傾向同意「買樓比租樓更能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其中認為非常同意(7分)的佔了47.2%,只有6.1%受訪者表示中立(4分),反映這句說法在香港人中普遍同意。
 
超過七成受訪者同意「租樓的生活冇買樓咁安定」,相反約一成半受訪者傾向不同意,也反映這是一種主流看法。
 
近六成受訪者同意「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其中認為非常同意(7分)的佔了19.2%,有18.1%受訪者表示中立(4分),反映對港人來說成家立室必需置業亦非主流意見。
 
只有略多於一半受訪者同意自己「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其中認為非常同意(7分)的僅佔20.6%,而非常不同意(1分)也有8.6%,反映香港人並非普遍認為自己處於安居樂業。
 
以上四項有關安居樂業看法的詳細資料見圖表8
 
不同年齡或不同住屋者身份在「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上,及不同年齡或不同住屋者身份在「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上,均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差異(見圖表9)。按年齡分層來看,20-29歲受訪者在平均分上顯示他們並不感到安居樂業,其中業主得分較接近中立。對於30-59歲業主來說,平均得分顯示他們感到自己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然而,同一年齡層的租戶或公屋租戶仍然低於4分,即平均來說租戶或公屋租戶仍未處於安居樂業。至於60歲或以上受訪者,不論住屋身份,都認為自己處於安居樂業(見圖表10)。
 
就「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來說,除了30-39歲的租戶,整體受訪者所得的平均分都高於4分。對於20-49歲受訪者來說,業主明顯比租戶或公屋租戶更傾向同意置業必需成家立室(見圖表10)。

 

 

 

圖表 5: 傾向同意「置業係達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按年齡及住屋者身分交互列表百分比(%) 統計學上顯著的測試數據
    20-29歲 30-39歲 40-59歲 60歲或以上 test Value df Sig. test Value Sig.
業主 n=413 61.5 70.1 62.8 82.5 Pearson Chi-Square 14.979 3 .002 Cramer's V .190 .002
租戶 n=93 47.6 57.9 51.3 64.3 N/A
公屋租戶 n=122 44.0 34.8 41.4 45.7 N/A
與家人同住者 n=169 66.7 46.5 51.4 73.9 N/A

 
 
圖表 6: 傾向同意「有信心成功買樓」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按年齡及住屋者身分交互列表百分比(%) 統計學上顯著的測試數據
    20-29歲 30-39歲 40-59歲 60歲或以上 test Value df Sig. test Value Sig.
業主 n=340 41.7 71.4 63.4 67.0 N/A
租戶 n=94 47.6 50.0 55.0 30.8 N/A
公屋租戶 n=105 52.0 31.3 34.5 37.1 N/A
與家人同住者 n=166 49.2 56.8 45.9 60.0 N/A

 

 

 
圖表 7: 傾向同意「有計劃在未來五年買樓作自住用途」與年齡及住屋者身份的百分比交互列表及方差分析
    按年齡及住屋者身分交互列表百分比(%) 統計學上顯著的測試數據
    20-29歲 30-39歲 40-59歲 60歲或以上 test Value df Sig. test Value Sig.
業主 n=486 27.8 18.1 19.0 3.4 Pearson Chi-Square 22.427 3 .000 Cramer's V .215 .000
租戶 n=112 56.5 45.5 38.8 0.0 Pearson Chi-Square 14.979 3 .002 Cramer's V .366 .002
公屋租戶 n=137 27.3 40.7 24.3 2.5 Pearson Chi-Square 15.090 3 .002 Cramer's V .332 .002
與家人同住者 n=203 39.5 46.6 16.7 3.7 Pearson Chi-Square 22.061 3 .000 Cramer's V .330 .000

 

圖表 8: 受訪者對有關安居樂業四個項目的看法的百分比與平均分列表

  合計 百分比(%) 平均分
    1分(非常唔同意)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非常同意) (4分為中立)
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 n=1001 6.2 5.7 10.5 18.1 24.7 15.5 19.2 4.73
租樓的生活冇買樓咁安定。 n=993 3.0 3.8 7.9 8.8 17.8 25.1 33.6 5.44
買樓比租樓更能保障退休後的生活。 n=997 2.0 .9 3.5 6.1 14.7 25.6 47.2 5.96
我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 n=1013 8.6 7.8 15.0 12.4 20.6 15.0 20.6 4.56

 
 
 
圖表 9: 受訪者年齡組別、住屋者身份兩者與有關安居樂業兩個項目的看法的方差分析

  ITEM N Mean   Post-Hoc Test Mean Difference Std. Error Sig.
  年齡組別                
我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 20-29歲 153 3.11 F(3, 948)=83.053, p<0.001 Dunnett T3        
  30-39歲 180 3.83   20-29歲 30-39歲 -.719 .185 .001
  40-59歲 381 4.91     40-59歲 -1.799 .161 .000
  60歲或以上 238 5.57     60歲或以上 -2.461 .175 .000
  合計 952 4.58   30-39歲 40-59歲 -1.079 .152 .000
            60歲或以上 -1.742 .166 .000
          40-59歲 60歲或以上 -.662 .139 .000
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 20-29歲 153 5.14 F(3, 936)=9.454, p<0.001 Dunnett T3        
  30-39歲 180 4.56   20-29歲 30-39歲 .584 .181 .008
  40-59歲 379 4.41     40-59歲 .735 .149 .000
  60歲或以上 229 4.99   40-59歲 60歲或以上 -.577 .150 .001
  合計 940 4.70            
  住屋者身分                
我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 業主 500 5.32 F(3, 999)=67.873, p<0.001 Dunnett T3        
  租戶 119 3.45   業主 租戶 1.866 .176 .000
  公屋租戶 145 3.72     公屋租戶 1.599 .163 .000
  與家人同住者 239 4.01     與家人同住者 1.308 .136 .000
  合計 1003 4.56   租戶 與家人同住者 -.559 .194 .024
要成家立室,置業是必需的 業主 493 4.62 F(3,987)=8.447, p<0.001 Dunnett T3        
  租戶 119 4.32   與家人同住者 業主 .551 .127 .000
  公屋租戶 142 4.64     租戶 .855 .205 .000
  與家人同住者 237 5.17     公屋租戶 .528 .177 .019

 

港土講地:產業、信仰、生涯規劃 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