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翻攝自網路)
在法治社會,每個人不論其身份及動機,皆需要尊重法律,縱使動機良好,例如要以破壞法律的方式喚起他人對社會一些不公義情況的醒覺,亦須承擔後果,動機只是求情而非免於刑責的理由。近期陸續有多宗年青人基於抗議社會不公義而違法,結果需要判監的官司。看到年青人被判監,不少人都於心不忍,大家必須反思,為何年青人、甚至成年人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愈來愈高漲?此外,當被判監的人不怕監禁,監禁本身已不是有效的阻嚇方式,《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政府面對人民高漲的不滿情緒,就像防洪水一樣,疏導比堵塞會更有效。政府近期招攬年青人作智囊是好事,可以讓年青人有更多表達意見和參與制定政策的機會,希望他們不會變成政治裝飾品,另一方面,亦希望年青人藉此了解看人挑擔不艱難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