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的啟示——政治立場與錯誤資訊
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在2021年1月7日,正式確認拜登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充斥著風波及爭議,現任總統特朗普曾經持續質疑並試圖推翻選舉結果,並採取法律行動,雖然已被多個州的法院駁回,但仍有不少特朗普的支持者相信總統選舉結果仍有變數。
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在2021年1月7日,正式確認拜登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充斥著風波及爭議,現任總統特朗普曾經持續質疑並試圖推翻選舉結果,並採取法律行動,雖然已被多個州的法院駁回,但仍有不少特朗普的支持者相信總統選舉結果仍有變數。
加入及使用社交媒體溝通,相信大多用戶的本意是想透過網絡與朋友連繫交流,了解友人的近況,搜尋更多更深更廣的資訊吧。
要了解一個活動的真正內容不能夠單憑一兩句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需要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任何團體或者個人決定是否支持一項活動,特別是一些有爭議性的活動,必須先了解活動的實際內容,以及有沒有一些隱藏的議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翻查這個活動過去的歷史,以及其他人的回應。因為,支持一項活動同時是將自己或者團體的聲譽押上去,若果對方掛羊頭賣狗肉,自己就會成為賣狗肉的幫凶。
最近有多個區議會通過成為今年11月同志遊行的支持機構,相信他們好有可能都是被同志遊行的表面訴求所誤導。追求平等權利其實是大多數人的意願,就算反對同性婚姻的團體,亦不會反對同性戀者應該享有同其他市民一樣的基本人權,例如集會結社、言論和出版的自由、選舉和參選的權利等等。不過,追求平權不等如一定要訂立帶有特殊保障、以及會懲罰持不同意見人士的性傾向歧視條例;或者要支持徹底改變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同性婚姻。
過去幾年因為爭取行政長官普選的問題,香港社會陷入了很大的撕裂,在雨傘運動好像無功而還,再出現人大就宣誓釋法和政府DQ了幾位議員,對民主運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令不少人加深了無力感。
來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即將開展,各疑似或已公布出選的候選人已積極開展工作。要邁向成熟的民主社會,除了要有高質素的候選人,亦要有高質素的選民,因此投票亦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同性戀運動過去十多年在香港有長足的發展,近年的同志遊行除了有不少外資銀行和企業大力贊助,今年更有歐美多國的領事撐場,由遊行背後的財力物力和參與人數來看,若果大家仍然以為同性戀者是弱勢羣體,便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思想。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候選人因為得到選民的信任而能進入議會。然而觀乎傳媒在今次選舉的表現,未知能否得到市民的信任?
2012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選舉年」:由年初台灣、俄羅斯、法國的大選,到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當然也不能不提中國也進行領導人換屆。總計下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四個國家正值轉換領導層的時期。[1]而現今經濟環境下滑,不明朗的前景更使民心容易思變,因而選情變化時有發生。
隨著基督教界內的選委,到區議會、特首及立法會的選舉接踵而來,無論大家是否有興趣,有關討論都會在我們身邊愈來愈多,對弟兄姊妹以至教牧同工都是無法逃避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