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特朗普訪問波斯灣三國: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29/05/2025

2025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沙地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這三個波斯灣地區的國家。這次訪問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時刻,突顯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新戰略。這些國家經常被歸類為「穆斯林」、「中東」或「阿拉伯」國家,很容易被誤解為一整體,其實,她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戰略利益有顯著差異,甚至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衝突。

是旦主義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9/05/2025

《是旦主義》一書的作者許龍杰是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他提出「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本書不談深奧的理論,而是從診療室裡的真實對話,以及日常生活的困局中,提出另一條情緒出路。「是旦主義」(sidanism)提倡的絕非消極躺平,而是主張「認真的事是旦,是旦的事認真」。

混沌中總有出路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9/05/2025

    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引起不少社會人士討論青少年的欺凌與犯罪行為,對為人父母者帶來的衝擊更大,相信任何父母若駭然發覺子女成為殺人犯,都是終生難以完全釋懷的打擊,特別是當大家日常有關心子女,平日保持溝

讓下一代不再受困於童年逆境經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5/2025

存在的藝術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05/2025

或許有不少人聽過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但它只是「藝術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除此之外還有《聆聽的藝術》以及這次會介紹的《存在的藝術》。

為何明光社堅決反對籃球博彩合法化?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5/2025

當政府決心要通過一項政策時,是可以很有效率的。

堂會愈縮只會愈萎縮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5/2025

社會變,教會亦變,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的疫情,在社會撕裂和移民潮的夾擊之下,202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的結果一如所料,幾乎所有指標齊齊向下滑。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一鏡到底反映青少年困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5/2025

Netflix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被英國《衛報》的劇評人稱之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該劇共有四集,故事以13歲少年Jamie涉嫌以刀殺害同學的事件作為開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英國校園朋輩間的相處、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自我形象及對女性看法等),與及親子關係疏離等情況如何令悲劇釀成。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4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5/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