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賭波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馬會最初聲稱只為四大歐洲賽事開簡單彩池,但到了今時今日,已經發展為24小時不眠不休的大賭場。明光社每年世界盃前後也會舉辦相關活動,研究賭波對青少年的影響,提倡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無賭欣賞足球賽事的文化。

八爪魚與世界盃

15/07/2010

世界盃曲終人散, 最吸引人注意的, 不是荷蘭隊洛賓的腳法, 不是西班牙隊秀麗的組織, 不是非洲吵耳的樂器, 也不是那個又飄又怪的專用足球。世界盃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八爪魚保羅」。

世盃直播的公義

18/06/2010

世界盃上周開鑼,我們見識了特別飄的足球,特別吵耳的「嗚嗚吱拉」,於是爆冷很多,入球很少。除了馬會成為慣常的大贏家外,相信就只有獨家播放的電視台才有機會賺錢。馬會賺的,是傳統所謂的「偏財」,但有線賺的錢,被人痛罵得更厲害。

今年世界盃和往年最不一樣的,就是數以百萬未有高清電視解碼器的香港人,[1]今年所有賽事都只能到商場,茶餐廳,社區中心,甚至馬會投注站欣賞。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亦沒有賽事的畫面,極其量只能播放於法國購買的電腦模擬,像電視遊戲一般的動畫,或只用通訊社的硬照。

再談賭博問題

27/05/2010

就日前繆鴻山君之文章,筆者有以下幾點回應,敬望賜教。

繆文認為,現時很多病態賭徒的原因,是被大耳窿追數「迫爆煲」,而非與馬會有關,其實是見樹不見林。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參與賭博,從最初的「玩玩下」,逐漸變成病態賭徒,不會是「一步登天」,而是由所謂「小賭怡情」,再演變成「大賭亂性」的過程。

賭波資訊之演變

24/05/2010

體育版,在香港一向都好像沒有甚麼地位似的,當港聞洋洋灑灑做十六版時,體育版卻只有四版,還要是黑白。唯有世界盃和奧運等「大時大節」,體育版才有機會爭出頭來,多佔幾版,藉此介紹不同的體育項目。

而「體育」,在報紙近年編輯方向的「領導」下,卻變得與賭具無異。

回歸後,運動博彩風氣甚盛,報紙亦不理賭盤是否涉及非法外圍,抑或是海外投注,總之將賭博資訊混入體育版中。特別在世界盃期間,每天二十四版的「世界盃專輯」,由1998年時只有一個細格列出波盤,到2006年以波盤做大字標題,將馬經的一套搬字過紙到體育版當中。

積極備戰2010世界盃 ── 向博獎會及警方進言

24/05/2010

四年一度球壇盛事世界盃即將於南非舉行,除了一眾球迷引頸以待欣賞精彩的賽事外,非法外圍賭波的經營者亦開始積極部署,務求藉此大賺一筆。據資料顯示,每逢世界盃舉行期間,非法賭波活動特別猖獗(表一),以2002年為例,警方共進行了70次行動,成功拘捕131名涉嫌開設非法賭波的人士。行動中共檢獲約5760萬元的波纜,較2001年非世界盃舉辦年份的2000萬元增加了接近兩倍。特區政府及馬會更以打擊非法外圍為理由,於2003年通過賭波合法化(正式名稱為足球博彩規範化)。
 

「九十後」賭徒

24/05/2010

筆者的中學時代,賭波尚未合法化,然而班中已有同學購買六合彩,更有數位男同學集資組成「地下莊」,開足球盤,暗地裏給同學小額投注。時至今日,中學生要接觸賭波資訊的途徑更多更廣:足智彩網頁、網上即時賽果、報紙賠率報道……有如潮水。以下為筆者與一位參與賭波的「九十後」青年對話。

「如果當時我未夠秤,可唔可以將本錢退給我?」剛年滿十八的阿凱(化名)嘆謂,曾經萌起要與馬會理論一番的傻念頭。在短短一年多的賭徒生涯中,他曾經贏過,更用派彩的金錢獨自到上海旅遊。畢竟這種風光日子只是過眼雲煙,迄今他總計失去了二萬多元。
 

戒賭者故事 沉溺

24/05/2010

世上萬事,最易莫過於花錢;花錢方法,最快莫若賭錢。賭便如毒,一旦沾上,萬難戒除,最後大都落得家破人亡之下場。但賭錢吸毒,何者為害更甚?今時此刻,竟有人說:「賭博100%衰過吸毒!」   

賺得世界盃,賠上年青人

24/05/2010

在香港,政府、馬會、傳媒和外圍莊家應是世界盃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可以轉播賽事的商場、酒吧和茶餐廳;以及啤酒、汽水、薯片和零食的供應商亦應坐享其成。在利益掛帥的香港,賺到盡是很多人(包括大財團和大機構)的心態,就像在香港的富豪榜名列前茅的多是地產商,但有些地產商的銷售手法卻和不良海味店差不多!
 

從足球反思世界

24/05/2010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實,足球在大英帝國的殖民時期已開始傳至世界上不同角落,但足球真正連繫世界不同國家,可推算至兩次大戰期間,首屆世界盃亦是在這段時間在烏拉圭舉行。不過,二次大戰以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加上保護主義掛帥,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只容許球會註冊一至三名外國球員,而蘇聯更限制將東歐球員『出口』至其他西方國家,因此,全球化在九十年代前尚未在足球世界出現。
 

還我「清純」體育版!

24/05/2010

作為一個「只睇波、不賭波」的普通球迷,筆者只想看到有一份只講體育,不講賭波,只重球品,不計賠率的「體育版」。但現時香港報刊的體育新聞,基本上已與波經融為一體。究竟我們能有「乾淨」一點的體育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