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
(明報.21-5-2025) |
![]() |
|
(明報.21-5-2025) |
根據申訴專員公署的網頁表示,公署成立的使命是確保香港的公共行政公平和有效率,兼且問責開明,服務優良。而公署的主要職權是監察各政府部門和主要公營機構的公共行政,致力推動優良及公平的公共服務。但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將2023年前調查政府部門的報告等從網頁下架,並移除處理市民申訴的「《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申訴專員陳積志回應說網頁太多資料使網站速度變慢,亦沒有那麼暢順。這樣的解釋,不單資訊科技界嗤之以鼻,恐怕連許多小機構的網頁亦沒有此煩惱,明光社過去28年的資料、文章和影片都放在網頁,並沒有影響運作。申訴專員公署的做法,正反映香港已由邁向開放政府的路上走回頭路,愈來愈封閉。是繼圖書館將一些並沒有被裁定違反任何法例的書籍下架,明顯只是由圖書館的職員按作者和書名是否敏感而自行決定。按照《 1996 年政府資料檔案( 取閱) 則例》,一般而言,已存在不少於30年或內容曾獲刊載的歷史檔案,均可供公眾取閱。 保留政府和公營機構的檔案十分重要,因為有些資料雖然在某個時候較為敏感,但長遠來看卻可以讓大家從更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和評價事件。
無論是發生了13年的南丫海難,還是剛曝光的港人首置盤鋼筋偷工減料的涉貪醜聞,若政府不願意公開關鍵的資料,以及讓傳媒查證,透明度愈來愈低的話,被揭發的機會便愈低,貪污濫權和掩飾錯誤等行為,在透明度愈低的地區,成功機會愈大。對管治者來說,當長官說了算,自然效率可以更快(前提當然是有關政府的官員是真的想為人服務),不過,當資訊不流通,要監察相關的官員或政策是否有錯失就十分困難,恐怕只會到車毀人亡的時候才能被大眾發現。要建立一個公開、公平、公正、向市民問責的政府並不是單靠一句口號就可以成功的,而是政府有願意被市民及其民意代表(如果市民真的有得選擇合自己心意、能代表自己的議員的話)監察的胸襟,讓一切資料可以在陽光下讓大家分析和評論,不會一聽到批評就跳出來反駁而不是解釋,甚至惡形惡相,語帶恐嚇。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 · 魏徵列傳》,是對所有為政者的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