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11-06-2025) |
![]() |
|
(香港01.04-06-2025) |
兩個月內接二連三聽到教師、學童自殺的消息,震盪了整個教育界。最近有立法會議員向政府提問有關數據:過去五年,小學、中學、大學每年教職員及學童的自殺及企圖自殺的數目,以及當中有展開死因研訊的個案數目。依文件可見,政府所預備的數據並不足以解答議員的查詢,懷疑政府並沒有該數據,故此他們只能提供過去五年中、小學匯報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的數字。若是這樣,我們將難以為教師自殺作足夠的評估及分析,也可見政府或一直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及自殺情況。教師是學生的榜樣,當教師也被困境拖垮而走上自殺之路,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故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為教育界輸入更多正能量。曾有機構在2023年為教師身心健康做了調查,調查顯示近9成受訪教師在過去一周感到疲乏,近半教師更感到焦急、憤怒和無助,而教師的最大壓力源自學校行政工作,其次才是教學、新增的政策要求、學生學習差異擴大等。此外,研究亦稱教師工時長,八成以上老師每周工作超過51小時或以上。這些都是教師現時面對的局面,但一直得不到梳理。
到了現在,情況更加嚴重,教育局剛公布將調高中一「開班線」,在兩學年內由每班25人增至29人,這樣做,大家都會想起政府是為了滅赤而鋪路,事實上因著縮班殺校,政府可因此省去一筆龐大的開支。然而,在「有減無加」的政策下,苦了的是教師,而最終的受害者卻是學生。政策只會增加學校的壓力,令學校過份地精英制,對一些盡心盡力去服侍成績稍遜學生的學校增加壓力。教師的壓力在於行政,在減少編制教師的同時,是否可以有相應的配套,例如增聘文職人員處理行政,以減少教師行政的負擔,提供更多支援。面對著學校愈來愈多的SEN學生,政府可否為這些學校提供額外的教學助理,讓教師可以更專心教學。學校是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地方,每一個政策都必須要三思而後行,影響長遠。我們在關心學童的精神健康的同時,也需要留意教師的精神健康,若發現他們的性格有突變,更當要留心。明光社即將出版一本名為《總有出路》的繪本,原意是想教師可利用繪本教導學生在困難中總會找到出路,關鍵在於他們願不願意在人生旅途上繼續走下去。這繪本也希望給現正受精神困境中的教師閱讀,盼望你們都能夠堅持,在困難中找到出路,並以積極態度面對逆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