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為自己重整心理界線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9/2025

夜深人靜,接獲好友來電傾訴,你會否強忍著睡意來傾聽?當情人做超越界線的身體接觸時,你會否默默忍受?家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你會否嚥下委屈來答應?這些看似微小的時刻,顯示著心理界線的無聲崩解,令人感到身心不適。[1]

心理界線是守護個人精神領域的無形屏障,清晰區分「自我」與「他人」。它標示著我們在心理、情感與精力上的合理承受範圍。健康的界線維繫著人際關係的清晰與平衡。一旦遭越界,那種強烈的被侵犯感,如同胸口遭受重擊,令人感到壓抑和窒息。這道界線雖不可見,卻真實存在於「勉強同意」時的心跳加速、「被迫接受」時的胸悶不適。 

我真的感到幸福嗎?
人為何會強迫自己承受超出負荷的事?因為成長的經歷讓我們誤以為「退讓」是生存法則,因此內心深處植下了各種恐懼:害怕被拒絕、畏懼衝突、憂慮失去關愛。長期積壓的委屈與失衡感,正是關係扭曲的警號。請自問:我究竟為誰而活?健康的關係絕不依賴單方面的自我消耗和不斷的犠牲,而真正的連結,應建基於相互尊重與真實。模糊的界線常以虛假的「和諧」迷惑我們,例如在友誼中因恐懼「令人失望」而不敢拒絕無理的要求,在退避中逐漸喪失了自我表達的能力;在親密關係裡勉強自己去配合伴侶的需求,將越界曲解為「愛的證明」,內心卻訴說著「我不重要」;在家庭內「全能」父母承擔著超量的責任,深信「家庭的幸福永遠是繫於我一身」,不斷犠牲自我來維持表面和平的關係。

模糊的心理界線危害深遠,更會毒害下一代。當孩子目睹父母持續退讓、否定自身感受,便會內化「我的感受無足輕重」、「愛等於必須要自我犧牲」的危險信念。這種心理界線的失守,可能會埋下未來困境的種子——校園霸凌的受害者不敢反抗、在親密關係中委屈求全、在職場上難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最終損害身心健康。

每個人的個人權利
重建健康的心理界線始於傾聽身心發出的警報:心跳加速、胸口緊縮、掌心出汗——這些生理反應正是界線被觸碰的明確徵兆。我們必須勇於戳破虛假的「和諧」,釐清問題的根源。請緊記每個人生而擁有以下權利:[2]  

1. 我有權表達感受、意見與價值觀——我的聲音值得被聽見
2. 我有權做真實的自己——不必偽裝
3. 我有權說「不」——這是正當權利,無需愧疚
4. 我有權犯錯、承認不懂——無需強裝全知全能
5. 我有權改變自己——成長和改變是生命常態
6. 我有權不為其他成年人的問題扛責——釐清責任的核心
7. 我有權優先考慮自己——愛自己並非自私
8. 我有權不以他人看法為先——價值由自己來定義

從細微處為自己發聲
健康的心理界線讓人在群體中找到歸屬的溫暖,同時守護著心靈的獨立空間。透過良好的溝通,我們能夠把自己的需要清晰地表達出來,就能減少不確定感而帶來的猜忌, [3] 讓「做自己」與「愛他人」之間不再拉扯,而是和諧共存。試想一位筋疲力竭的職業女性下班後回到家中,丈夫突然接獲好友來電,提議半小時後登門共進晚餐。她的內心抗拒,卻恐怕掃大家的興致。健康的心理界線的回應是: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感受「今天連續兩小時的會議,我真的很疲累。」然後向對方坦誠地說出需求:「現在我需要安靜休息來恢復狀態。」最後提出方案:「不如你們外出用餐?下次我們提前準備,就能好好招待。」這份真誠的表達和溝通遠勝於勉強自己來扮演「完美太太」,既能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界限,也能避免因太疲累而產生誤解。

建立清晰的心理界線絕非自私,它終結以委屈來換取和平的虛假關係——當我們停止以自我犧牲來維繫關係,才能以完整人格與他人相處。唯有確立「我」之領域,才能構建健康的「我們」。重建健康的心理界線,不僅終結當下的隱痛,更是在向下一代傳遞珍貴的信念:我的感受值得傾聽,我的存在本身便是價值。這是尋回人生主導權的關鍵一步。​


[1] 楊嘉玲:《心理界限》,(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32。

[2] 賈姖‧瑪森〔Jacqui Marson〕:《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The Curse of Lovely),劉凡恩譯(橡實文化,2024),頁158-159。

[3] 楊嘉玲:《心理界限》,(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