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分享與私隱

「被遺忘權」的爭議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11/2015

「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是指人們有權申請刪除有關自己於互聯網上的負面、過時、多餘的個人身份資訊連結。早於2006年,歐洲已開始討論及推行這種權利。


大數據與個人私隱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9/2015

隨著數碼化及資訊科技發展迅速,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進行各種活動,無論是瀏覽資訊,又或是安裝免費好玩的手機應用程式,與在面書玩一些要先分享朋友名單的心理遊戲;申請優惠積分卡或會員卡所提供個人資料及購物記錄,甚至大家到購物商場使用免費Wi-Fi,也可能將可窺探個人資料門戶大開。

便捷背後——通訊程式的隱藏陷阱

張勇傑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香港是世界上智能手機最普及的地方之一,谷歌(Google)在2013年第一季進行的調查發現,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是人口的63%;82%的用戶每天都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77%的用戶表示一定會攜帶智能手機出門。

手機用戶被「起底」

黃仲賢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9/09/2013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下稱公署)於8月中發放有關手機應用程式(下稱程式)私隱政策的調查。其中公署抽查了60款由本港開發的程式,發現只有六成備有私隱政策聲明。而且用戶亦不容易閱讀這些聲明,例如安裝程式後才可以讓用戶查閱內容。當該程式讀取用戶的個人資料時,亦沒有解釋清楚讀取資料的目的。

《2012年個人資料(私隱)(修訂) 條例》與教會機構

— 專訪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藍俊文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3/05/2013
《2012年個人資料(私隱)(修訂) 條例》(私隱條例)已於4月1日生效,條例將會更嚴格地規管使用「直接促銷方法」進行的「直接促銷活動」。現時,不少教會機構都會透過電郵、郵件、電話向會友發放訊息,好讓會友知道教內和教會的最新資訊,是次修例對教會有甚麼影響呢?為了讓教會團體更瞭解條例的細節,我們邀請了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公署) 的高級律師廖以欣小姐為我們剖析條例細節。

書大哥在看著你──社交網絡私隱

招雋寧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01/11/2012
facebook在2012年10月宣布活躍用戶量突破10億。在香港,10個網絡用戶中有8.3人在facebook上「生活」。環顧身邊,的確很多人將生活細節、心頭點滴都放上facebook,建立「虛擬生活」。「虛擬生活」並非貶義。事實上,用戶都在這裏分享朋友的生活,建立更多友誼,很短時間內得到更多資訊交流,都是好的。不過,雲的另一端,facebook正在販賣你的生活細節。

網絡管理

招雋寧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4/02/2011

突尼斯和埃及的政變,發動者透過facebook專頁連絡群眾上街,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功推翻政府,北非和中東各地社運亦爭相仿效,甚至是內地也有網民響應。剛過去的一年,facebook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封面。這幾星期再次印證它劃時代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