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87期)

當傳媒不甘寂寞

燭光網絡 87期 (p.3)
15/11/2012

香港人熱愛新聞和言論自由,甚至不惜代價去捍衛這些自由,但弔詭的是有時為了捍衛整個社會的新聞和言論自由,有些人卻必須克制自己的自由,不應隨便表達個人的意見。

雖然近年流行所謂公民記者,網上的資訊多如繁星,但傳統的傳媒機構和新聞記者,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位置──就是作為發佈資訊和監察社會的把關人。為甚麼在免費資訊充斥的時候,我們仍然願意付錢買報刊?其實買的就是記者和編輯的專業判斷,為我們省掉很多閱讀無謂資訊的時間,以及協助我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問題的重點。當然,在報道以外,傳媒和記者仍然可以透過評論文章或新聞特寫,以大量篇幅為受眾分析和評論眾說紛紜的社會事件,以他們的見識和洞察力來贏取大家的掌聲(當然還有口袋裡的銅板)。

傳媒歸邊 中立不再

燭光網絡 87期 (p.4)
15/11/2012

2012立法會選舉雖已曲終人散,但透過這次選舉,卻可以看出本港傳媒的水準。今次選舉議題可說非常單一,主要是圍繞國民教育,但各政黨也沒有放軟手腳,不單互相攻撃,到最後甚至演變成泛民打泛民,建制殺建制的埋身肉搏場面。另一方面,香港傳媒在報道這些政治新聞時,亦似乎愈來愈歸邊,要不是非常極端的宣傳機器、不斷抬高自己陣營的候選人和抹黑敵陣的候選人,便是企圖完全淡化事件,把相關的報道減到最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巿民如欲了解所有立法會候選人的政綱、對社會議題的看法,相信就要多翻幾張報紙,才有機會看到一幅相對完整的圖畫。

本社早前就報章如何報道立法會選舉新聞,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我們以香港17份流通量較大的中文報章作為藍本,並分析在9月7日至9月11日選舉前後,各報章港聞版的選舉新聞標題,[1]但當中並不包括社評。
 
在選舉前及選舉當日,即9月7日至9月9日,我們按標題所表達的訊息分為三類:

1.中立及資訊性,例如是介紹選舉制度、選舉資訊等,又或者是沒有明顯立場,各陣營都有討論的平衡報道;

2.傾向泛民,即標題內容是會帶來抬高泛民或者抹黑建制的效果;

記者首要保的不是釣魚台

燭光網絡 87期 (p.8)
15/11/2012

國民教育對一個國民來說十分重要,不認識自己國家民族的人(像昔日殖民教育下成長的香港人)是無根的一代,在情感上若有所失,心底總像有一個難以填補的洞。但過多的民族情緒卻又會適得其反,令人的情緒過分澎湃,甚至掩蓋了基本的理智!就像近期國內抗日保釣行動之中一些打砸搶燒的行為。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保釣運動成為了全球華人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也令中日之間不時掀起一些新仇舊恨。筆者初次接觸有關保釣的問題是八十年代初,當時正在浸會唸書,適逢台灣的林治平教授來港,順道與一些基督徒大學生會面。席間他提到火紅的保釣運動在台灣影響很多學生,大家都認為釣魚台乃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但有一次他問了一些熱血大學生一個問題,大家竟然啞口無言,其實問題很簡單,就是──釣魚台在哪裡?當一批大學生義無反顧地要保衛釣魚台的時候,竟然連最基本的事實也沒有弄清楚!這席話對我來說是十分深刻的提醒。

傳媒神魔化 抹紅又抹黑

燭光網絡 87期 (p.10)
15/11/2012

貪曾、劏房波、狼英……不論是高官、政客、立法會議員,傳媒近年都喜歡為他們「改花名」並且漫畫化,美其名是新聞娛樂化,把繁複的政治新聞變得簡單,使訊息內容更容易被巿民消化、明白;但實際上,是把報社的立場安插在其中,偷龍轉鳯,抹紅抹黑。此等變相洗腦,毒害並不下於被喻為洗腦教育的國民教育「中國模式」小冊子。

中立的迷思:論香港傳媒專業主義的陷落

燭光網絡 87期 (p.12)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前夕,亞視在連續兩晚的《ATV 焦點》批評自暑假已開始得如火如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稱國民教育科爭議是「破壞派」為立法會選舉而製造的議題,又稱學民思潮成員被利用為棋子。這些言論迅即令公眾譁然,通訊事務管理局事後收到超過四萬宗投訴,可見亞視嚴重違反新聞操守。持牌電視台根據牌照的要求,要提供持平的報道,但這個節目表達了電視台的政治立場,內容一面倒,缺乏平衡觀點,明顯將時事節目變成公器私用,以狙擊一些反對聲音。
 
這些情況不單在電視媒體出現,不少文字傳媒(無論是收費報章或是免費報章)的新聞,早已帶有強烈的立場,從年初的特首選舉、立法會選舉、反國民教育運動等事件上可見一斑。媒介旗幟鮮明的,對於他們認同的人或理念,有時會過於「神化」;相反,對於他們不認同的人,有時則會「妖魔化」。更極端的是,有些傳媒甚至化身成為推動社會運動的一份子,呼籲讀者上街抗爭。

中西傳媒  失中立性

為甚麼出現這現象?這是否香港獨有?

公民記者抬頭 傳媒生態敲警鐘

燭光網絡 87期 (p.14)
15/11/2012

要談香港的傳媒生態,除了傳統的新聞媒體外,不得不提「公民記者」。公民意識抬頭,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化,香港人已很習慣把碰見的新聞故事即時拍攝或錄影下來,然後透過網絡平台發佈開去。與此同時,近年本港也愈來愈多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公民媒體」,它們在新聞發酵及加溫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究竟隨著「公民記者」或「公民媒體」的發展愈趨成熟,香港的傳媒生態會有甚麼轉變呢?

慧眼看傳媒 立場取態要認清

燭光網絡 87期 (p.16)
15/11/2012

傳媒對社會議題有既定立場,其實並非新鮮事。有時為了令立場更鮮明,甚至把記者或編輯的意見混入於報道之中,令受眾難以分辨那些屬事實,那些是意見。究竟身為市民或學生,應該怎樣看新聞,才可以令自己更明白事件的真相呢?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首先明言,「有些報章的立場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其他的媒體則會因應時勢決定,未必會完全支持或反對政府的所有行動。張志儉認為,須要多聽多看不同媒體的消息,才能更接近真相。

「早前於網上傳出一段片段,指黃之鋒父母為公民黨成員,但黃隨後在電台否認了,我們須要觀察更多才知道始末。另外,有傳媒指學民思潮舉辦的活動費用甚大,相信幕後有人參與。讀者應該要思考,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他們是受到大眾的捐助。」

字眼相片牽情緒

他認同現時報章普遍用字並不中立,內容亦較少分析,加上相片的輔助,容易牽動讀者情緒,以及吸引讀者注意,「這可說是由壹傳媒帶起。」

從政五味架—基督徒參政者的甜酸苦辣鹹

燭光網絡 87期 (p.18)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但對於選舉期間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則很多參選者依然犖繞心頭。明光社在2012年10月16日晚上,假恩福堂舉行15週年研討會「從政五味架──基督徒參政者的甜酸苦辣鹹」,邀得三位剛參與今屆立法會選舉的基督徒涂謹申議員、馮檢基議員、陳一華牧師,細訴當中的五味雜陳。而原本分享嘉賓之一的黃成智則因丁父憂未能出席。當晚共有約70名參加者,氣氛熱烈!

 

從政者既像娼妓又像水?!

有參加者請台上嘉賓給有志從政的青少年一點建議時,馮檢基表示香港政界十分扭曲,只有參政不能執政,所以從政者要凝聚社會共識,像水一樣,令人民變成石頭,有力量與政府抗衡,並要像妓女一樣,來者必接,了解巿民需要。他說:「先唔好講咁多政治理想、光環,你見到個巿民隻手好污糟,你有潔癖,你握唔握到手?或者佢會講粗口的,你得唔得?」

林煥光在朝 慢必何秀蘭勢推同運 立法會選舉後 家庭價值勢危

燭光網絡 87期 (p.20)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後,泛民贏票輸議席,幸好保住了關鍵的否決權,民主議題仍有橋頭堡。可家庭價值幾乎全線淪陷,三條極具爭議的條例:《婚姻條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修訂,一旦於今屆立法會會期開展,以現時立法會內支持同性戀運動和性解放的議員之多,條例隨時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通過,令基督徒失去對同性戀說「不」的言論自由,甚至相關的宗教自由,情況令人擔憂。

9月9日立法會選舉後,有報章報道新界東當選立法會議員、人民力量的陳志全出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並同時以此自居,他稱會全力為同性戀者爭取與他們有關的權益,當中明確說會倡議「同性婚姻」和《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他強調此舉沒有背棄選民,並稱有關的內容早在政綱中列明,沒有欺騙選民。
 
陳志全說沒有欺騙選民,並不完全錯。陳志全以及其所屬的人民力量,雖然並沒有回應由維護家庭基金、香港性文化學會和明光社一起籌劃的「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家庭價值議題問卷調查」;不過,那邊廂人民力量的大部份成員,加上工黨、社民連等被傳媒形容為「激進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卻支持由同運團體所提出的八項政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