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46期)

「擁抱」每一刻

生命倫理雙月刊 46期 (p.1)
26/06/2017

執筆之時,剛收到平安福音堂吳主光長老離世的消息。人的一生,由出生一刻開始,其實就是在倒數死亡的來臨。基督徒常形容在地上的生活是「寄居」的: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那我們應如何在這「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過得有意義,活得精彩?

或許,我們真的要學習去「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事實上,每個人在嬰孩時,無時無刻,都被父母、家人擁抱,等到漸漸長大,才能自立成人。可是當人長大後,不論對人與事往往都愈來愈有隔膜,「擁抱」這天賦的能力漸漸失去了。結果,我們很多人只能營營役役的過一生,生命變成了無意義的無可奈何。今期生命倫理我們邀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李適清博士,與我們分享對生命、職場「擁抱」的問題。

在網上搜尋到吳長老一篇患癌後的分享,當他知道患上肝癌後,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醫生建議吳長老不如先做手術將神經線切除,免得病發時太過痛苦。吳長老反而以此感恩:「癌細胞結果連那些神經線也『食』了,現在不需做那手術,那不會覺得太痛,感謝主!」人的生命,未必時時好運,常常亨通。但如何在生命高高低低之時,仍然好好活下去,擁抱當時的際遇,笑於暴風之中?樓曾瑞先生另一篇有關〈死生之間〉的分享,可給我們留下想像的空間……

職場上隨波逐流才是王道?

生命倫理雙月刊 46期 (p.2)
26/06/2017

2017生命倫理對談 《抉擇‧人生》系列

講員:李適清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神學科)

「隨波逐流」原指到沒有自己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但在職場上,隨波逐流可能有不一樣的意思。員工不是沒有自己的立場,也不是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是,想到升職加薪,想到避免與其他人發生衝突等不同原因,有些人便對黑白是非妥協了。5月12日的晚上,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適清博士,偕同中神的同學與大家一同分享如何在職場上成為一個「靈巧像蛇」,卻又「純良如鴿子」的人。

李博士指出在職場上,最難處理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人際關係,因為不同人便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成為各種衝突的來源。在職場上,信徒可以嘗試以一套名為HUG(擁抱)的神學框架去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以及用以處理職場上的問題。

死生之間

生命倫理雙月刊 46期 (p.4)
26/06/2017

最近參加的安息禮拜,觸動我重思多年前為自己離世時所初擬的安排。

弟兄情誼

除非我因心臟病或交通意外而猝死,否則我一定告訴弟兄姊妹我的狀況,請他們為我、家人和醫護人員代禱。我不會因怕他們擔心而保持緘默。(他們又怎會不知道?)如果我不告訴他們我快離世,我還當他們是弟兄姊妹嗎?

如果有人要來看我,我也不會因怕自己不像人樣而不讓他們來。外體早晚要毀壞,內心的更新才重要(林後四16)。精神好的話,我就跟他們談談;不好的話,就請他們握着我的手,細訴他們的近況、讀經、唱詩、禱告。讓他們趁我在生時來,總比死後才來好吧!

生命禮讚

弟兄姊妹、親戚朋友來送別我的儀式叫甚麼?安息禮拜?只是安息禮拜中,禮拜(敬拜神)的味道很淡。再說,那時我雖然息了地上的勞苦,(事奉神,應該「勞」,但怎會「苦」?)卻在天堂讚美神,當然不「苦」,不知是否也「勞」(啟十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