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博物館的價值

14/12/2023

科學館變介紹國家發展新展館 沙田文化博物館「殺館」重置科學館

  (香港01.7-12-2023)

教局:今年首11個月 31中小學生疑自殺亡

 

(星島日報.7-12-2023)

 

搬館、殺館背後有沒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和計劃?市民大眾不知道,但一些陰謀論之所以出現和有人相信,與部份市民對政府並不信任有密切關係,而對政府信不信任與不少政府官員的言行、以及一些官方承諾有沒有兌現有關。以國安法為例,起初說只涉及一小撮人,但有些人卻動輒搬國家安全問題來打壓所有批評和反對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是要殺一儆百,製造寒蟬效應。若果政府在今次搬館、殺館的問題真的想了解市民的看法,首先要給予大家清晰的資料才能評估,包括現時兩個博物館過去的參觀人數及他們的回應;搬遷導致的額外支出;還有就是文化博物館的受歡迎程度,若果化整為零又有何合理的分配及評估?當中涉及香港經典人物的不同展館搬遷後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文化博物館的中式外貌與科學館會否格格不入呢?會否成為國家成就館在風格上更配合呢?至於交通是否方便可以是考慮因素之一,但為何成就館要比起科學館更需要設立在市中心呢?究竟這是為了討好中央,還是考慮香港市民的需要呢?公帑來自市民的口袋,當經濟情況未如理想的時候,應該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若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只是為方便一少撮的訪客和討好中央是否值得?政府大可以做個民意調查去了解。市民不會無條件相信政府,政府必須首先言而有信。

另一方面,香港的博物館給人的印象就是互動比較少,主要是展覽和介紹,不容易引起喜歡透過體驗去學習的青少年的興趣,此外,在更新方面的速度亦十分緩慢,當大家去過一兩次之後便會覺得毫無新意,很難提起興趣再次拜訪。當然,若果家長願意帶領子女巡迴參觀不同的博物館,香港還是有不少博物館值得拜訪的,這一代的青少年太過依賴、甚至沉迷手機了,家長若能經常帶子女前往不同的博物館,的確有助擴闊他們的眼光,這也是假期時能夠令子女身心皆可以受益的好活動。香港學生的學業壓力不少,而在疫情期間,不少學生的學業受阻礙,容易因為學習的問題而產生焦慮,讓他們多點時間出外走動,透過另類的環境增加他們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以及擴闊眼光可以有一定的啟發作用,自己子女自己救,要減輕子女的學習壓力,不要等待官僚的緩慢回應,先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個人身心健康成長的關心,以及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們,學業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是親子關係的重心,惟有愛和關心才是。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