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源頭減廢為上策

07/02/2024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醫療垃圾「慳唔到」  傷殘者嘆徵費增負擔  病人批環署「公平論」說法心寒  狄志遠倡豁免或津貼

  (明報.6-2-2024)
 

環保和保育一樣是要付代價的,因此,對中產及富裕人士來說較容易響應,但對基層來說,日常收入僅可糊口,在救救地球之前,恐怕先要救救自己。此外,大部份的人都傾向短視和以自己的利益為先,要市民熱心參與環保,必須先從公民教育開始。政府推行垃圾徵費已經醞釀多時,但由於整個過程都是由上而下地推行,官員閉門造車,根本不了解前線的運作,以及沒有廣泛徵詢市民的意見,以為只要將指定垃圾袋送到市民手上,就會水到渠成,殊不知許多配套工作根本未有深思熟慮,現在就算推遲到8月實行亦不容樂觀。而最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環保署指定全港市民將來使用的垃圾袋原來是不可降解(即並不環保)的,不過,要使用可降解的垃圾膠袋,原來又需要其他處理垃圾的配套措施,但政府根本並未有此打算,於是整個垃圾徵費除了變成以用者自付為原則的一般行政措施之外,對環保究竟能夠有多大的作用實屬疑問!這和過往加煙稅的情況相似,起初加的時候會有一些阻嚇作用,但不少煙民習慣了之後又會故態復萌,因為他們根本並非真心地認為需要戒煙,有些甚至會轉而購買走私煙。若果市民並非真心支持環保,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將來改買走私垃圾袋亦是毫不出奇的事。

要令源頭減廢成功,最重要的是要令市民改變生活習慣,首先是減少浪費,減少製造廚餘和屯積食品,避免過期後要丟棄。而衣服鞋襪等不要因為追求時尚而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現時一些回收衣物的服務雖然可協助有需要的人士,但間接也減低了一些因不斷換季而不斷將十分新淨的衣物棄置的人的內疚。至於因裝修工程和追求品味、而將大量本來仍然十分耐用的傢俬棄置亦屢見不鮮。而今次市民除了聽到官員建議大家將地拖棍折斷然後丟棄之外,環保署有沒有提醒大家將仍然有用的物資循環再用呢?雖然現在有不少學生自幼已接受了一些環保教育,對可持績發展已有一些基本概念,但更重的是必須改變有更大消費能力的成年人,環保不是有沒有錢買垃圾袋的問題,而是希望大家盡量減少製造不可分解的垃圾的問題,作為意識自己有大地管家身份的基督徒,理應比其他人更愛護地球,但現實中又是否如此呢?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