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篇
1 憂傷循環(Grief Cycle)
1 憂傷循環(Grief Cycle)
1 認識個人及情緒
1 同性戀基本認識
1.1 甚麼是性傾向?
孩子可能會透過以下一項或多項的方式向父母表示他們的同性戀傾向:
1. 面對面直接說出來
2. 間接地說,不言明
3. 傳手機訊息
4. 寫信
5. 請第三者代為說出
6. 在社交媒體帖文
7. 帶同性伴侶「見家長」
8. 放一些同運的東西在家中
「櫃父母」一詞是指同性戀者或跨性別人士的父母,他們或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出孩子是同性戀者,又或是在孩子「出櫃」後才驚覺孩子是同性戀者。他們努力隱藏孩子同性戀一事,同時被困在其中,就如同性戀者將自己的性傾向隱藏一樣,將自己躲在衣櫃裡(Closeted),所以往往出現「孩子出櫃、父母入櫃」的情況。
櫃父母因著他們的秘密和隱私默默地承受痛苦,他們很少尋求幫助,伴隨著子女出櫃的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內疚與羞恥,試問誰能在罪咎感很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用憐憫的愛回應。
香港是個很注重家庭價值的城巿,很多父母未必能夠接受孩子的性傾向是同性戀,同性戀孩子們可能因為害怕父母會責備,或者強迫他們改變,而不敢向父母出櫃,或者出櫃後無法好好處理彼此的關係,引發更多問題。
近日一些以同性戀為題材的廣告引起了公眾的討論,無論正反雙方的論述都令人搖頭嘆息,其實有關同性戀的問題,香港已爭論了幾十年,但不少相關的討論都是借題發揮,根本與核心問題無關,有些人惡形惡相惹人反感,有些人「 屈得就屈」 「監人賴厚」。作為長期關注這個議題的團體,衷心希望大家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拿出一點君子風度,不要搞泥漿摔角,將同性戀問題看得合乎中道。
首先,不要一竹篙打一船人。其實無論支持或反對同運的一方,最容易引起傳媒和公眾關注的都是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士,他們有些可能是為了出鋒頭、借熱門話題「 抽水」;有些是為了撈政治油水、拉選票;有些是 為了商業考慮、「 谷銷路」;也有些是不經大腦「噏得出就噏 」;當然,既不知道問題的核心,也不求甚解,只是情緒反應的也有不少。不幸的是,傳媒和公眾人士往往是被雙方一些激烈的言論所吸引,甚至誤以為他們是代表大多數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