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3/2017
隨著性別平等思想的推廣,女性的社經地位已大幅提升,在不少領域內已能與男性看齊,甚至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現。但在家庭處境中,女性仍然肩負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甚至為了照顧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成為孩子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3/2017
今年2月下旬,香城映畫在youtube上載了一套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微電影,不夠一個月的時間,網上點擊率已超過30多萬。,在短短的7分46秒中,除了反映學生過重的讀書壓力問題,更通過四位小演員的演出,道出了香港不少值得大人思考及關注的問題:炒風、金錢決定成功與否、置業無望及人生意義,而教育制度、怪獸家長、學生自殺等課題更是劇情的主線。
不要怕只要說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03/2017
早前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幾乎天天都有關於霧霾的新聞。至一月下旬時,中國氣象局居然要求禁止各地氣象機構發放任何關於霧霾的預警及實況訊息,因此當地方天氣部門報道有關資訊時,竟是「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有網民就形容,這種說法和兒童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惡魔「佛地魔」一樣,都是不能將名字說出來的。
電影小組活動回顧 - 《愛情上半場.完》《踏血尋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4/03/2017
2016年第十二回《愛情上半場.完》- 不斷的拆毀和重建的人生
電影講述年輕的男主角Davis在失去太太後,透過不斷向顧客服務員Karen撰寫告解般的信件,並透過和她相處而得到心靈的釋放。他亦以一種很極端的方法,將人生拆毀,並於最後重新起步。
網絡世界興起令主流傳媒陷落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網絡世界及社交媒體的興起,令主流傳統媒體的影響旁落。最多人批評社交網絡是因為出現反智言論及混亂是非,令人聽不到多元的聲音,同時因為回應留言可不具名,於是不負責任,隨意出口傷人的言論可以沒有過濾地展示。然而,社交網絡為何能取代傳媒作為公共空間?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3/2017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