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以同理心與青少年同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7/2016
學生在成長中要面對不少困難,如學業、友情,甚至家庭等問題。早前發生過多宗青少年輕生事件,不禁讓父母擔心子女會否因眼前的逆境,而引發情緒病或產生自殺的念頭。為此,拉法基金會與明光社合辦《如何與面對逆境的青少年同行》講座。4月22日晚上,葛琳卡博士與參加者分享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情緒發展。
選舉愈近,理想愈遠?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07/2016
很快又到9月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的時候,之後,又會開展明年特首選舉的前哨戰。本來選舉一般應該都會帶來希望及改變,在民主社會,人民靠的就是手上一票來跟政府和政黨討價還價,但在香港當前的環境,大家對手上的一票/兩票,又有多大的期望呢?
將政綱化成一面照妖鏡
張思晉、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7/2016
選舉期間,選民於投票前可能都會看候選人的政綱,但出席選舉論壇的人往往很少;候選人當選後,會留意他們的政綱有否落實的人,可能更少。甚至,過了四年,選民早已忘記當年自己所投的那位候選人的參選政綱。
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7/2016
近年,坊間不少批評指選舉只是爛蘋果鬥爛蘋果,根本沒有一個參選人值得投予一票。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分析,現在的政治制度只容得下「否決政治」,透過成為關鍵少數來做博奕。揀蘋果,從此不一定求「靚」。
要做情緒的朋友?
陳永浩博士
| 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11/07/2016
不知由何時起,當我們指一個人「情緒化」,就總帶有負面的意思。有可能是代表他/她的「脾氣」大;或是多愁善感;又或是「大癲大肺」,情緒高漲,時常波動;無論怎樣,「情緒化」似乎是不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