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周,看了幾段有關父母子女關係的新聞,令我產生一些體會,希望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愛家、樂閱讀、有夢想
想像香港有一天成為熱情的「書香社會」;想像香港有一天成為可親的「愛家社會」;想像你我都在奮力推動這個城市──「愛家、樂閱讀、有夢想」。
二月廿九日晚上的「閱讀雲彩」,集文字及婦女工作者;閱讀、家庭價值和親子教育推動者於一身的嘉賓講員羅乃萱女士,將家庭、閱讀、信仰和夢想,都一擁入懷了,或許,這真是一個特別晚上──一個可以相信、可以想像、可以咀嚼、可以回應的社關晚上。
重整由不得自己的心靈
三月二十八日晚上的「閱讀雲彩」,五十多人坐於明光社剛搬入之新辦公室中,不但是弟兄姊妹同行的團契和暖意,更是嘉賓講員康貴華醫生以專業和誠懇帶來的溫暖和鼓舞──也許,醫者心腸,在這功利的年頭,可能不易發現,但在康醫的爽朗和熱誠中,你卻足以感受屬於醫者的仁愛、悲憫和心腸。
奧運期間談運動精神
奧運火炬運送過程連番受阻,燃起反而是中國國民的愛國情緒,網內族群實行各自各精彩,這邊廂貼上中國心表明立場,高歌「做人別太CNN」,那邊廂搶聖火玩意在網上風行,本地青年似隔岸觀火多於切膚之痛,首次舉辦奧運的光榮總沾不上身,在這個實行國情教育,建立身份認同的最佳時機,港府在硬件配套看似準備十足,軟件推動只流於各區區議會大搞以迎奧運為名的種種文娛活動,牽起關注、熱情的點子比諸奪火、侮華言論的方式來得失色。
「性」只能留住「性」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困難,但每一個時代都還有它的守望者和有心人。明光社每月舉行的「閱讀雲彩」分享會,正是尋找時代裡有心又用心的守望者。這晚的有心人 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的程翠雲姊妹——不僅是永遠頭戴帽子的獨特標記,長期對青少年愛滋病和性教育的關懷和委身,更是教人動容並難以忘懷。
主如明亮晨星
聽過「主如明亮晨星」這詩歌唱得最有感受,是在11月的「閱讀雲彩」聚會上。
「我很喜歡這詩歌,這十年,整個社會變得很多,本該最有vision的幾個行業如教師、社工、醫務人員,全倒退了——因為頭上沒有了星星,信仰正是這些星星,有了它,才有力量……」帶著信仰的認真,這晚的嘉賓《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以詩歌點出這大城市十年裡的變化和感傷。
只因召命
這晚的故事,得從牧師的兒子說起。「能確定是神的召命,我就安心了,只要知道是神的召命,困難都可克服。」朱耀明牧師在說著他兒子尋求做牧者的召命故事,而兒子的故事,同樣也是父親的故事,召命的故事,其實,豈不也同樣是你我的故事?也許,12月28日在本社「閱讀雲彩」朱牧所分享的故事,非關經典,只是,茫茫塵世,在短促和轉眼成空之間,仍是空谷足音,生之舞動。
總不能把銀子埋在地下
Case 1
Inshiloh自大學時代進行投資活動,他謹慎研究,小心操作和使用各樣投資工具,現在已是一位保險及投資從業員,但有趣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十分委身的教會領袖!或者,這有點複雜和張力的組合,本身已是一種有趣的「邀請」──讓我們對投資作更適切的反省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