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你問我作為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應該抱甚麼態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表裏一致,不要為了達到目的而做一些違背自己信念的事。面對不公義的事,基督徒也會有憤怒的時候,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反對其他人的意見。但另一方面,我們亦需要有謙卑的態度,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限制,我們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只是真理的追隨者,不能自以為是地猜測其他人的動機,並以自己的推測為唯一合理的解釋,肆意侮辱對方的人格。
投訴的質與量
有謠傳說明光社是一個喜歡濫用投訴的機構,只要瀏覽一下明光社的網頁,便會發現這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一直以來,我們對投訴的態度是十分謹慎的,過去幾年,每年明光社發出的投訴呼籲只須一隻手掌便可數完,與所謂濫用投訴機制恐怕有天壤之別。
官僚心態是怎樣形成的?
一度壞了的沉重鐵門在多個政府部門的繁瑣程序之下,幾個月仍未能更換,但在壓死了一名勤奮的兼職女工之後,過兩天便迅速連夜換好了,在官僚程序之下,彷彿「不見血」是不會變通的!筆者早曾經做過十年長俸公務員(即鐵飯碗中的鐵飯碗),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公職人員,對官僚系統的僵化有不少的體會,有兩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
「趁佢病.救佢命」──
香港因全球金融海嘯而帶來裁員潮,失業人數不斷上升,牽連所及,其他社會問題也將逐漸浮現。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以及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姚健偉牧師,一同探討在經濟逆轉下教會的回應和使命。
在地震後迎接海嘯
對於金錢觀念極重的香港人,2008年絕對是難忘的一年:年初,當經濟發展仍望「步步高」時,香港賽馬會再三籌劃針對未成年人士的賭博宣傳活動,港人置若罔聞;年中,四川大地震,港人目睹屍橫遍地的災場,經濟雖呈下滑,但大家仍一起為鄰舍大破慳囊,義無反顧;年底,金融海嘯,在身體毫無損傷,但錢袋卻所剩無幾的經濟隆冬,港人重新思索如何「逆境自處」……
明日之後?!
由美國去年的次按風暴,到雷曼兄弟在港的子公司全部面臨清盤,銀行擠提消息傳出,市民成驚弓之鳥:亞、歐、美三地股市全線暴跌,掀起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海嘯的序幕,我們身處香港這個經濟大都會,勢難獨善其身。
「從俗」不如「從心」
現代人勞勞碌碌,「忙到盡」時,就期待之後可以「玩到盡」,「玩到盡」後,又憂憂愁愁地等待之後又得「忙到盡」──就是沒有金融海嘯,一切還不又是周而復始,萬象卻未更新。「長期浸淫在這般忙亂的城市裡,每個人心中都渴想找尋一處可供休息的『桃花源』。」樂於把眼睛放在起始點,喜歡欣賞人心質樸的吳思源,總樂意與大家重尋生命的得力處。
祝福滿溢 感恩不斷
過去10年,明光社每兩三年便需因租約期滿及業主大幅加租而要搬遷,每次都影響辦公室的工作一至兩個月,還未計算要尋找合適的地方所花費的人力物 力及裝修開支。面對這個問題,本社董事會於06年年底經過深入討論,決定於07年年底租約期滿時,購置新辦公室並成立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使明光社的工作 進入新的里程碑,以更堅實的研究為基礎,回應時代的挑戰。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我不是天生不在乎的人,我都好在乎別人怎樣看我,我都會很受影響。」身陷看似互相排斥的「性」爭論中,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兼任明光社董事十年的關啟文博士不無感慨!若然雙方都有同感的話,這邊廂關博士的回顧和分享,能否讓大家多一點理解,甚或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