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我不是天生不在乎的人,我都好在乎別人怎樣看我,我都會很受影響。」身陷看似互相排斥的「性」爭論中,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兼任明光社董事十年的關啟文博士不無感慨!若然雙方都有同感的話,這邊廂關博士的回顧和分享,能否讓大家多一點理解,甚或共鳴?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奇異恩典》看香港教會的社關工作
十月初有機會看到即將上映的電影《奇異恩典》,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周年,亦是英國廢除奴隸買賣200周年,在這個特別時刻,欣賞這套電影,來得特別有意思。這齣電影雖然沒有強勁的卡士,但卻能激勵人心,令人對生命充滿盼望及熱誠,更能激發人內心深處那份久違了的惻隱之心。尤其是當近期看到一些報章雜誌圖文並茂地刊登某藝人在家昏迷送院,躺在擔架上的「病容」,早前更有人到她的病房偷拍,以便做獨家報導的事件作比照,看見香港的傳媒淪落至此,更覺主角韋伯霍斯那種悲天憫人,對動物及人的尊重特質的難能可貴。
天水圍悲劇話香港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豈能及漁燈在彼邦?」──少見的港式懷鄉歌曲;訴說著一個窮乏但迷人的年代。這幾只求一餐温飽的逃難年代;公共房屋內孩子交託彼此照顧、山寨廠內工友互換悲喜、涼茶舖內街坊的歡愉和「麗的呼聲」更永不寂莫—獅子山下,這是一個艱難卻有情的年代。
若我們也沉默,言責由誰來負?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燈,都有一些光、一些熱。基督徒會認為這是主的光,也就是主耶穌所說世上的光──只是就算不是基督徒,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都有是非對錯的觀念,不同的是:它們又是否『點得著』?」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擔任明光社董事十年的梁林天慧女士,對被「道德熱話」環抱的香港,有感而發。
放眼大專生世界
他們只愛「玩」,是享樂主義的支持者;
他們只愛「錢」,著重物質享受過於一切;
他們只愛「自己」,對社會、對鄰舍、對周遭漠不關心;
他們不只要「愛」,在愛中也「亂愛」,責任、承諾、尊重均欠缺。
以上是我們常聽到用來形容我們時下大專生的說話,究竟這是否我們大專生的全部?究竟他們出了甚麼問題,以至我們常聽到這些「毫不留情」的描述?他們對生命、對倫理有甚麼的看法呢?他們的價值觀建基於甚麼呢?
風雨同路見真心
前言:
五月的中大學生報事件,由於坊間出現很多關於明光社的謠言,於是接受了《壹週刊》的訪問,希望澄清一些誤會,卻成為我在明光社近八年來面對最敵意的訪問,對今時今日的所謂記者的操守嘆為觀止!不過,今期《燭光網絡》選擇自己訪問自己,不是因為怕了記者,而是因為我仍然十分懷念當記者的日子。
問:為甚麼喜歡當記者?
十週年活動花絮
「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 ― 共同回應當代性革命的挑戰
明光社聯同香港性文化學會剛於2007年2月至5月舉辦一連13堂的「性神學證書課程2007」,幫助神學生、教牧同工及信徒領袖回應當代的性革命對社會及教會的挑戰。
基督教的關社情
基督教的核心價值是愛,我們如何能將這份愛傳遞到社會?以前,當宣教士來到香港傳教,他們透過派奶粉、辦學、提供醫療及社會服務將主的愛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來。今天,這些服務大部份都有政府負責或資助,教會在這方面的重要性逐漸減少,那麼,教會及信徒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渠道去彰顯基督的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