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一男一女婚制,守護家庭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隨著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不少同性戀者不再像以往般隱藏起來,出櫃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他們亦較容易在社會上得到支援。這對同性戀社群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對同性戀者的父母而言,卻有另一番感受。
謊言說一百次便會愈來愈多人信以為真,這是一些同運團體一直以來慣用的手法。例如說同性戀是天生及不能改變的,其實現時並沒有任何公認的研究和調查能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反而有不少臨床的個案指出同性戀傾向的形成與一些後天成長經歷有關,雖然有些人先天的氣質有較大的機會發展為同性性傾向,但並非必然的。正確的說法應是同性戀傾向是情不自禁的,並非當事人刻意的選擇而是不能自控,因此他們很容易就以為這是與生俱來的。至於同性戀的傾向要改變並不容易,但不等如完全不能改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性解放團體的雙重標準,在爭取性別是可以隨時按照個人的內心而改變時,就強調自我聲稱便可以改變性別是當事人的權利,但當有人想改變性傾向時,卻強調改變有害無益,需要制止他們尋求協助的荒謬現象。
1 憂傷循環(Grief Cycle)
1 認識個人及情緒
1 同性戀基本認識
1.1 甚麼是性傾向?
孩子可能會透過以下一項或多項的方式向父母表示他們的同性戀傾向:
1. 面對面直接說出來
2. 間接地說,不言明
3. 傳手機訊息
4. 寫信
5. 請第三者代為說出
6. 在社交媒體帖文
7. 帶同性伴侶「見家長」
8. 放一些同運的東西在家中
「櫃父母」一詞是指同性戀者或跨性別人士的父母,他們或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出孩子是同性戀者,又或是在孩子「出櫃」後才驚覺孩子是同性戀者。他們努力隱藏孩子同性戀一事,同時被困在其中,就如同性戀者將自己的性傾向隱藏一樣,將自己躲在衣櫃裡(Closeted),所以往往出現「孩子出櫃、父母入櫃」的情況。
櫃父母因著他們的秘密和隱私默默地承受痛苦,他們很少尋求幫助,伴隨著子女出櫃的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內疚與羞恥,試問誰能在罪咎感很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用憐憫的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