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03期)

加強學校性教育是萬應靈丹?

燭光網絡 103期 (p.22)
15/07/2015

香港青年協會在本年3月至5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582名中小學教師,了解他們在推行有關戀愛和性知識教育的現況與困難。結果發現逾六成教師認為,學校教導有關戀愛和性教育方面沒有足夠教材或支援;五成多老師就認為沒有教學空間;逾九成小學老師及八成中學老師認為戀愛教育應在高小開始,但承認在推行上遇上不少困難,例如沒有足夠支援及不掌握有關的知識等。[1]

香港學校性教育不足是鐵一般的事實,每當社會出現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偏差情況,「加強學校性教育」是必然的總結,彷彿學校要為青少年的性偏差問題負上全部責任。我們同意老師「教人」比教書更重要,但影響青少年性觀念的並不只得學校這一方,家庭、社會、朋輩、傳媒及網絡的影響力不會比學校來得次要。究竟我們為下一代提供了一個怎樣的環境讓他們成長呢?

半夜才能玩的手機遊戲

燭光網絡 103期 (p.23)
15/07/2015

手機遊戲商人以免費下載作招徠,然後用時間限定的方式請你參與遊戲,並用戰鬥力強大的電子寵物吸引你課金(付費),以抽獎形式獲得。遊戲本來就是一盤生意,手機遊戲商想盡辦法吸引人下載試玩,再吸引人付費。在六月時有一款遊戲推出了一個在零晨十二時至二時才可玩的關卡,而且還不預告內容,要玩家等到十二時才可知道及參與。

更可惡的是,整個宣傳都是以正在努力溫習的同學為目標:「為應付迫在眉睫的考試而讀到三更半夜的你……我們為你們準備了非常神秘的活動。」[1] 我們不禁質疑,一個在台灣被評為「保護級:六歲以上之人始得使用」的遊戲,其開發商為何完全漠視其社會責任,推出如此影響同學的關卡。

馬會式皇恩浩蕩!

燭光網絡 103期 (p.23)
15/07/2015

馬會自賭波合法化後,起初每兩年撥款2,400萬予平和基金,其後略有增加;然後,來年馬會終於將撥款增加至4,500萬元一年,為期四年。[1]

平和基金除了作宣傳教育之外,主要是撥款予四個機構作戒賭服務,翻查其中一間受助機構香港明愛展晴中心的問題賭徒個案資料,[2] 我們會發現十年間的新增個案數字不斷下降:2004年全年新開個案為536個,隨後一路下降至2014年的300個。再看另一受助機構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第一年的處理個案為300個,至去年回落至175個。[3]

了解自毀行為 伴青少年同行

燭光網絡 103期 (p.24)
15/07/2015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城市節奏急促,生活壓力巨大。面對社會壓力並不止於成年人,青少年亦同樣在種種壓力下成長。如果壓力得不到適當的紓緩,可引致身心靈的傷害,部份更會出現各種自毀行為。明光社特意於4月24至25日舉辦「專業社工、教師訓練」,並邀得加州持牌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為參加者講解「青少年自毀行為的原因、處理及預防」。

N世代的傳媒素養

燭光網絡 103期 (p.26)
15/07/2015

我們學習傳媒素養,不但可以發掘傳媒隱藏的意識形態,更可以自行製作,透過不同傳媒發表見解。以往我們只要學習成為精明的傳媒消費者 (consumer),但現在人人也可以是記者、作家、導演,故此要成為負責任的資訊製作人(producer)。

N世代的力量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李月蓮博士,於2015年5月4日舉行的「如何正面培養傳媒素養」傳媒教師訓練表示,不少人對素養這個字有點陌生,其實英文是read and write,即是「能夠讀、能夠寫」。被稱為N世代的時下青少年很習慣使用互聯網,亞洲人看這群人普遍比較負面,李博士指歐洲人卻認為N世代很聰明,能夠教導成人使用互聯網:「試問哪個年代的青少年可以反過來教導成年人?」答案就是N世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