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11期)

在生命面前謙卑

燭光網絡 111期 (p.3)
16/11/2016

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動物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分別,是人不僅是為了繼續生存而活著,而是要活得有尊嚴,能令人自覺有尊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感到被愛。在不同的愛當中,最無條件和「非理性」的愛是親情。人最大的幸福不是由於自己美麗、聰明、能幹、有錢或有地位所以有人愛,因為世事無常,這一切都有可能在一瞬間失去,唯有好像年幼時的冰心問她母親為甚麼愛她,而她母親說:「不為甚麼,只因妳是我的女兒」這答案,是每個人心底都渴望的──就是無論自己在甚麼光景,都能得著身邊的人無條件的愛。

不過,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發展,特別是基因改造和選擇的技術,便帶來不少倫理上新的衝擊,例如任由基因改造發展下去,會否出現基因變異的科學怪人?會否以優生學之名間接淘汰一些「劣等」的人類?以及當人可以任意選擇下一代的基因和特徵時,世上還有無條件的親情嗎?

在面對一些能令人「改頭換面」、「度身訂造」的生殖科技時,究竟我們是在改善人類的生活,還是改造未來的人類?界線應該劃在哪裡?個人認為在作出任何抉擇之前,我們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對生命的尊重,特別在能改變他人生命的事上,我們必須謙卑,不要以為自己是創造主,更不可玩弄他人的生命。而是戰戰兢兢的,就像一個足以影響數百人性命的飛機師,駕著旅遊巴士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司機,絕對不能將別人的生命當作兒戲,只有謙卑的人才能讓別人放心將自己交上。

知識是力量

燭光網絡 111期 (p.4)
16/11/2016

人類基因組由32億鹼基對組成,一般人不知它們有何意義,基因身份(Gene Identity)就是代表自己的獨特基因序列。女星安祖蓮娜祖莉知悉自己擁有乳癌和卵巢癌的突變基因BRCA1,果斷切除乳房和卵巢,一度被譽為勇敢。若果知識就是力量,知道得愈多,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有力、更幸福嗎?本文訪問了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吳庶忠博士與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科學主任江行健博士,淺談基因科技,與大家一起反思。

基因資料庫為藥物貢獻

美國、冰島、芬蘭都曾與私人公司合作製作基因資料庫(Biobank)。據吳教授所知,香港仍未有公司製作港人基因資料庫,但中國的「華大基因」已在大埔工業村設分支公司進行基因研究,它著名的「炎黃計劃」就是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研究計劃。藉著運算已發病者的基因序列,再與藥廠合作研發抑制或減低病徵及較少副作用的藥物。一些網絡公司亦積極參與基因科技行業,透過電話裝置、智能手錶等把基因、生活習慣和健康資料連結,比傳統研究方式更快掌握疾病資訊、藥物副作用等。

留與墮的抉擇

燭光網絡 111期 (p.7)
16/11/2016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現代醫學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檢查胎兒的成長是否正常健康。可是,當檢查過程中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或在醫學上已被判斷難以繼續生存,甚至繼續懷孕會影響母子平安時,留或墮胎,成為一個無可避免,卻又必要面對的殘酷抉擇。倫理往往不只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有血有淚的生命抉擇,為此我們走訪了幾對經歷過掙扎的父母,嘗試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

 

幾經掙扎 繼續懷孕

Maisy四年半前生第一胎,約21週照結構前突然穿羊水、見紅,於是入院,當時醫生認為很危險,因為有機會細菌感染令子宮發炎,若嚴重會細菌入血,令生命有危險。

她說:「當時非常掙扎,亦不知怎樣做,最初一個禮拜都只是見步行步,我們求上帝令BB出來,毋須讓我做這個決定(流產)。」不過事情並沒有如願發生,過了三週,胎兒仍然生存,醫生不斷叫他們進行流產手術,但他們很掙扎。「當時上帝為我們安排了一位天使,一名做婦產科醫生的姊妹來關心我們。她指從醫學角度來說,情況是很嚴重,但從信仰角度來說,就是在叩問我們的信心。」

完美──必然完善嗎?

燭光網絡 111期 (p.12)
16/11/2016

假如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身體殘缺、沒有智障、沒有衰老,是否表示這個世界已經達至完美了?當然不是,隨著基因科技愈來愈發達,身體健康只是最低標準,人們所追求的只會愈來愈高,希望力求完美,排斥及改造所有不完善之處。基本上,人類力求進步,只要科技許可,製造出高智商、高能力、「高顏值」的人類應該沒有問題,為甚麼還會有人提出反對呢?

2007年,Michael J. Sandel(邁可˙桑德爾)撰寫了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一書,中文版《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於2013年面世。當中,桑德爾以不同論點去反對人們對完美的追求。桑德爾不是反對一切基因科技,至少他贊同基因療法,他只是認為「當有人不把基因療法用在治療疾病,而是超越健康的範疇,將它拿來增進體能和認知能力,把自己提升到標準之上,則道德上的難題也隨之而生。」

服侍與合一

燭光網絡 111期 (p.13)
16/11/2016

孩子有「缺陷」,父母當然不好過。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但當教會遇上有殘障的肢體,家人處於徬徨無助之際,不少教會方發現原來自己缺乏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因著人手、資源及經驗的缺乏,一般中小型教會牧養殘障人士是困難的,儘管教牧同工盡心關懷有需要的家庭,但教會其他弟兄姊妹有意無意間的說話、眼神及態度,都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我們出於好意的安慰,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去,但卻有機會適得其反,令他們憂憂愁愁地離去。

微細行動 結伴同行

周家成牧師事奉於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社區福音事工組,有20年服侍智障人士、殘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的經驗。對於出現殘障小朋友的家庭,他明白為人父母者的憂慮,但要心存盼望,依靠神的恩典來克服各種障礙。他表示教會的結伴同行對有需要的家庭是重要的,簡單如一同到醫院覆診,已能給有關家庭極大的支持及安慰。

智障人士的福音工作

燭光網絡 111期 (p.15)
16/11/2016

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社區福音事工組,夥拍教會為基督教靈實協會轄下服務單位的智障人士提供服侍,開辦智障人士的團契活動及崇拜,讓智障朋友及其家人認識福音。周家成牧師回憶事工發展初期是由個別教會義工的定期探訪開始,及後教會派出義工帶領智障人士到教會參與福音團契或無障礙敬拜,有些教會更會租用小巴提供接載服務。智障人士得到教會的牧養及栽培,受洗加入教會的亦不計其數。而這福音事工的對象並不只是智障人士本身,他們的家人也同樣藉此接觸教會,得著福音。周牧師表示,福音團契或無障礙敬拜完全是自由參與,不會強迫院舍及學校的智障人士參加,但事工發展至今,亦成功吸引很多其他未信的家庭參加。

但是,智障人士能理解信仰嗎?周牧師表示輕度及中度智障人士絕對有能力理解信仰,甚至有能力參與事奉服侍他人。對於嚴重智障人士,他們的心思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們的理解力不足,但仍能從其他感官來接觸世界,他們透過聽覺、視覺、觸覺的經驗,感受上帝的愛。從他們的身體語言可以知道他們投入在敬拜之中,家長亦能從他們的情緒反應中感受到他們的生命改變。

周牧師鼓勵教會回應智障人士的福音需要,實踐及分享基督的愛,讓更多被忽略的智障群體有平等的機會及權利得聞福音,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的同工樂意為教會提供協助。

權利與禮物

燭光網絡 111期 (p.16)
16/11/2016

今天的生殖科技一日千里,很多以前看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在科技已不是很難的事;50歲的婦人可懷孕生子,甚至一個單身男子可以透過捐出的卵子和代母的腹,取得一個有他基因的孩子。不過,聖經告訴我們:「甚麼事我都可以作,但不是都有益處。甚麼事我都可以作,但我不要受任何事的轄制。」(林前六12)《新譯本》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最大的可能性,而是最美善的生命,建造合乎上主所設立的秩序的生活。我們會首先探討生兒育女在創造中的位置,跟著討論信徒應有的價值觀,進而討論信徒和牧者如何共同面對生養的抉擇。

生命的祝福

根據創世記,神起初以六日創造天地,在每天過去前,神都會評價這天的成果為「這是好的」,表示神喜愛這個世界,並肯定大自然的規律是一種美善。神首先創造大地與海洋,再創造大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最後創造了人類,當神造男造女之後,「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創一31)彷彿人類就是大自然的高潮。當神創造了人類後,創造達到了它的目的;神告訴第一對夫妻「要繁衍增多,充滿這地。」(創一29)神把延續人類的使命交給他們,然後就進入第七日,神休息了。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6年10月)

燭光網絡 111期 (p.20)
16/11/2016

國際

美國的同運及跨性別政治議程繼續鋪天蓋地地發展,不單校園、法庭、公共領域,甚至教會亦無法倖免;所謂的「性別友善廁所」在香港亦掀起風雨。

美政府積極推動跨性別霸權

為支持同運團體,美國三藩市成為第一個禁止公務員使用公帑出差到任何有定立反同性戀或反跨性別法案的州分,條例下一步將提出禁止與任何總部設於上述州分的公司訂立合約。[1]

網聞豈能盡信

燭光網絡 111期 (p.22)
16/11/2016

相信大家曾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看過有關電台女主持與男歌手的姊弟戀謠言,或是某大型上市連鎖店快將結業的偽新聞,不知道大家閱讀時會否忽略了文章出處,便立即相信出自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所編造的假資訊?

這些由網上不知名的「打手」泡製出來的偽資訊,其目的是為了提高點擊率,以賺取廣告費用,當中的內容及圖片都是左抄右抄堆砌出來。這種手法不單減少網民接收真實資訊的機會,還會降低他們對網絡資訊的信任,對新聞界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了打擊這些虛假新聞,2015年在Google的支持下,集合了30多間傳媒及科技公司組織了「第一稿聯盟」(First Draft Coalition),透過專業的團隊驗證社交媒體所發佈的新聞,以提高社交媒體用戶的新聞素養。社交媒體巨頭如facebook、YouTube及Twitter 都是當中的成員,相信它們都希望用戶不受謠言及假新聞所影響,但社交網絡之大,用戶之多,實在難以完全隔絕假資訊。網民還是小心閱讀,細心分析內容為妙。

大學之道

燭光網絡 111期 (p.22)
16/11/2016

每年暑假都是各大專院校舉辦迎新營的日子,為的是促進同學間的情誼,增加同學對學院、學科及屬會的歸屬感,讓新生加快融入新環境。但在這十多年間,傳媒多次報道大學迎新營的遊戲滲入不雅及色情的意識,讓社會人士側目。今年也不例外,有的在營內派發安全套,更甚的是男生舔女生大腿。

中大沈祖堯校長曾在他的網誌提醒同學迎新營活動應體現大學生應有的素養,懂得互相尊重,互助互愛,不可以罔顧別人的尊嚴和意願。我們也對大學生有期望,期望他們能擇善固執,也有拒絕隨波逐流,向自己不認同的行為說不的勇氣。

《大學》首篇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算學富五車,但不追求德性上的完滿,仍未符合大學之道的要求。其實「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即不只是大學生,也關乎你我。當我們慨嘆大學生的質素低劣時,我們不要忘記香港社會的道德水平也好不到哪裡去,成年人也要反省我們有沒有止於至善的心。古代先賢的訓勉今天仍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