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69期)

過猶不及的同志友善政策

燭光網絡 69期 (p.1)
09/11/2009

多元共融、互相尊重是一幅很美的圖畫,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建立一個關懷弱勢、沒有歧視的社會,但面對一些具爭議的課題,採取一些過猶不及的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最近有調查指一些學生因其性傾向而在校園被歧視、甚至受欺凌,如何教導學生正確面對不同性傾向實在是當務之急,但令人憂慮的是根據外國的經驗,以及檢視香港一些所謂同志友善政策,其實就是一面倒地傳遞一些支持同性戀但不盡不實的資訊。
 
若果同志友善是指大家縱然不贊成同性戀,不過,對同性戀者包容及尊重,沒有敵意的態度,不作出歧視及欺凌的行為,我們完全同意,但不是強逼他人認同同性戀。
 
我們必須承認同性戀仍是一個具爭議的問題,所謂同性戀是天生、正常、不能改變的說法都沒有足夠的科學和臨床證據,但一些團體照單全收,更假設一些有宗教背景的學校、老師、社工及輔導員必定不能為有同性戀困惑的學生提供專業的輔導及幫助,甚至誣衊那些因著個人的專業知識、道德、傳統或宗教觀念而與他們持不同意見的人是歧視和不寬容,並且違反很多家長和老師的意願,在學校推行一些單方面肯定同性戀,而非從不同角度認識同性戀的教育、甚至以平權和反歧視為藉口,散播鼓勵多元性行為的訊息,我們認為家長和老師必須細心明辨。
 

他朝香港也相同?

燭光網絡 69期 (p.2)
09/11/2009
 
同性戀運動份子深明「今天的學校就是明天的政府」,所以他們大力在學校推行同性戀教育,讓孩子在學時已接納、認同、甚至參與同性戀行為,而將反對同性戀行為的人標籤為保守、食古不化、心胸狹窄。[1]本文將以美國作為例子,剖析當中同性戀教育的情況。

學校高掛彩虹旗 正寫多元婚姻
 

「偷換概念」的性別平等教育

燭光網絡 69期 (p.4)
09/11/2009

若說外國的同志運動,是源於其向來追求社會各個族群均獲平等對待的主張,而婦權運動就是其搖籃的話,華人社區的同志運動,也有相類的軌跡:華人社會長期的男女不平等,在台灣產生迴響,相關的善意政策,同樣也在進入校園時出現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性傾向納入性別之內,於是毋須經過社會大眾討論,毋須理會社會大眾是否認同,便在校園推行了完全認同同性戀是沒有問題、由支持同志運動人士所制定的同性戀教育。

由校園的兩性平等 到性傾向的平等

《性別平等教育法》其實是源於台灣民眾對兩性平等教育的追求。1982年,台灣第一本女性主義雜誌《婦女新知》創刊,開啟了台灣婦女運動,為捍衛婦女權益而衝擊父權體制。1988年,他們有感中小學語文與人文社會學科教科書,未能公平描寫兩性形象,於是出版《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先聲。

台灣於2004年6月23日頒布《性別平等教育法》。此法例合共7章,包含38條相關法,旨在「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 此例訂立以後,台灣各級教育部至各間學校,都按其規管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處理與性別平等的「相關事宜」。

家長不能忽視的同志資訊

燭光網絡 69期 (p.6)
09/11/2009

近年,多個組織透過政府或非官方機構資助的計劃在社區及學校推行支持同性戀的教育,當中較大規模的資助包括愛滋病信託基金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本文嘗試檢視部份計劃內容,讓大家對這些使用公帑,以「平等」、「尊重」及「包容」為名的同性戀校園計劃有所了解。

「唔講」 學生以為支持

燭光網絡 69期 (p.10)
09/11/2009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黃克廉先生,在中學任教廿多年,大部份時間也處理學校的訓輔工作。他笑言,近幾年與學生溝通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用了MSN和Facebook。

只睡片時,溝通用不著死撐

經過上下午繁忙的教學生活後,晚上11時到凌晨1時,黃克廉與同學們在網上繼續「對話」,他說由家庭到問功課,再由升學到談戀愛,都可以說。
 
「廿多年前,真的沒有講感情事,因為同學大都認為學校不是談論的地方。」他說以前同學談戀愛,除非是「死黨」,又或是非常信任的老師,否則都不會講。事實上,當時社會不大接受學生談戀愛,要是說出了來,同學大都要面對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的攔阻。

「要講」 老師都要坦白

燭光網絡 69期 (p.11)
09/11/2009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先生,在中學任教廿多年,近七、八年致力於教師培訓工作。他認為這二三十年,後現代社會的思潮不斷衝擊傳統理念。

真情濫情,最緊要係「快靚正」

「入行時,學生拍拖確是沒有這樣早。現在中一、二非但渴求拍拖,而且對象不分性別,加上傳媒的渲染,以便「快靚正」地促銷其相關的愛情資訊和產品,學校的戀愛風氣有增無減。」
 
何表示,學校進行的是集體教育,大部份的師生關係很難個體化,「一對一」的關心模式很難做到。面對社會不斷簡化從結識到性接觸的戀愛程序,老師們可做的甚少。

子女應否認識同性戀?

燭光網絡 69期 (p.12)
09/11/2009

 對於子女並非同性戀者的家長,他們大多不太強烈反對同性戀,但也沒有贊成。他們大多認為,成年人的性傾向較難改變,故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有同性戀傾向。但大部份都認為同性戀是出於心裡、環境以及家庭的問題,是以青少年期間灌輸正面的戀愛和婚姻觀實有必要。
 

分享1

受訪者:
Winnie,一女(13歲,就讀女校,S.1)。
 
對「同志友善」校園活動之感想:
其實不大了解其中內容,然而十分贊成相類的計劃在校園推行,特別是純男和純女校,因這可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是屬於那種性取向及疏導他們的情緒,有助他們度過青春期的「性別迷惘期」。

至於校內有關同性戀的刊物,最重要是有效地灌輸如何避免選擇同性戀,以免日後需承受負面的後果和壓力,所以內容必須修改和刪除「同性婚姻是沒問題的」。應正面地使學生明白異性戀才是正常和社會認同的,以漫畫形式最能吸引年輕人。

建議應早於小學三或四年級便開始於校內教導孩子不要歧視同性戀者,不過即使中五生,都應該要有家長指引才適合閱讀同性戀刊物。

當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

燭光網絡 69期 (p.13)
09/11/2009

 很難接受......幫他轉校,終日提心吊膽,擔心他染上什麼病,家人也因此而患上情緒病,不明白為何他會踏上如此難行的路......」「至少他都很專一,沒有性濫交,我會主動邀請他的伴侶回家食飯──最重要是不可破壞兩母子關係......」
 
子女有同性戀傾向和行為,家長的內心感受又有多少人明白?學校或社福機構的「幫助」又是否有效?是否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以下是兩位家長的心聲:

校園輔導,從聆聽開始

燭光網絡 69期 (p.14)
09/11/2009

 

細細觀察、循循善誘

燭光網絡 69期 (p.16)
09/11/2009

 

 
兒童和青少年各階段的成長,父母和子女的相處,如何對待他們,以及所接觸到的人和事,對孩子的心性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為此,我們訪問了兩位心理輔導的專業人士:康貴華醫生(精神科醫生)及葛琳卡博士(臨床心理學家),為我們講解影響孩童及青少年心性發展的因素。
 

 
學前到小學階段:以家庭及同性朋友建立性別身份認同
 
為同性戀者作輔導工作,已有25年經驗的康貴華醫生認為,孩童成長發展當中,和父母的關係是否親密,家長對子女的觀察及引導,對孩童的性屬發展十分重要:孩童出生,按其生理的性特徵──性器官來定其性別,家人會按嬰兒生理的性特徵去對待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