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9期)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生命倫理雙月刊 9期 (p.1)
09/05/2011

古語有云︰「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當一個人跌進生命的低谷,選擇自殘甚至輕生,我們除了一聲嘆息外,還可以做甚麼?自殘與自殺,其實是大不同的情況,關顧他們的需要時,也要有不同的技巧。事實上,我們不單要好好照顧自殘或自殺不遂的當事人,連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也需要好好支援,這樣我們才能幫助他們跨越這生命的幽谷。
 
詩篇90篇有一句智慧之言:「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我們究竟應如何過我們的日子?作為香港人,凡事賺到盡,去到盡又是否明智?今期《生命倫理》,也與大家思考有關賺到盡、集體貪婪與公平公義的課題。

如何面對自殺?!

生命倫理雙月刊 9期 (p.2)
09/05/2011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3月份舉辦之「生命及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鄭順佳博士和何永雄先生,分別以神學及危機處理的角度探討自殺的問題。

鄭順佳博士指出中國的自殺率比西方國家嚴重,世界排列第五位。一般發達國家城市居民和男性的自殺率都比較高,但中國的情況剛剛相反。中國農村社會的自殺率比城市高三倍,當中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率,比城市的老年人更高五倍,而中國女性自殺率亦比男性高。家庭、婚姻感情等問題是自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與生活、就業問題有關,至於抑鬱、精神病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等問題亦佔小部份。

鄭博士認為自殺不遂者不一定以自殺作為謀取權力、交易條件、又或是引人注意的手段。從神學的角度,教會充當著一個獨特的角色,就是不去猜測自殺者背後的動機,或權力交易的陰謀,而是幫助一些企圖自殺或自殺不遂的人作生命重整及生命連繫。鄭博士以美國非洲族裔的女性為例,指出儘管她們受盡屈辱打壓和侵犯,研究卻反映她們的自殺率偏低。鄭博士說明宗教對這些女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她們即使在困局、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宗教的信念卻使她們表現出改變的決心,這種基於信仰而來的信念支撐起的社群網絡,也世代相傳。

賺到盡

生命倫理雙月刊 9期 (p.4)
09/05/2011

某日與北美友人閒聊,談及去年年底其集團向員工送贈年終禮物,竟是一部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最出奇是我這位友人打算放棄不要!原來,過去兩年,該集團都有送贈新型號的手提電話給員工,因此友人家中已擁有兩部(非賣品),再來一部亦用不着,而其他禮物的選項也用不着,又沒有合適的轉贈對象,結果他選擇放棄不要。
 
我潛意識的「香港精神」告訴我:為何不先取了,遲些再看看有沒有轉贈對象?這份稱為「禮物」的用品,豈不是「應得」之物呀!就算現在用不着,將來也許用得着。但想深一層,我這種即時反應,還不是反映了自己那種「貪婪」的本性,能取多少就多少,這本是我「應得」的份哩!反之,朋友的處之泰然,又反映了那份知足常樂,對了,既然用不着又何必擁有!
 
以色列人也經歷過這種考驗與挑戰。在出埃及地往迦南美地的途中,身處曠野,神賜下「嗎哪」作食物,吩咐眾人早上收取自己吃的份量,多收也無用,因餘下的翌日會生蟲發臭。除了第六日取的雙份可留作安息日享用外(出埃及記16章)。
 
上帝真幽默,你的份就是你的肚皮,各人吃的份量縱使不同,卻是平平等等的飽飽足足,這是一種何等特殊的公平觀念!相對我們沿用的概念將資源平均分配等於公平,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