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黑傳媒面面觀

30/07/2002

黑色傳媒?你想到甚麼?黑色幽默?黑色恐怖?
要說到黑社會在傳媒當中的影響力,我們就必須親眼看看時下電影、報章雜誌及互聯網等較開放的媒體怎樣看待黑社會。現時傳媒對於黑道中人、黑社會故事是傾向反對、縱容、是接納、還是歌頌?傳媒真的受黑勢力影響嗎?
 
傳媒監察組今次又再出動,細察傳媒當中的黑勢力。
 
有人說:傳媒是我們的第一教室,其影響力是老師、家長都無法比擬的。據調查顯示,香港兒童每星期會花上21至23小時看電視,其餘時間,接觸其他媒體,玩電子遊戲等,更是不可估量!正因如此,留意傳媒在其製作中加入甚麼元素和意識形態便十分重要。傳媒監察組繼追尋傳媒中的賭博資訊後,今次以黑社會元素為題,探尋傳媒中的「黑材料」和「黑元素」。
 
烏煙漳氣黑電影
 
要細說電影業對黑社會態度的轉變,「英雄本色」系列是非提不可的。在該電影系列推出之前,一般江湖電影只從兩大方面發展:一是寫實警匪片,一是以「油脂仔」為主的電影。「英雄本色」上畫後,「Mark哥」瞬間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青年人爭相仿效,穿乾濕大褸更成為時尚服飾!在「Mark哥」熱後,「英雄本色」推出了第2、3集,大眾亦對黑社會那種神秘感產生好奇,而電影亦為Mark哥塑造出一種黑社會的英雄主義。
 
踏入90年代中,《古惑仔》系列電影使黑社會電影「重現江湖」。依據同名漫畫改編,《古惑仔》講述幫會「洪興」銅鑼灣「FIT人」陳浩南的故事,當中有他的兄弟,如山雞、大頭仔、包皮和巢皮等,亦有其「死對頭」奸角東星(或東英)幫會的爭鬥。電影中,「打仔洪興」個個行俠仗義,相反「東星仔」多是衣著奇怪,陰險毒辣!其實,兩幫人都是出來「行古惑」,互相廝殺在所難免,又怎能說誰是正氣、誰是不義?是正氣的,一早也轉做正行了吧!
 
在《古惑仔》系列後,又有《九紋龍》、《古惑女》、《十三妹》、《新家法》、《少年激鬥篇》,甚至描寫台灣黑金政治的《黑金》等多部類似的作品,可是近年《古惑仔》電影已近乎粗製濫造,已被其他片種取代其領導地位。
 
電影業近年另一個特點,是很多「勢力人士」透過投資,左右影片題材及電影業風氣。90年代起,一班曾在黑社會渡日子的「過來人」,紛紛走到電影行業中,擔任影片製作、編劇、武術指導等職、更會親身當上演員,在前線大展拳腳。其中以澳門黑社會人物尹國駒自資拍攝《濠江風雲》最為「出位」。影片中描寫出澳門黑社會間的龍爭虎鬥,「崩牙巨」(尹國駒黑社會的花名「崩牙駒」)和其拍擋在「澳門街」上位經過。電影當年在澳門禁播之餘,當局更於其後拘捕尹國駒,控以謀殺、誤殺及黑社會等罪名。
 
當然,說電影界一味高舉黑社會是不公平的。《江湖告急》一片本身就有很好的「反黑」教育意義,道出「做黑社會沒有好後果」的道理,且更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作品。片中林子善「開片」後橫屍街頭,用影像向你「講後果」,比那些令觀眾生厭的教育性對白好得多。
 
近年,鬼片與小品喜劇成了港片主流。有評論員認為,動作片及黑社會電影題材千篇一律,成本高昂和逐漸增多的電影女觀眾愛看鬼片及小品式電影,是市場不斷萎縮,與鬼片、愛情片相形見絀的主因。其實,當影片充滿無奈,無視法律,與社會倫理不符,高舉黑社會和暴力,縱然初時還能以內容新鮮吸引觀眾,但假以時日,亦會被觀眾揚棄,但期間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鉅細無遺的報章雜誌
 
「O記密令行動,拘124人撿武器元朗14K勝和天王護法四散」
「直擊古惑仔死士訓練基地」
 
這些標題令你想到甚麼?恐怖主義襲擊?斷想不到這些都是普通港聞頭條和雜誌故事標題吧!
 
現時報章雜誌競爭激烈,為了增加銷量,招式層出不窮。各大報章為求增加可讀性,除了傳統方式,使用處理新聞往往喜歡以個案故事形式報導,當中很多內容從未經過證實,或根本與事件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亦是照登如儀。「加料」報導之餘,報章又會加插各類「資料提供」,圖文並茂地介紹講解黑社會架構、黑社會術語和活動等「資料」,一時間,報紙搖身一變成為黑社會資料發放中心,原本的新聞報導,反而淪為配角。
 
傳媒監察組又發現,一些消閒週刊,掛著「第一類」刊物的面具(即適合所有人士觀看),賣相卻與成人雜誌無異,內容更是極不消閒,絕對不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看!傳媒監察組單就以雜誌中的黑社會題材作了一個統計,發現坊間暢銷的雜誌,都有介紹黑社會的專題文章(《壹本便利》的「哈囉文」專欄),大篇詳細報導(第493期《東週刊》「O記嚴打,坐館懸空,12萬勝和仔大亂」)等,不必要地加插大量的黑社會背景資料,彷如黑社會手冊一般。
 
在過去數年,資訊科技廣播局亦曾就《淫褻及不雅物品條例》作出諮詢,雖然後來諮詢石沉大海,但總算是起了步。傳媒監察組認為,黑社會資訊,同樣需要作出適度監管,避免一眾傳媒成為其宣傳機器!不知道何時政府才意識黑社會滲入傳播媒體的嚴重性,需要採取措施,加強監管?
 
漫畫變成資料庫
 
香港的漫畫歷史悠久,多年來都是以暴力漫畫為主導。然而,從武俠漫畫演變而來的江湖漫畫,近年逐漸壟斷了整個市場。而黑社會故事,亦隨漫畫流進市面,繼而再影響電影和雜誌,影響力實在非常廣大!
 
自漫畫家牛佬編繪的《古惑仔》漫畫於1992面世後、隨後又創作了《古惑仔外傳》、《陳浩南故事》、《大家族》、《東英仔》及《古惑女》等漫畫,以黑社會「寫實」生活為主。傳媒監察組發現,漫畫中各個人物的細節,很多時亦會成為週刊「作料」、電影題材的好元素!原來黑社會故事,亦可如膠樽、鋁罐般循環再用,叫人嘖嘖稱奇!
 
讀者若想更了解黑社會漫畫的特色及當中內容的特點,可參考本期《燭光網絡》漫畫論壇—黑社會漫畫一文,當中有詳細介紹分析。
 
「有容乃大」娛樂圈
 
傳媒監察組翻查資料,發現娛樂圈對黑社會的確「有容乃大」、互惠共存!尤記得當年演藝界人士還舉辦遊行,公開反對黑社會勢力入侵電影業,反對販買侵權產品,但那邊廂,有女藝人卻公開表明其父親的黑社會身份(公開聲稱自己身為黑社會成員,是觸犯香港法律的!),城中有名咀亦不諱言某勢力人士有恩於他,關係密切!而一些曾經是黑道中人的演員亦相繼「上位」,成為多部電影裡的長期配角。
 
但對於娛樂圈的「友好」回應,黑勢力卻常對傳媒施予暴力威嚇:藝人遇襲、「陀地」於電影公司拍攝時「收數」等種種劣行,時有所聞!
 
一觸即發互聯網
 
暴力遊戲是近年電腦遊戲界的新潮流。要遊戲成功,故事編排是十分重要的。近年大熱的RPG(角色扮演遊戲),就多使用黑社會或幫派架構,使玩家們能在遊戲中聯群結隊行動,大大增加了可玩性,正正給暴力遊戲配上美麗的「糖衣」,使遊戲大賣。
 
要詳述各種遊戲,未發行先大熱的《古惑仔Online》可算是近期本港電腦遊戲的代表。遊戲中玩家可扮演心中所想的角色,當中包括警察、普通市民和古惑仔。在遊戲中,玩家可任意進行各種行為,由打工、打架、到打警察皆可!玩家亦可透過聯線,結識其他不同的玩家,組成幫會。遊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不斷侵佔其他勢力,統一全香港的「古惑仔」勢力範圍。
 
當然,大家也會明白遊戲縱使如何真實,都是與社會現實不同的:身為古惑仔,你絕不會在街上「大搖大擺」,更不可能「當街當巷」、「興之所致」地打警察。可是,青年人一同在電腦前玩上幾天,又三五成群一起在電腦世界闖蕩,很容易將電腦遊戲世界和現實社會中的意識混淆起來,到時作出不法行為,後果不堪設想!
 
互聯網除了使連線遊戲大行其道外,亦為「網民」創造出廣大的交流空間。一個又一個的黑社會主題網頁,如雨後春荀般在網上由《古惑仔》電影的戲迷、明星Fans,遊戲玩家們,甚至是網絡遊戲商成立。網上通訊交流,自由至上,傳遞或發放任何消息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於是互聯網便成為黑社會資訊的超級通道,即時,廣泛地傳遞著各路消息!
 
以上論述似有所誇張?傳媒監察組就曾瀏覽一個網站,當中詳細列明其堂口組織,結構功能,由龍頭大佬、二路元帥、雙花紅棍、白紙扇、差佬臥底、草鞋等等的名單,鉅細無遺地展示出來,叫人驚訝的除了是現今黑社會是如此開放之餘,實在有點心寒:網主只得18歲!
 
在高舉言論自由的香港,要求監管互聯網發放消息和自律,實在是很困難的,但是任由黑社會資料,甚至其他有害的資訊,如兒童不宜的資料、圖片和影像在網上流傳,毒害青少年和兒童,代價可能更高!傳媒監察組在此促請政府及民間組織,共同商議既能保障言論自由,又能保障心智未成熟的互聯網使用者的政策!
 
電台電視—隱藏危機
 
一向以來,電視及電台節目的製作都是較嚴謹的。不過,電視節目偶爾也會走進「灰色地帶」。在年前電影《濠江風雲》在本港戲院播映期間,無線電視就特別製作澳門黑幫人物尹國駒的專輯,結果、該節目收到大批觀眾的投訴,無線電視最後亦遭廣管局處罰。同樣問題,亦出現在亞洲電視的《香港重案實錄》中。在該節目裡,主持李修賢講述了多宗本港歷年的重大案件,但當中有很多篇幅,著重描寫犯案黑幫的人物性格,組織架構等資料上,就像介紹黑社會運作一般。兩間無線電視台及有線電視,又不停重播一些英雄及黑社會電影,令這些作品「久不久」又在電視露面,吸引新一代,在當時沒有機會在戲院觀賞的青少年觀眾觀看。
 
黑社會無處不在?
 
有人曾質問傳媒監察組:「黑社會究竟是不是『掂不得』的題材?」
 
其實,傳媒監察組一向認為黑社會是社會已有的現象,傳媒製作黑社會題材的作品,亦是有其必要性。其實只要對黑社會問題有適當的立場,作品做到反映現實,透過合宜的手法,在製作中表達黑社會題材,本身並沒不妥。問題是,近年傳媒對黑社會態度的確改變了,由過往的否定態度,變成今天不停將之浪漫化和英雄化。傳媒有著這個轉變,跟黑勢力一步步進入娛樂事業,左右傳媒發展不無關係。傳媒監察組今次就時下流行的媒體作出分析,旨在拋磚引玉,在了解現時黑社會滲入傳媒的情況及其影響力之餘,也希望讀者們多留意傳媒表達黑社會題材時,那些是客觀正確,那些是主觀渲染,不要隨便被傳媒「洗腦」,做個精明的觀眾!
 
參考書目:
 
史文鴻(1995)《電影文化、理論和批判》次文化堂
馬傑偉(1996)《解讀普及媒介》,次文化堂
馬傑偉(1996)《電視與文化認同》,突破機構
梁秉鈞編(1997)《香港的流行文化》,三聯書店
梁永泰、馬傑偉、葉念琛等(1998)《光影新世界》,突破機構
蔡元雲、黃成榮、蔡志森、陳之虎等(2002)《進入Net人新世界—揭示青少年生活面貌》,突破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