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戶到戶.點對點

贏取新來港人士信任
李健華   |   牧師‧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
14/05/2003

社關系列3

 整理:Michael

明光社於2002年舉辦《基督徒社關的實踐與反思》課程,邀請不同背景的教牧及學者分享他們對教會及機構關心社會的看法,讓信徒認識及反省基督教與社會關懷的現實情況,落實關社。今期《燭光網絡》節錄了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李健華牧師的分享。
 
1981年,在神學院畢業後,到了一個新屋石離服侍,當中很多居民是從木屋區及其他地區搬來,還未適應新環境,很需要幫忙。而雖然興建了新屋,但周圍仍有大量木屋和臨屋區的居民,居住環境十分惡劣,要「爬山」到他們當中服侍,打風落雨,山泥傾瀉便十分危險。1983年木屋區大火,災民形勢緊急,教會便聯合起來捐贈衣服,開展了社區關懷工作。
 
這是八十年代初教會社關事工開展的寫照。其後,隨著九七問題將至,政治環境轉變,教會開始關心社會和政治發展。1989年六四事件後,大家關心香港會失去自由,香港人,尤其是中產階級人士(很多是基督徒)移民,高峰期每年達4、5萬,而 神感動我由教會出來服侍,具體的事工就是「公元2000」運動。
 
「公元2000」運動最主要是鼓勵教會在香港這裡紮根,見證,佈道、植堂。教會對此的回應亦算積極,在宗派總會的帶領下,建立了大方向,以建校和植堂回應社會。1988年,全港教會約800間,到了2000年,教會數目已增加到接近1,200間。「公元2000」運動的推行,表明教會植根香港,同心為香港前途努力,不單是物質上,而是改變社會氣氛,做好見證,給社會積極的推動力。
 
隨著九七回歸,原來香港市民大眾的關注點,亦由政治發展,轉為民生問題。其中尤其關注新移民(現稱新來港人士)問題。一般來說,新來港人士要面對以下的情況:

  • 對新環境不適應;
  • 被香港人歧視和排拒;
  • 面對貧窮問題,生活困難重重。

 
自己經過禁食禱告,看到新來港人士的需要,便在97年成立了新福事工協會,轉到前線層面服侍。
 
到前線的具體事工,首先是幫助他們的生活,成立物資中心。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新的事工,過去有救世軍等機構工作,但現在這些事工是以商業模式運作,想要物質,要到「平價中心」購買,而事實上很多新來港人士連這筆錢也付不起!新福的服侍則是「戶到戶」、「點對點」的服務,推展關顧事工。
 
為何新來港人士的情況如此惡劣?這是近年政府縮減開支的後果。以往新來港人士,通常可酌情領取綜援,隨著酌情權收緊,他們大都要在來港一年後才可領取資助,那麼這一年怎辦?
 
面對種種民生需要,由社工界、學界及至教會界20多個機構組成的「民生21運動」便產生,進而參與民生問題的討論,以至加入政府的有關委員會,向有關官員提供理據,嘗試改變他們的政策。以貧窮問題為例,調查發現現時香港有四十五萬個家庭,生活接近貧窮線或以下,即每月收入2,550元左右的,且多是老人家、兒童或傷殘人士。
 
不過,要改變政策是困難的,要逐點慢慢進行:政府現時努力「滅赤」,外判工作,如清潔工人,工資便從9,000元,跌至現時的3,000至4,000元——顯然爭取訂明最低工資是困難的,於是我們便在其他方面爭取,如在保安員工作上設立最低工時和工資,實行「三更制」等。
 
其實在社關工作中,除了影響政策外,教會也有其角色:例如,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設立緊急基金,透過現金援助、食物券及成立物資中心,幫助貧窮及有急切需要人士。透過這個計劃,教會每年便能接觸3,000個家庭。2001年底,我們更免費請了600多人到酒樓參加聖誕節聚餐,很多人(特別是小朋友)甚至是第一次到酒樓「飲」,顯得十分歡喜快樂!
 
那麼,聖經又怎樣教導呢?很實際:田的四角不要收割,跌下來的麥不收拾,留給沒有食物的人來收取,這便是聖經中的「福利制度」;葡萄園主每天要在黃昏時給工人工資,就表明工人是日薪制,不可欠薪!以色列人在節期中,一同分享信息和物資,給孩子一些小錢,派給貧窮人,都是與人分享,是良好的美德和傳統。
 
教會伸出援手,得到人心,也就是贏取信任,讓他們認同我們的信仰,加入教會。往年中心在屯門區為一班新來港人士舉辦訓練班,當他們被提升後,義工都信了耶穌,組織4個服侍隊,自發關心自己的屋!當信仰和行動結合,就有好的見證。
 
現時社會上實在有很多事,須要我們關心:說到貧窮人最貼身的減綜援問題,政府因力減財赤,便向最容易下手的低下人士開刀,而不是在一切辦法想盡後,才減綜援。而政府亦用分化手法:時常用最高津貼層次(一家可領取12,000元)做例子:其實,領取這個數額的家庭少之又少,就算以每月8,000元綜援計,扣除租金等費用後,一家四口每天根本不夠100元生活,而大家不要忘記:超過8成的綜援人士是老弱、傷殘、單身!我們不是反對減,但反對大減11%。當政府推出政策時,我們要「心水清」監察政府,了解實質影響。
 
或許有人會認為,教會不是已經辦了很多社會服務嗎?參與政策是否必要?其實,如我們不參與,往往便成為了靜默的一群,就算努力推動「補鑊」的社會服務,亦只會事倍功半。教會在社會,應扮演先知的角色,要先提出社會的問題,這樣才能使社會得到神的祝福!
 
後記:
如大家對新來港人士、貧窮問題、有關物資回收或饋送計劃有興趣,可到新福事工網頁瀏覽http://www.newarrival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