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電視文化無遠弗屆

──傳媒教育的落實和果效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大學 教育學院 助理教授 傳媒教育協會 主席
18/09/2009

試想你買了新房子,要裝修的時候,總會想著一個問題,就是電視要放在哪處?而十之八九的結果是,電視會放在客廳中心的地方,可見電視真的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自從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起了不少變化,其影響直到現在。
 
從前香港人的生活相當簡單,工作之後回家,食過晚飯後,聽聽收音機,然後上床睡覺。但電視的出現,把整個生活習慣也改變了,吃飯時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追看電視劇集,帶來無數的話題。
 
無綫電視對本地文化影響之深,是無遠弗屆的。其實除了本地外,全球華人文化,也受著無綫電視的影響。還記得八零年代開始,許多香港人移民外地,他們生活的依靠便是無綫電視製作的劇集。到了現在,住在外地的香港人大多會裝上有線,觀看無綫電視的節目。而這二三十年裏,大陸許多大城市,也有收看無綫電視節目的習慣,所以無綫電視對華人文化的影響,真的深遠。
 
到了互聯網及多媒體的出現,看電視的人的確少了,但並不等於其影響力減少。最近隨著「是旦男」的出現,及有線電視申請免費電視頻道,都令大家再一次關注電視的未來。
 
「新聞節目」
 
很多人雖然沒有太多時間看電視,但總會抽空看電視新聞,而且會按著遙控,收看不同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以作比較。但據不同的調查顯示,年輕人很少看新聞報導,而這個結果令人擔心年輕人對社會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不投入,影響了公民社會的參與及進步。這些調查結果並不新鮮,在西方國家也有同樣的調查,結果也差不多,但深入研究之下,情況並非如想像中壞。
 
是的,年輕人沒有用傳統的方法,如電視台、電台及報章看新聞,但並不等於他們不關心,不投入,只是他們在新媒體,如互聯網、手機上獲得即時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看電視的新聞報導,他們厭惡傳統的方法,反而對嬉笑怒罵式的報導有所認同。在美國,Jon Stewart在電視的新聞報導節目大受年輕人的歡迎,以致年前「奧斯卡」頒獎禮的傳統悶蛋節目,也請他作司儀,希望起死回生,吸引年輕觀眾。
 
在香港,亞視的《香港亂嗡》,在初播之時不被重視,之後大受歡迎,當中鬼馬扮嘢片段,更被放進YouTube中,點擊率極高,便發揮了新舊媒體互相幫助的作用。
 
其實,年輕人早已在互聯網內發揮力量,直接公民參與:從2008立法會選舉,黃毓民在事前不被看好,後高票當選,到「六四七一」事件,都可以看到年輕人的積極參與。不過要留意的是,網上資訊以快見稱,但因為發放者可以隱姓埋名,資訊的真偽難分,況且資訊多,分析少,接收者也不應全盤接收。
 
「電視劇集」
 
電視劇集一直以來是鎮台之寶、城中話題。市民追看大結局爭相回家的場面,亦不鮮見。然而,近年的電視劇集水準日漸下降,故事內容差不多同出一轍,多數是男女感情問題、爭產事件,及兩代情仇等。試比較美國的電視劇集,從前有《豪門恩怨》(Dallas),現在有《24》,在近幾十年來不斷進步。就算日本、南韓,甚至內地的劇集都積極進取,反觀本地的製作卻停滯不前,大多只能做到娛樂觀眾。能帶領觀眾多層面思考的劇集,如從前《大時代》,就真的絕無僅有。
 
「綜藝節目」
 
本地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少有原創,多是抄襲台灣及日本的。這並非問題所在,而是在抄襲之餘,慳水慳力之後,觀眾吸收了些甚麼?
 
正當很多人認為「o靚模」有壞社會風氣,君不見《美女廚房》所販賣的是同等貨色嗎?另外,一些有獎遊戲節目,則暴露人性自私的心態。至於大受歡迎的「飲食節目」就把生命的意義總結在吃這方面。
 
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見到的嗎﹖
 
我們可以做甚麼?
 
香港是個自由的社會,大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某些人可能對某些節目有相反的看法,亦可以透過不同的渠道反映。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可以透過教育,更讓學生懂得分辨。因此,傳媒教育是啟動同學分析能力的好開始。
 
例如就電視新聞報導這個題目,老師可以邀請學生在同一時段內錄影不同電視台(包括英文台及有線)的新聞報導,然後作出比較,內容包括總共報導了多少段新聞,其先後次序如何,報導時間多少,有沒有加插訪問,訪問對象是誰,是否有不同政治背景,中港台及國際新聞的處理有否不同等。
 
相信經過這些練習,同學懂得在看電視新聞時作出分析,從不同的發問中作出判斷。
 
在欣賞劇集和綜藝節目之餘,老師可以帶領同學思考以下問題:
 
.這節目/劇集帶來一些甚麼訊息,當中有甚麼價值和意義?
.這節目/劇集怎樣處理男女關係,是否有定型或偏差?
.你是否看到廣告商在這節目/劇集的影響?
.這節目/劇集內的男女衣著和普羅大眾是否有分別?為何?
.你在欣賞這節目/劇集之餘,還有甚麼可以學到?
.倘若你創作一個劇集/綜合節目,會有甚麼不同?
 
我在這多年來研究傳媒教育的落實及果效,在不同學校作出研究,證明傳媒教育真的可以提升同學的批判思考能力。而其中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傳媒教育的同學,並不會因此而減少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但卻大部份都會更懂得選擇,及以多方面的角度去思考傳媒訊息的真偽及其中蘊含的價值。
 

 
是的,這是一個啟力的年代(Age of Empowerment),同學因為沒有選擇,或者因有太多選擇而變得不懂得選擇。傳媒教育正好裝備他們,曉得分析和選擇,減低被四方八面湧流的訊息影響,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
 

 
 
 
* 此乃文章撮錄,原文可參閱本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