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港產劇好悶?

一句講晒:是社會的錯!
勇先    |   潮流通識、電視文化書籍及青少年小說作家
18/09/2009

曾幾何時,香港電視劇集在華人世界心目中,佔據的份量何其重要――無論香港、中國內地,以至東南亞或歐美地方,都以「煲港劇」為生活中最大的娛樂。雖然現時偶爾也會出現《學警狙擊》和《巾幗梟雄》之類的熱潮,但只要播映完畢後一個禮拜,再談「laughing哥」或「四奶奶」已令人有out的感覺,便可知那些所謂熱潮,根本只是觀眾來去匆匆的神經反射。
 
一代不如一代的港劇
 
在很多老一輩的電視工作者和觀眾心目中,認為現今的土產電視節目實在是不值一哂――大家總說劇集是以往的精彩,演員總是舊時的好戲,總之即使二百多萬人會追看「laughing哥」、「柴九」和「溏心」,大家也亦認為遠不及《家變》、《狂潮》、《大時代》般經典。當然,我們多數會以「一代不如一代」這種陳述句誤當原因,一竹篙把所有仍在電視圈混飯吃的工作人員打沉,然而我想說,現時的劇集和節目之所以如此沉悶,最錯,一定是社會的錯!
 
幾十年來,香港人都愛這樣描述自己――我們都是一群肯做肯捱、中西文化薈萃、靈活變通而且有效率的人。事實上,我們的不死精神和效率,是體現於一種「折壽式」的做牛做馬;至於我們的靈活多變,亦建基效率之上,所以當年靠「抄款」發跡的輕工業,還有靠炒樓炒股等投機發達的人,都成為我們賴以自豪的醒目靈活的表現……可是我們的社會其實一直以來根本不表揚創意,要不然,考試亦不會有model answer;而除買樓買股買六合彩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發達的辦法──這就是香港,無論去到那一個層面,「香港模式」也會運作如常。
 
「香港模式」的電視台運作
 
以無綫為例(由於亞視已停止開劇,無法援引),一年365日幾乎每天也要播映兩套全新的劇集兼《畢打自己人》這類處境式長氣連續劇。若整隊工作人員稍欠效率,又怎能夠及時製作足夠的劇集,以供天天播映,並可以積存大量「倉底貨」劇集隨時候命?即使你對節目質素不表欣賞,但也不得不敬佩製作人和編劇的效率,能夠全年無間斷地構思並拍攝新劇集。
 
雖然香港教育並沒有培育我們的創意,但憑著中西文化薈萃和靈活變通兩項優勢,亦無礙電視工業的發展――無論日劇、台劇、韓劇、歐美劇、新劇、舊劇,電視製作人都十分容易觀摩到,再加上我們的靈活變通,把不同劇集的點子橋段不斷以「大雜燴」方法幻化無窮劇集。當難得找到「叫好叫座」的劇集方程式時,電視台便立刻以續集方式留客,或以原班人馬繼續翻炒,直至觀眾生厭為止。當年的《壹號皇庭》和近來深宵播映的《陀槍師姐》系列,都是拍攝至令觀眾開始倒胃才肯收手。總之秉持著「能吃就不浪費」,就是電視台的靈活信念。
 
其實港劇不濟,觀眾明白,甚至製作人員和幕後高層,大概也深明這個真相。但大家很快會發現自己是身處一個無法自拔的漩渦中――就是觀眾嚷著要罷看,無綫卻發現欲罷不能;電視台強調要製作有創意的節目劇集,卻老是只能想出拍什麼《烈火》、《巾幗》等等續集……人人大聲疾呼要追求創意,最後才發現,原來大家根本不知創意為何物。
 

 
所以如果你覺得港劇沉悶,你可以盡情歸咎於是歷史的錯,是社會的錯,就像我們平時也習慣將責任算到人家頭上一樣。
 

 

 
勇先:原名古永信,出過七本書。三本關於類似通識文化《22世紀電視網絡》、《玩味品牌》及《玩味品牌2》,以及四本小說《球場與夢想的距離》、《誰偷走我的男兒身》、《單車飄移》及《致命三國之死神在線》。另外都有喺《breakazine》、《時代論壇》同《文匯報百花周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