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對新特首的期望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05/04/2012

梁振英先生已順利當選第四屆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但不少市民和傳媒,仍不時將他與唐英年作出比較。兩大陣營日後是否和睦,能否化為合作關係,更成為中央領導人和市民關注的事宜。

有人指出唐英年在政府核心任職了九年,對政府運作的認識程度,不會遜於現任特首曾蔭權;梁振英原來雖是行政會議召集人,但跟「落手落腳」的政務司司長相比,始終略有高低。不過,試問是否所有領導人在到達巔峰之前,都是政府的高層官員呢?一個高水平的管理人員,進入一個新環境時,自然會融入制度和系統之中,然後好好發展自己的鴻圖大計。相信梁振英也很快便會發揮他的長處,服務香港市民。

梁振英的當選,令部分人感到害怕,因為覺得他的作風與歷任領導人不同,可能會影響公務員團隊的軍心,以至全香港的穩定性;同時,亦有另一幫人樂於接納他的「不同」,期望會有驚喜出現,為政府帶來新思維。

梁振英在政綱的教育政策中提及,希望讓業界休養生息,筆者對此十分認同。經過「教改」多年的折磨,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已疲憊不堪。如果匆匆「撥亂反正」,除了教人措手不及,亦等同馬上開始另一種折磨,使教育界專業人員長期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這時候絕對適宜休養生息。

至於要為未來發展作出規劃時,筆者建議新特首多聽前線教學人員的經驗和意見,而非光憑「顧問」的一紙報告作出判斷。花耗巨款聘請顧問進行研究,或許是一個不能減省的程序,可是,校長和教師一日復一日累積起來的經驗,相信比任何顧問的研究,都來得深入和具體。

此外,特區政府也應趁這時候,查找過去有沒有一些累贅及過時的政策,然後將之刪除。這樣既能減輕公務員的工作壓力,也有助政府追上時代脈搏,提昇工作的效能。

所謂「兼聽則明」,希望梁振英能成為一個真正「親民」和肯聆聽的特首,急市民所急,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造福香港市民。

相關文章

教育.教獄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5/2019

香港教育,實在進入了多事之秋。多年來,不論政策、學制、管理、人事,由教育局以至大中小學和幼稚園都曾經分別出現問題。學童自殺事件早已叫學校苦於面對;豈料,又有小學教師疑因工作壓力,在學校裡墮樓身亡……[1] 連老師也踏上不歸路,難道香港的教育環境真的變成了師生的監獄、甚或煉獄?

事實上,近年香港學童自殺案長期居高不下,引起社會關注。2017年政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探討如何防止青少年自殺。然而,該工作小組原來已在去年10月解散,政府對學童自殺問題被質疑「高高舉起,輕輕放下」。[2]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出,2016年香港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是9.5,比2012年的8.3高。中心又發現全日制學生的自殺案件由2012年的19宗增至2016年的29宗,增幅逾五成,自殺率則由4.6上升至8.1,增加了76.1%。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指,從前學校或會是一個預防自殺的屏障,可以及時識別並支援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但數據意味著此屏障的能力可能逐漸失去了。[3]

明光社

誠然,假若我們看不清今日香港教育問題的根源,再多的改革,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終究不能根治病情。從生命倫理的角度思考香港教育的「病因」,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點端倪。

首先,今日的香港教育,變成了只有「價值」,不見了「價值觀」的教育。有趣的是,用「Google 翻譯」,若大家在中文那邊鍵入「價值」,英文的對應詞是「Value」,但若輸入「價值觀」又如何?英文的翻譯仍舊是「Value」。可是,兩者的意思又豈會一樣?

參考「維基百科」,「價值」可視為能夠公正且適當反映商品、服務或金錢等值的總額。[4] 然而,這充其量只是對一樣事物(或人,雖然這並不恰當)的客觀量度方法,衡量事物「有無用」或「幾有用」。

相反,「價值觀」是判斷事情的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簡言之,就是人用來判斷「好與壞」的標準和方法。我們都知道,有益的事物才有正面價值。但在現代社會中,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抬頭,標榜著「中立」、「公正」、和「可量化」的「價值」慢慢取代了「價值觀」,量度事物的「好/壞」的標準是參照它的功能和效用。所以,同學讀書是為了有「好成績」,更要透過終身學習來「增值」自己。而一旦沒有「價值」就成了無用的失敗者。不幸的是,除了學生,還有教師也受這扭曲的價值觀折磨。早前有老師自殺,有議員非但沒有表達同情,只強調當事人:「要堅毅,唔好建立依啲消極態度。你唔單只累死自己,仲累死別人!」[5] 在一些人眼中,老師彷彿只是一件有教育功能的工具,若發揮不到自身功能已是錯,就是要死,也不應「累街坊」,卻忽略了老師本身也是人,也有需要被關心和支持的時候!

明光社

在這樣扭曲了的教育價值(觀)下,很多就算原本帶有「良好意願」的改革,到實行時非但不能改善現況,甚至會「衰過以前」。就如小學改為全日制,原意是想同學們上午上課,下午可以較輕鬆的做功課或參與課外活動。結果,因為考試升學壓力,學校要延長課時、增加操練,學生因此變得更忙,放學後仍要面對大量功課!

到了中學,原本為了減輕考試壓力,也想同學有更多學習體驗,實行多年的香港中學會考(HKCEE)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被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取代。經過多年的適應,新制度變革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減少公開試次數變成「一試定生死」的終極挑戰。文憑試中部份科目設校本評核,其原意是評核不易透過公開試反映出來的學習成果,但這卻令考生、老師和學校承受更大壓力。自去年開始,中國歷史和歷史科的校本評核亦已取消。[6]

好不容易進到大學,學生以為可以逃離考試制度,但原來各科成績平均積分點(GPA)的競賽仍然繼續,畢業後還有持續進修,高等學位,專業試。即使想一心追求知識,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但撰寫研究論文的數目亦成為了量度工作成效的指標,它更是爭取資助的工具!就是辦學,學生的成績是量度老師工作能力的指標,老師更要被一班「用家(學生)」評核表現。難道這就是今日教育的終極「價值」?難怪學生和老師都壓力爆煲。

除此以外,在「價值」取代了原有「價值觀」後,衍生出更具破壞力的「價值中立」(Value-free)教育思想。這原意本是可取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教導學生自己思考判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價值觀予學生。但演變到今日的教育文化中,老師完全不能將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否則就會被批評為「洗腦教育」,這明顯是過了火位。結果,「價值觀」就變質成「有無用、中立、放任」的代名詞。

而沒有「價值觀」的教育,更嚴重的後果是背離了教育的初衷。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老師的職責就是向學生傳授道理、知識、解答他們的疑難。人不是一出生就有知識,誰能沒有疑難?若人有了疑難,卻沒有老師可以請教,那些疑難是很難會有答案的。當然,老師也不是萬能,但他們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幫助學生建立人生觀等。箴言二十二章6節提到:「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教育理應引導孩童,學習判斷好壞,以致他們可以自立自重,分辨對錯。然而,當「價值」與「價值觀」不分,教育的本質就此被「掉換」了——分辨對錯是沒有價值的,反而成績好,能夠出人頭地才是正路。這樣辦教育的結果,學校只會成為「造星工廠」,最重視的是好成績,要「教D好學生」,而不是「教好D學生」。但這樣豈不是扭曲了教育的原意?

香港教育問題要對症下藥,便要尋回教育精神的初衷。誠然,這並非沒可能。香港人口經歷過去的高速增長,以往「僧多粥少」,學生要經過考試制度,汰弱留強是無可奈何。然而今日各類教育專業已經有所發展,學位供應充足。香港和全球創意經濟發展,也造就了新興行業的發展空間,當「行行出狀元」已不再是神話,香港的教育還需要像以往「造星工廠」般運作嗎?還是應該百花齊放,開設更多類型的課程,訓練不同專長的學生,甚或是走到教育的最原初位置:建立「教好品德」而不是「教好成績」的學校?

還是曾在香港教育界舉足輕重,已故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司徒華先生講得好:「愈能幹的壞人對社會危害愈大,一個正直的人才能造福社會。」[7] 我們的教育,何時才能再次成為栽種孩童心田的「培育所」,而不是一間又一間的「A工廠」?

明光社
 

延伸閱讀:

《Breakazine!》「全民扮學——香港人被教育了甚麼?」第41期(2016年1月1日)。香港:突破出版社。

劉清虔。《猶太人的親子教育:讓孩子贏在終點》。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1。


[1] 〈天水圍女教師墮樓亡 教育局派員到校支援〉,《頭條日報》,2019年3月6日,網站: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448859/(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2] 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曾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報告,當中提出13項建議。但立法會議員則批評報告「新瓶舊酒」。參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提交行政長官的報告〉,「勞工及福利局」,2018年10月,網站:https://www.lwb.gov.hk/chi/other_info/TFPYS_Report_(Chinese).pdf(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防學生自殺聯席會見羅致光 質疑政府未有足夠決心解決問題〉,「巴士的報」,2018年11月23日,網站: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3671411-防學生自殺聯席會見羅致光-質疑政府未有足夠決心(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3] 所有自殺率的計算以每10萬人計,2016年香港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為9.5,即代表香港每10萬名15至24歲青少年中有9.5人死於自殺。參〈「同心協力 防止自殺」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最新數據並提出預防建議〉,「香港大學」,2018年9月10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18364.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4] 〈價值〉,「維基百科」,2017年11月19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價值(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5] 沙半山:〈籲教師勿「笠亂」自殺 何君堯:唔單止累死自己仲累死別人〉,《香港01》,2019年3月2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政情/311770/籲教師勿-笠亂-自殺-何君堯-唔單止累死自己仲累死別人(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6] 〈考評局明年取消中史及歷史科校本評核〉,《東方日報》,2017年9月16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70916/bkn-20170916101946889-0916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7] 〈「做甚麼事都得從做人開始」——敬悼司徒華先生〉,「華叔,多謝您!」,2011年2月15日,網站:https://thankyouunclewah.wordpress.com/category/文章/(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4月12日)。

如何管好齊昕的facebook?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02/2015

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女兒齊昕近月經常在社交網站「爆料」,先後說父母親壞話、展示自殘的照片,甚至接受訪問,大講家事,又說自己想當模特兒,而且為了演藝事業可以去盡。可是,前兩天其社交網絡似突然「被接管」,出現一段近日婉拒傳媒訪問的聲明,豈料兩日後她又重貼自拍照,彷彿己奪回使用權。

齊昕說,梁振英不明白甚麼是社交網絡,想必也是。如果上周那個拒訪貼文是其家人貼的,那種公關味及抽離的筆跡,顯然是由完全不懂網絡文化和體統的人所為,這做法只會令孩子受傷害。甚至感到羞辱。

作為「追上潮流」的父母輩,近年隨著手機上網的普及,也開始投入網絡世界,facebook與WhatsApp變成了兩代人的溝通工具;可是,大家很少討論究竟父母輩進入了孩子的世界後,應持甚麼態度和原則,以致誤中地雷,傷害兩代感情。

有時,父母很想成為孩子的facebook朋友,以了解他們的近況、喜愛的東西,或者對事情的想法,特別是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他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會減少,或者未必會像年幼時向父母傾訴所有事,於是很多父母以為facebook是一個好管道。這想法只是對了一半。可惜不少父母忘記了facebook是半公眾的地方,有時對孩子的留言看不過眼而忍不住薄責,但效果卻類似「當街打仔」一樣。

不少父母對不同的社交網絡所觸及的範圍並不理解,會輕看它的影響力。例如有父母就會在facebook公開吩咐孩子做家務,或者在甚麼時間回家,這變相就是將原本在家庭場景的家事公諸於世。不少孩子有時亦會投訴,父母會透過WhatsApp與自己展開罵戰,這實在是件傷透孩子心的事情。為甚麼一家人不能面對面好好談,而要在WhatsApp中解決呢?特別是如果WhatsApp的群組還有其他姨媽姑姐時,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傷害就更大了。

所以,管理孩子facebook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私隱,將管教的事留在家裡。不過,話又得說回來,作孩子的亦必須反省,既然不想父母公開談論自己,自己又為何將父母和家事放上社交網絡上討論呢?而作為路人甲的各位,對人家的家事何必說三道四,一人做事一身當,禍不及妻兒。
 

曾經刊載於:

《成報》 5/2/2015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香港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1/2014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到底我是做錯了甚麼
我的真情難道說你不懂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如何才能找到我的夢
有一天有一個她真心愛我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林志穎唱、陳大力詞
 
 
香港人今年似乎很受傷。自從特首梁振英上台以來政府爆出連串醜聞,激發一些社會人士不斷抗爭。自國民教育一役後,今年內又發生幾次包圍政府總部的情況。一些巿民不禁嘆息:為何政府施政總與市民的期望有如此大的落差?
 
此外,公民社會亦火藥味甚濃,出現互相攻擊的情況。先有建制派激進勢力抬頭,他們積極參與各種論壇及在泛民的活動中針鋒相對,以出位的言行吸引傳媒注意;亦有學者批評現在一些搞社會運動的人立心不正,並在遊行示威中假借別人名義籌款。此外,又批評社會上一群搞社會運動的人過分傾側,漠視本土利益。不過有一些人卻認為應該堅持另一些價值。於是,雙方就在網上以接近語言暴力的方式互相駁火。

申張公義與網絡欺凌

另一方面,網民的生活也不見得好過,過去一年不斷出現有「路見不平」人士用手機拍攝短片上載網絡,之後引來連串就片中主角的討論,先有林老師、「十四巴港女」、小學生激吻42秒等。社會似乎習慣了做「公義先鋒」,沒有想過將片段放在網上和大家肆無忌憚的批判會對當時人造成的影響,申張公義與網絡欺凌之間往往只是一線之差。不幸地,這類網絡欺凌幾乎成了網絡的慣性和常規,因為大家往往只是滿足於個人一時的快感和表達,而不會談網上禮儀,更沒有關於道德責任的討論。
 
似乎這真是最自由表達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社會就對與錯的討論,從來沒有試過如此分裂。有巿民甚至開始由關心社會議題,變成討厭討論社會議題,因為所有議題已淪為口號式、立場式宣示,不再就議題背後的價值觀作理性討論,聆聽對方的意見和理由。或許他們認為討論已經是多餘,宣示立場就已代表一切。
 
可是,若真的只問立場而不討論,最後就只會令自己跌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有些人一方面表示要爭取人人平權,但面對新移民的需要時,卻以本土論述來「搬龍門」,強調出於人口政策的緣故,所以要有差別對待。又例如當要與新移民一起排隊申請幼稚園時,就說很不公平,還指新移民不應爭學位;而當一些學校表示面試其實會用廣東話進行,有內地人說自己不適應時,提出「平權」論述的人又說,來香港讀書就要有用廣東話學習的心理準備,那麼我們對南亞裔和國際學校的學生又應如何?
 
社會政策總是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奕,如果社會各界繼續以輸打贏要的心態去討論社會議題,只堅持己見而不易地而處,社會政策最後只會被癱瘓,而新的政策難以出台,社會最終難以進步。
 
如此,最後受傷的,總是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
 

「小財爺」與「大特首」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3/01/2014

政府坐擁龐大的財政儲備,有言政府不應做守財奴,但也有言特首不應慷納稅人之慨作自己的政治資本,今次施政報告被批評未能惠及中產,壓力明顯落了在草擬財政預算案的財爺身上。有批評指特首與財爺在理財觀念上有矛盾,然而從兩者的矛盾中我們可以理解兩人背後其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管治理念,並起了互相制衡的作用。

假如我們將曾蔭權和曾司長的管治理念視為「小政府」(Small Government),那麼從梁振英近一年半的管治經驗來看,現屆政府似有走向「大政府」(BigGovernment)的趨勢。過往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原則均一一被梁政府打破,例如在去年初實施「限奶令」、推出樓市「雙辣招」,徵收雙倍印花稅;又例如近日在施政報告中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以及計劃在今年中提出退休保障建議,這一切一切都讓人切身感受到這對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正逐漸變得清晰可見。

回顧香港的歷史,打從殖民地年代開始,港英政府一直在經濟上持守自由主義的原則,主張政府應是「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並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上營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使香港作為外資與中國大陸經商的跳板。由開埠到廿世紀初,「社會福利」的主要提供者都是民間組織(如宗教及華人慈善團體等)。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自石硤尾大火後的公共房屋政策開始,政府才開始有計劃地推行各項社會福利。不過計劃始終是較短期,以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為依歸,因此常被批評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長遠目標。直到七十年代開始,幾位港督才有計劃地在醫療、教育、房屋和福利上為香港制定較長遠的社會政策。不過,大體而言,香港並未走上像當時殖民地宗主國 英國一樣的福利主義國家之路。

回歸後,特區政府仍然持守這種管治思維,曾蔭權政府更不只一次強調「大市場,小政府」是政府一直恪守的經濟原則,在其施政方針上亦充分反映這種管治思維。信奉「小政府」的曾蔭權認為自由市場會按供求定律自行調節,政府不應對市場多作干預。可惜的是,這種想法卻最終令市場失衡,樓價飆升,貧富懸殊。

梁振英在民生方面的施政在不少地方均看到政府的手正逐步介入市場,大有向「大政府」邁進的趨勢。雖然香港已連續20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不過有關的優勢正逐漸減弱,出現這種結果和梁振英上台後頻繁地出手介入市場不無關係。

我們無法預測這種「大政府」趨勢對香港究竟是好是壞,然而參考外國的經驗,「大政府」無法避免會令公共財政有不輕的負擔。事實上當任何「派錢」措施推出後,日後政府想停止亦困難重重,錢只會愈派愈多。政府假如要維持這種「大政府」的角色則必須思考如何開源,難怪由前朝起已擔任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近日表示政府的財政壓力愈來愈大。當要開源的一天到臨時,作為公民一分子的你是否願意接受?未能受惠於「大政府」福利的一群又會有何回應?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3/1/2014

真理與共識

朱景玄 | 新界校長會會長
05/07/2012

梁振英先生競選行政長官初期,大家都認為他勝算不高,但見他毫不怠慢,專心選戰,最後披荊斬棘,成功當選。於競選期間及當選初期,他積極「落區」,與不同層面和背景的團體及群眾打交道,形象親民,幾乎有問必答,公眾普遍認為他有能力勝任此職,將來一定可以帶領香港再創高峰。可是,這個「蜜月期」居然在正式就職前便結束了。

香港的政治化風氣,使政府工作舉步為艱。議員「拉布」,阻撓政府重組議案的通過,令七月一日的第四屆政府就職禮上,未能「齊腳」,的確是有點遺憾。幸而胡錦濤主席親臨主持儀式,更送來六份「大禮」,顯示新政府的威望和受重視程度仍然高企。

此外,還有僭建風波,令梁振英誠信受到質疑。雖說可能是有心人「爆料」,但如果僭建是真的,就怎樣也假不了。在靜看他如何「拆彈」之際,西九比賽利益衝突的調查報告又還他清白,使其民望不致大幅滑落。

有感至現時為止,梁先生還算走運。不過,連串的考驗只是序幕,正好讓市民看清楚,這位新特首是否真的擁有誠信和過人才智。要帶領香港,除了要推動建設,亦不免要應付種種困難和挑戰。如果連自己身上的「炸彈」也處理不好,更遑論應付議會質詢和應對市民訴求的能力了。

有一種聽起來很好的治港方針,就是尋求「共識」。似乎在「共識」之下,便一定能政通人和。然而,做人、做事,倘能面面俱圓或許是好事,但光會談「共識」,絕不是一個好的管治者。世上大部分人都會為自己爭取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者,更是永遠「咬」著不放。只顧及談判雙方的利益,而忽略利於全局的「真理」,最後必會失敗收場。盲目答應訴求,會把香港推進盲目講求福利社會的火坑內,數十年後便會淪落至今天歐洲部分國家的情況。

所有決策者都不能取悅全世界,必有一些利於大局的措施,同時教另一些人有所失望。只有用理智和兼聽的態度,方可找到游刃的空間,令「可持續發展」不會成為空談。

特首候選人漠視家庭價值?可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3/2012

經過近三個月的努力,由一眾家長界、宗教界和教育界組成關注家庭倫理的網絡,最終也未能成功邀約三位特首候選人同場出席「家庭友善政策」論壇。

 
維護家庭聯盟、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油尖旺區家長教師會聯會、香港家長聯會等家校會及基督教團體,自去年底開始籌備「家庭友善政策」論壇,期望唐英年、梁振英和何俊仁三位特首候選人回應及出席。
 
結果,唐英年競選辦事處多次以事忙為理由,不願落實有關的約見;梁振英競選辦則曾提出派其團隊的成員出席,但其後亦表示願意先細閱政綱,再作商議;何俊仁的競選團隊就表示如果能成事,樂意抽時間參與論壇。

呼籲響應聯署登報

經過一輪努力,加上近日形勢的改變,候選人又爆出不同的負面新聞,當中不少更涉及家庭價值。為此,我們決定暫緩舉行論壇,並透過成員的網絡,呼籲各界密切關注未來特首該如何落實有關家庭價值的議題。我們認為,要競逐特首,各候選人除本身能「齊家」之餘,也應該支持「家庭友善政策」,因為此乃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素。
 
至於原本擬定於2月底刊登的家庭友善政策登報聲明,基於上述的原因,現暫定押後至3月中進行,希望期間可爭取更多教會、機構等支持。稍後,我們會將有關的聲明交到各候選人手中,期望他們積極考慮,並將之加在他們的政綱中,及承諾推行有關的建議。
 
特首選舉後,聯盟將隨即展開立法會選舉的監察工作,並積極鼓勵所有未登記或已經更改地址的市民登記或更新資料。此外,我們亦會深化有關家庭友善的政綱,並期望在今年8月的立法會選舉,向候選人發出問卷,以了解他們的家庭價值取向,好讓基督徒及一眾選民有所參考,作出明智的選擇。

N無人士唐英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2/2012

若果唐英年還有一點羞恥之心,對香港還有一點承擔,退選是他唯一稍為挽回自己早已蕩然無存的誠信和尊嚴的最後機會,否則陳水扁的下場就是他的未來寫照。作為一個N無人士,繼續參選將為他和香港帶來更多的恥笑,萬劫不復。

唐英年無才!他過去多年在政壇的表現只能以平庸二字來形容,無能而想單靠後台居高位,是封建時代或極權國家的做法,在北韓還可以,在民智已開的香港根本舉步唯艱。現代政治其實就是傳媒政治,政治人物就是理念推銷員,不能站在鏡頭前清楚解釋自己理念的人,連選立法會議員也有困難.可況是選特首!

唐英年無德!他的所謂感情缺失,不過是婚外情、甚至是通姦的代名詞,包裝還包裝,事實歸事實。他對太太的不忠,證明他是一個在誠信上有極大問題的人,因為他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亦背叛,大家怎能相信他會忠於對毫無感情關係的小市民的承諾呢?而他婚外情發生的時間,有沒有涉及以權謀私、有沒有私生子,有沒有甚麼痛腳被人抓住?這些都絕對有機會成為將來他被人要脅的把柄,難道他不和盤托出,真的希望市民大眾可以放心嗎?

唐英年無知要建造這樣大的「密室」,參與的人一定不少,只要任何一個出賣他,他都會身敗名裂,而他竟然以為可以瞞天過海,他的智慧實在令人嘖嘖稱奇。此外,他的大宅的僭建,從不少專家的評論,大家都有理由相信是處心積慮,早在打樁建造地基時已計劃妥當,其觸犯的不單是僭建,更有可能涉及偽造文件等更嚴重的刑事罪行,若他一直知情,便顯示他的守法觀念薄弱;若他住了一段時間仍不知情,便顯示他的無知,全無常識;若他知情後沒有主動補救便是他全無悔意和危機意識;就算他仍任政務司長也必須鞠躬下台,何況是更上一層樓去選特首?

唐英年無恥!他連日來在鏡頭前有關他大宅僭建問題的回應,根本完全無法說服任何一個稍有常識的觀眾,是在侮辱全港市民的智慧,只要他的公關、助選人員或背後支持他的利益集團稍為撇開一點個人利益考慮,根本應該勸他立即退選,因為他繼續參選只會令民憤加深,市民大眾及傳媒勢必繼續窮追猛打,必定會有大批市民上街抗議。若他不幸在小圈子中當選,更有機會成為民望最低、甚至最終如陳水扁一樣鋃鐺入獄的領導人。他對自己過錯若真的感到羞恥便不應賴死不走。

唐英年無奈?現在究竟是誰不想唐英年退下來?是中央?是他背後的利益集團?是他父母妻兒?還是他自己?但無論是誰,我近日在FaceBook和傳媒看過以下的說話是最好的提醒:

「試看惡人因奸惡而劬勞,所懷的是毒害、所生的是虛假。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裏。他的毒害、必臨到他自己的頭上,他的強暴必落到他自己的腦袋上。」
詩篇七14-16

 

「難分真與假 人面多險詐 幾許有共享榮華 簷畔水滴不分差
無知井裡蛙 徒望添聲價 空得意目光如麻 誰料金屋變敗瓦
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雷聲風雨打 何用多驚怕 心公正白壁無瑕 行善積德最樂也
人比海裡沙 毋用多牽掛 君可見漫天落霞 名利息間似霧化」

許冠傑 〈浪子心聲〉

婚外情是家庭議會主席的課外活動?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7/10/2011

社會憧憬忠貞的婚姻。香港電台委託大學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半女受訪者希望跟深愛的人組織家庭,而有七至八成半不等的女受訪者均表示不接受不同程度的婚外情或第三者。

性教育中,忠誠的戀愛觀是重要的一環。婚姻有別於其他重要的人際關係,它本身連繫兩個無血緣的家族,並構成社群;同時亦是夫婦雙方的全人結合,包括了情感與性、經濟與法律、精神及父母角色等層面。

間中也會聽到一些幼稚園生嚷着要和坐在旁邊的同學「結婚」。小孩子早就能意識到「結婚」與「做朋友」不同。而商界名人胡應湘稱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婚外情只不過是「課外活動」,實在與「幼稚園式婚姻」相映成趣。不過,小朋友兩小無猜的婚姻概念,與成年人玩泥沙式的婚姻態度,實在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唐早已非血氣方剛的少年,「人不風流枉少年」根本是無賴的狡辯。非年少,但無知,說穿了是他對婚姻態度的兒戲,也羞辱了莊嚴的婚姻。

婚姻的價值在其忠貞不二。《婚姻條例》對誓詞訂定規範,強調婚姻是「自願終身結合,一男一女、不容他人介入的夫妻關係」,表達夫妻的特殊關係。現代社會的婚姻甚少盲婚啞嫁,況且,在強調個人自主的社會裏,容許伴侶同居而不結婚。然而,當二人經過理智和情感的考慮後選擇結婚,於花花世界中,忠誠的婚姻是誠信品格的一大體現。

此外,胡應湘把損害婚約的婚外情與少年參與課外活動相提並論,可真夠「幼稚園」,其牽強程度與指鹿為馬互相輝映。

另一方面,有如近年政府的施政方針──今天的我不斷打倒昨天的我,當權者對於唐的婚外情自覺合理也不足為怪。惟最令人譁然的是,唐在任期間一直擔任家庭議會主席,其私德與公職諷刺地分割,也割傷了忠誠的婚姻價值。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7/10/2011

教會是道德的最後防線

蔡志森 | 明光社 總幹事
16/10/2011

隨著愈來愈多評論認為公職人員,無論是特首、高官或議員的私生活和他的工作能力無關,因此,應將兩者分開。亦有人認為選舉不是選聖人,而婚外情與個人能力及誠信無關,因此,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雖然承認有婚外情,不應影響大家是否接納他當特首候選人。這種重才不重德的社會大趨勢,令人憂慮。

當然,只是一個好人、或有好的德行並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領袖,選舉不應只看一個人的德行似是合理,但並不表示一個人的德行與其公職完全無關。唐英年一直擔任家庭議會的主席,而他竟然有婚外情,不是對家庭價值的重大諷刺嗎?而特首作為特區的最高官員,大家難道可以對他的私德沒有要求嗎?

若一般人有婚外情,市民大眾也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會對有關人士的操守和誠信產生懷疑,那麼對公職人員的要求縱然不是較高,也不至於較低吧!所謂上有好者,下有甚焉。若果特首的私生活不檢點而大家又覺得沒有問題,那麼會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帶來甚麼影響呢?過去幾年大家縱容一些議員在本應講求理性討論、莊嚴的立法會議事堂的暴力行為,結果蔓延成整個社會的示威文化的轉變,大家又豈能不察。

又好像過去十多年,一些商人為求銷路不擇手段,將笑貧不笑娼的文化帶入傳媒,不單渲染色情暴力,更在登堂入室的報章增闢嫖妓指南,由於這些報刊成功吸引讀者,賺了大錢,於是成為不少傳媒學習的榜樣,大家一起將傳媒應有的道德操守拋諸腦後,更不幸的是不少弟兄姊妹卻仍然樂意購買這些報刊。當整個社會重才不重德,只以成敗論英雄,整個一代的價值觀便被改變了。

在整個社會似乎愈來愈不看重道德操守的時候,教會其實是道德的最後防線,對一些公眾人物有歪倫理道德的行為,縱然毋須事事點名批評,但對這些社會現象卻不應視若無睹和輕易妥協。

當然,犯了錯的人,只要真誠悔改,並不表示他以後不能擔任公職,教會最重要的亦不是要表態支持或反對某人擔任公職,而是當社會主流不重視公職人員的私德時,教會不應跟風。希望即將選出的十位基督教界選委,在考慮支持誰人當特首時,要同時考慮有關人選的能力和私德。

  

  

曾經刊載於:

《基督教週報》 16/10/2011

誰說婚外情不是誠信問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0/2011

前政務司長唐英年在傳媒追問下,一直對是否有婚外情左閃右避,最終為了預備競選行政長官而自我引爆,承認「過去在個人感情上曾經有過缺失」,無論用字經過公關如何精心包裝,其實結果仍然一樣,就是他曾經有婚外情。有評論認為婚外情不應成為考慮一個人是否能擔任行政長官的因素,因為從政最重要的是誠信和坦白。而這種將婚外情與能否繼續擔任公職分割的論點近年已逐漸流行,當中有不少細節值得商榷。

婚外情本身其實是一個誠信問題,因為當事人是違背了對配偶的莊嚴承諾,根據香港法律,透過《婚姻條例》締結的婚姻是莊嚴而有約束力的,在法律上是「一男一女自願終身結合,不容他人介入」,男女雙方是同意有關內容然後才宣誓的。一個人如果可以背叛一個他最親近的人,怎能說完全沒有誠信的問題?如果連對最親近的人的承諾也會食言,憑什麼我們要相信他對一些毫無關係的小市民的承諾呢?

違背了對配偶的莊嚴承諾

另一方面,公職人員的婚外情、男女關係雖然表面上好像與他的工作能力和態度沒有直接關係,但當中涉及的問題卻十分複雜,必須知道更多細節之後才能判斷,包括:

  1. 究竟有多少段婚外情?若果是一段還可推說一時糊塗,若果是兩段、三段或更多,則這個人對配偶和子女根本連最基本的尊重和誠信也欠奉,他的所謂因婚外情而悔疚的可信性亦大大降低。

  2. 究竟婚外情發生在什麼時候?若果是陳年往事,大家可能較易接納其悔意,若果是近期的事,大家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觀察他是否真的有悔意,以及能否履行其承諾。此外,若果婚外情發生在他未擔任公職之前,影響可能較細,若發生在擔任公職之後,其影響便較大,更需要了解對方是什麼人。

  3. 究竟婚外情的對象是什麼人?若果是下屬或在公事上有來往的人,那麼當中是否涉及濫用職權或以權謀私?對方是因為純粹感情因素,還是利益關係才與他發展婚外情?在過程中有沒有利益輸送?甚或以權力脅迫對方就範?

  4. 究竟涉及婚外情的另一方會否就此罷休?若果對方掌握一些照片、錄音或其他資料,甚或有私生子女,會否成為日後用作威脅他的工具?會否令他因此而作出一些損害市民利益的決定?

在現代社會大家對兩性關係雖然較為開放,但並不表示一個公職人員的男女關係是可以完全與工作分割的,一個工作能力強的人,若有卓越的政績,縱然私生活上有些缺失,市民大眾可能仍會容忍。但若果私生活一塌糊塗(好像意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一樣混帳),對社會風氣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或者毫無政績可言,大家便沒有容忍的理由。

我們毋須天真地認為從政的人會是聖人,而選舉的時候亦毋須期望選到一些道德行為特別卓越的人,但並不表示我們對從政的人沒有基本的要求,從政人士的道德水平起碼應符合我們對一般人的要求。若一般人有婚外情,對配偶不忠,應受到譴責,亦需要時間觀察他是否真的有悔意,從政的人亦不應例外,而在選舉之中,對配偶是否有誠信也應該是大家衡量一個人是否真的有誠信的參考。

曾經刊載於:

《明報》 15/10/2011

不吃人間煙火的高官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5/2011

特首曾蔭權曾經表示問責團隊應該急市民所急,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表現卻是「你急我唔急」!唐英年認為香港根本沒有地產霸權,甚至要求年輕人反問自己為甚麼不可以成為下一個李嘉誠?反映他不吃人間煙火,根本不了解民情。

地產是否霸權,大家不用看書也會知道,地產商過去幾十年不單年年賺取暴利,而且屯積的土地比政府可供勾地的儲備還多,幾乎完全控制了每年樓宇的供應量。而更令人氣憤的是大地產商同時亦控制了很多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包括樓宇管理、電力、電訊、電器、超級市場、藥物和貨櫃等等。有人說要一年不幫趁大地產商以作抗議,其志可嘉,但在現實上是寸步難行。

現時一些大地產商的霸權已去到令人十分不便、甚至憤怒的地步,例如不少私人屋苑將固網電話和寬頻美其名為免費,實際已加入管理費內,縱使不用亦不能減費;在屋苑商場內只有同一集團的無線網絡才能收到手機訊號,間接逼居民轉用相關網絡;同一集團的超市往往亦獨霸市場,不准有其他超市競爭。這種種不公平的壟斷,小市民任由魚肉,這樣不是霸權,難道真的要像粵語殘片那些霸人田地、當街打人、入屋搶親那些土豪劣紳才可以稱為霸權嗎?不能理解小市民不滿情緒的高官,如何能急市民所急呢?

正視問題才能避免對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1/2011
專欄:時事木人巷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唐英年閉門造車,向80後開戰?這些具挑釁性的標題,很明顯又是傳媒的拿手好戲。細讀唐英年演說的全文,火藥味並沒有傳媒渲染得那麼嚴重,而是想以較為友善的態度說一些對方未必喜歡聽的說話,而裏面有關80後的一些特性,其實並不是無的放矢,背後亦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唐英年只將說話說了一半,他剖析了近年社會運動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給予80後一些忠告,但卻沒有正視出現這些社會運動和官民對立背後的原因。

一直以來,香港人對政治都十分冷感,年青人喜歡打機、唱K、賺外快,多於關心社會和國家的問題,過去幾年的社運發展其實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愈來愈多年青人願意挺身而出為他人發聲。雖然當中個別人士的確會較為激進,若唐英年是學者,冷眼旁觀想給予這些年青人一些忠告還說得過去,但他作政務司司長,便不能只看到病癥而隻字不提病源。

年青人對社會的不滿,與貧富嚴重懸殊、政府向大地產商傾斜、沒有正視社會上的不公義有關。一個地舖每呎要63萬;市民花了幾生人的積蓄去買的豪宅,收樓時好像垃圾崗而竟然毫無保障;除了經濟以外,政府對環境保育、文娛體育發展等等,全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面對這種種現象,不但年青人會表現不滿,恐怕中年人和老年人遲早都會更激進,雖然現時仍未至於如水滸傳的官逼民反,但官逼民激卻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套用唐英年的說話回贈政府各位高官,若果繼續「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