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性病

肛交乃高風險行為

何興民醫生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退休院士、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高級外科醫生及外科部部門主管及前私人執業外科專科醫生
06/01/2014

性交無論是在動物或人類中通常是指異性兩方中雄性以陰莖(Penis)插入雌性的陰道(Vagina)內來進行的。而雄性在另一雄性身上發洩性慾的情況,在動物界中並不普遍,在人類中亦只有少部份人有此行為。這種性交方式稱之為肛交──肛是指肛門,肛交是男方的陰莖插入另一方的肛門來進行性交。

預防愛滋 只靠一套?

張勇傑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6/2012

性病是指透過性接觸感染的疾病,常見的性病有梅毒、淋病、性病疣、疱疹等。因為性接觸也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徑,所以亦被納入為性病的一種。

香港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內提供了大量本港常見性病的資訊,包括了疾病的病徵和預防方法,但對不同性病的預防方法卻出現了兩套不同的說法。

安全套不是萬能套

張勇傑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3/2012

本港衞生署每季均會發布最新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數字,從3月13日發布的最新資料中,我們知道去年第四季有121宗新感染個案,總結2011年全年個案就有高達438宗,創歷年新高。而在第四季的121宗感染個案中,54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27人是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

愛滋病毒蔓延

– 又是社會的錯?
陸君樂
明光社 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1/2007

愛滋病毒於男男性接觸群體快速散播情況令人關注和擔心。繼2006年初衛生署發現一個男同性戀者集體感染群組後,至同年年底群組已增至兩個,46人受感染,愛滋病毒在一兩年間以倍數傳播。衛生署指不安全的「男男性接觸」,將感染風險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預計會陸續發現更多同群組個案[1],情況令人憂慮。

性傾向歧視條例有助預防愛滋?

陸君樂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1/06/2007

5月29日,衛生署公布07年第一季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當中20人經異性性接觸感染,35人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後者高於前者的情況已持續了四季之久(註1) 。同一天,有報導指社會上存在對同性戀的歧視令愛滋病防治工作難以展開(註2),故需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消除歧視,從而減少愛滋病毒蔓延,這說法有沒有根據呢?另外,在預防教育方面,當局又有甚麼需要正視?還有甚麼訊息應該向市民傳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