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公審」「起底」勢成趨勢 ── 公眾能如何回應網絡欺凌?

26/01/2010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1]這些網絡新潮流對社會構成甚麼影響?社會大眾應如何回應這趨勢?香港青年協會「智Net」家庭支援中心項目主任吳錦娟姑娘,就網絡欺凌的情況、原因、影響及社會大眾的角色為讀者作出分析和探討。

虛擬世界的真實欺凌

26/01/2010

互聯網已不再是虛擬的世界,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事例告訴我們,互聯網所達至的效果和對人造成的傷害是十分直接的,由BT天王侵權被控;訛稱香港成為疫埠的謠言帶來的恐慌;藝人情慾照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其上載者被判監;以至近來的人肉搜尋、網上欺凌行為等等。
 
網上的越軌行為和一般的越軌行為不單沒有分別,反而因為更容易(只要按一下鍵盤),以及好像神不知鬼不覺(在自己房中),再加上看不到受害人的即時反應(痛苦表情),而令犯事者更放肆。《禮記.中庸》說:「君子慎獨」,對今日的網民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26/01/2010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

「網」開一面、「鍵」下留情?

26/01/2010

電腦網絡上訊息交通迅速,資訊豐富,除了於網上搜尋資料外,亦越來越多網民於網絡上載個人資料、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他們在交友網絡中留下段段的訊息資料,碰上網民種種的情緒或會引發各種的火花,可令你「一夜成名」,也可以被人「網絡欺凌」。

近年互聯網較為人熟悉的「網絡欺凌」本地個案有:
 

只許百姓放火,不許州官點燈?

26/01/2010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

除了中大創新科技中心主任外,黃教授亦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著有《e社會的資訊頭腦》等書。

正義超人,起來人肉搜尋?

07/01/2010

由早前的「港女vs店長」事件,到近期熱爆的「阿軒推女友落街」事件,人肉搜尋,仿佛成為一眾網上「正義超人」替天行道的好工具,成為懲治疑似「網上賤人」的尚方寶劍。就以「阿軒推女友落街」事件為例,由一篇網址留言,發展到連男主角,女主角,支持者,甚至是有份參與的電台DJ都被人一一起底,熱烈鬧爆,連男主角的老爸老媽都被迫了出來澄清一番,好不熱鬧。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當人人做法官!

15/11/2009

 早前慳電膽事件,部分傳媒對曾蔭權是否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未審先判,同時扮演警察、檢控官和法官角色,由於曾蔭權高調回應,惹來更多的批評,因政府掌握龐大的資源,「理論上」應是強勢,當強者被欺凌,大家覺得他自己有能力處理,加上政府很多施政未能令市民覺得是真正急市民所急,因此,願意出手相助的人不多。不過,遇著受害人是一介小民,情況就絕不一樣,輿論和網上的欺凌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青少年上網行為、對策及家長的角色

15/10/2009

摘要

踏進入廿一世紀,電腦及網絡發展極為迅速,青少年的餘暇活動都有所轉變。在眾多的青少年新興玩意中,上網行為是愈來愈普遍。然而,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亦同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見到很多青少年盲目地沉迷於傳媒資訊及網路行為,情況實令人憂心。本文嘗試與讀者一起探討香港青少年沉溺於科網行為的現象、並嘗試探索一些有效的對策、及討論家長應有的角色。

不學Web,無以言

19/05/2009

孔子教他的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提醒我們一個人若不懂文化,便難以說出合宜的話;若不懂規矩,就難以在社會立足。
 
作為廿一世紀的一份子,無論大家是否喜歡,我們都必須承認在新媒體哺育下成長的e世代,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們若故步自封,彼此之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闊,最終將難以溝通,無言以對!為了保持對話,我們唯有齊齊學Web。
 
不過,在投入Web2.0,迎接Web3.0的時候,如何建構和學習尊重網上應有的規矩也是刻不容緩的,但願e世代不會是「失禮」的一代。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