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變性人婚姻與《2014年婚姻(修訂)條例草案》的爭論

17/04/2014

一)背景
  變性人W案,終審法院於2013年5月23日裁定,「一名與 W 同一處境、即已接受整項性別重置手術的變性人,根據《基本法》第3 7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19( 2 )條,她原則上應當被宣告為符合《婚姻訴訟條例》第20 (1 ) ( d)條及《婚姻條例》第4 0條中『女』人的定義,並因此可與一名男性結婚」。若一名人士接受手術後的情況與W一樣,則她在《婚姻條例》及《婚姻訴訟條例》的相關條文下應被視為符合「女」人的定義。
 
  終審法院表明, 無意透過 W 案的判決處理同性婚姻問題。政府的立法建議旨在落實終審法院於 W 案下達的命令,不會影響現時香港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
 
二)《2014年婚姻(修訂)條例草案》的建議
  為落實上文第 4 段所述終審法院的命令, 政府提交的條例草案訂明, 在斷定已接受整項性別重置手術的人的重置性別,須視為該人的性別。《婚姻條例》第40 (2 )條提述的「男」及「女」須據此解釋。
  政府亦將於《婚姻條例》中訂明,《婚姻訴訟條例》第20 (1 ) ( d)條提述的「男」及「女」亦須同樣解釋, 確保已接受整項性別重置手術的人根據《婚姻條例》與一名異性所締結的婚姻,不會因為婚姻雙方被視為非一男一女而被視作無效。
 
按醫院管理局內有關方面的專家的意見,整項性別重置手術應包括以下外科程序-

 

  1. 將某人的性別由男性重置為女性:
    1. 切除該人的陰莖及睪丸;及
    2. 在該人身上建造陰道;
  2. 將某人的性別由女性重置為男性:
    1. 切除該人的子宮及卵巢;及
    2. 在該人身上建造陰莖或某種形式的陰莖。

上述整項性別重置手術的定義,與處理更改香港身分證上性別的申請的行政指引相符。
 
  關於已接受整項性別重置手術並已更改身分證明文件(香港身分證或有效旅行證件)上的性別的人士,為免他們需於進行婚姻登記時向婚姻登記官出示相關醫學證明, 政府會於《婚姻條例》訂明, 婚姻一方的身分證明文件上顯示的性別, 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將推定為該人的性別。
 
  修訂條文已於2014年2月28日刊憲;並於2014年3月19日首讀和開始二讀辯論。現在等候恢復二讀辯論、委員會審議階段和三讀。
 
三)反對意見
周一嶽:

 

 

  • 在香港相關治療中心,以及私家醫生處理的跨性別人士個案有2,000宗,其中六成至七成的人不願意做整項性別重置手術。……整項性別重整手術是折磨性、不可逆轉,因此政府應該容許只做了部份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改變性別,否則有可能違反國際人權公約,「要強迫某啲人做咗手術先可以達到目的嘅話,我哋喺一啲法律嚟講,亦唔係一個可以接受嘅,所謂torture(折磨),所以呢個係要比較小心去處理」。
    (張嘉雯,〈跨性別者手術後才准結婚  周一嶽:係折磨〉,《蘋果日報》,2014年4月3日,頁A12。)
  • 建議政府繼續以行政手段,彈性處理跨性別人士的婚姻,待日後推出跨性別認同法才修改婚姻條例。 ((周偉立,〈周一嶽彈跨性別婚姻草案欠善〉,《香港商報》,2014年4月3日,頁A15。)

 
王維基:

 

 

  • 法律的訂立,是強制別人做某些行為,或是防止別人去做不當的事?我以為法律是界定甚麼是違法,界定甚麼是不應做的事。法律不是規限了甚麼事應該做,社會愈是自由,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法律管得愈少愈好。
  • 兩個相同性別的人要結婚,會影響其他人嗎?何以要用法律去制止兩個人的婚姻?每每用群眾的壓力,把這說成大部分人的看法,以法例去強迫一些人做某些事才叫合法。其實是以群眾的力量欺壓某些小眾,就像這次的事件一樣。

(王維基,〈用法律去欺壓小眾〉,《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4月3日,頁C06。)
 
陳志全:

 

 

  • 判決書寫得很清楚法院並無規定需完成整項切除及重建生殖器官手術的人才有結婚資格。關注變性人權益的組織及學者對政府「僭建」十分失望,說若草案硬闖立法會寧願議員否決此修訂。因為即使原有婚姻條例隻字不改,今年七月終院限期過後變性人也可以其新性別享有結婚權利。
  • 終審法院建議港府在草擬法例時,可參考英國政府○四年所制訂的《性別承認法》,由專責委員會按情況處理變性人的申請。將變性的定義收窄到只有完成整項手術的人才可被確認為改變性別身份,是蔑視跨性別人士的人權。變性手術複雜,極具傷害性,後遺症亦大,很多跨性別人士的身體未必適合接受,立法強迫他們完成所謂「整項」手術的要求極不人道,甚至可能違反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陳志全,〈婚姻條例變酷刑〉,《太陽報》,2014年4月4日,頁A40。)
 
四) 分析
以上的意見廣泛被傳媒報道,不單是可以商榷的,更有相當大的誤導性。詳細分析請參〈變性人婚姻FAQ〉。
 
參考資料:
關於W案的背景,請參考〈變性人婚姻事件簡介〉。
關於《2014年婚姻(修訂)條例草案》,請參考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bills/brief/b201402282_brf.pdf

 

 

 


 

 

 

 

關注範疇: 
性文化

相關文章

性別是常識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7/2025

美賓州大學宣布禁校內跨性別者參賽 以遵循川普政府行政命令

  (公視新聞網.2-7-2025)

過去美國一直允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與女子的運動比賽,其中一位備受關注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跨性別游泳員莉亞托馬斯(Lia Thomas),他在2022年成為首位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一級聯賽冠軍的跨性別游泳員,他的勝出也成為新聞的焦點,而媒體報導時選取了一張頒獎禮時拍攝的相片,相中他一人站在頒獎台冠軍的位置,亞軍、季軍與殿軍的三位女運動員卻靠在一起合照,強烈反映出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運動的爭議

男女兩性在體能、力量和速度等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允許生理男性以跨性別身份參與女子比賽,對女性運動員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但過去因著「政治正確」的社會文化,西方國家政府的政策和運動總會的立場都站在跨性別運動員權益一方,而漠視女性運動員參與公平競爭的要求,甚至反過來懲處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士。

男女性別差異是基本常識,過去一連串跨性別運動員引起的爭議突顯出他們政策的荒誕,加上特朗普上任後推出行政指令要求依據生物性別定義參賽資格,讓社會回歸常識。賓夕法尼亞大學也宣布禁止校內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體育比賽,並向過去受影響的女性運動員道歉。

有人或許認為這項禁令限制了跨性別者的權利,但女子體育設置的初衷是為女性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以維護女子運動的獨立性。若允許生理男性參與女子比賽,模糊男女兩性的性別界線,導致女性運動員處於劣勢,這反而違背了公平原則,並且削弱女子體育的意義。

而社會可以積極思考如何在尊重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的權利與保護女子運動公平性之間找到平衡,如設立不以生物性別或性別認同為參賽標準的公開組別,讓跨性別運動員也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一展所能,享受運動的樂趣。

爭議不斷的兒童跨性別治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1/2025

在過去的10年間,跨性別運動席捲全世界,有些國家已經修訂法例,容許市民按其性別認同,毋須任何醫療證明和手術便可更改他們的性別。雖然如此,但仍有不少跨性別人士會選擇進行不同程度的醫療程序,如荷爾蒙治療或性別重置手術,讓身體呈現出他們期望的另一種性別的形態。

荷爾蒙治療是透過用另一生理性別的荷爾蒙讓服用者的體型和聲線出現變化,而性別重置手術則是不可逆轉的外科手術,女性轉為男性的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包括切除乳房、子宮和卵巢,及建造陰莖;男性轉為女性的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則包括切除陰莖和睪丸,及建造陰道和乳房。

無論其他人對跨性別的想法如何,如果跨性別人士是年滿18歲的成年人,他們是有權決定自己的身體接受任何程度醫療程序的。但如果跨性別人士是未滿18歲的兒童,接受醫療程序的決定權究竟應該歸跨性別兒童,還是他們的父母呢?法例應該容許還是禁止跨性別兒童接受相關的醫療程序呢?

以藥物延緩青春期發育

當兒童進入青春期,身體會因著生理性別發育而出現第二性徵,當中一些轉變出現以後便難以改變,如男女骨架的生長。對跨性別者來說,他們希望可以透過服用荷爾蒙逆轉有關轉變,因此一些極端性別意識的人士積極推動性別肯定治療(gender-affirming care)的方針,建議患有性別不安症(又稱作性別焦躁症)的兒童服用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s),使身體保持「兒童」的形態以延遲其生理性別第二性徵的發育。當該兒童確定其性別認同後,就讓他們接受不可逆轉的外科手術,切除健康的乳房或下體性器官。

青春期阻斷劑是治療性早熟的藥物,作用是阻礙青春期過早出現,這類藥物不是為了阻礙正常青春期出現的荷爾蒙激增情況。青春期阻斷劑其實會影響使用者的骨質密度和心理健康,令他們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除此以外,青春期阻斷劑是否真的能幫助患有性別不安症的兒童呢?

英國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提供青春期阻斷劑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2020年委託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前院長Hilary Cass醫生主持一項獨立審查,就署方向對性別認同或性別有疑問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的服務作出建議。[1] 2023年6月,英國國民保健署發出新的指引,由原先醫生可處方青春期阻斷劑給患有性別不安症的兒童,改為在未來只容許醫生向參與性別認同服務臨床研究的兒童處方有關藥物。[2]

2024年4月,Cass醫生發佈獨立審查的最終報告指出,雖然相關領域已有大量研究,但那些研究的質素未達標準,意味著沒有可靠的證據來做出臨床決策;而現時人們仍未掌握到青春期阻斷劑對性別不一致的兒童和青少年的長期影響,因此無法確定它們是否安全,也不知道哪些兒童可能會從中受益。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跨性別認同狀況,臨床醫生也無法確定哪些兒童及青少年的跨性別狀況會一直維持。[3]

雖然審查報告對於跨性別狀況及治療方法提出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士的健康,英國政府仍在202412月宣佈,禁止提供青春期阻斷劑予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4] 而被診斷為患有性別不安症、符合各種臨床標準並年滿16歲的人士,仍可接受荷爾蒙治療,這亦是依據英國政府容許年滿16歲人士可自行決定接受何種醫療程序的規定,因此這些青少年毋須家長同意亦可接受有關治療,不過,只有年滿18歲人士才可以接受性別重置手術。[5]

禁制治療與否在美國觸發分歧

而在美國,不同州份對是否容許未成年的跨性別人士接受性別肯定治療存在極大的分歧,有17個州或特區為了跨別性治療立法,除允許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外,更容許未成年人士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雖然未成年人士要先得到家長同意才可接受治療,但家長往往被告知手術是子女唯一的出路。與此同時,也有26個州立法限制未成年的跨性別人士接受性別肯定治療。現時美國社會關注有關議題的人士都因為一宗審訊而將焦點落在田納西州。[6]

2023年,田納西州通過了SB1法案,禁止醫療保健者為未成年的跨性別人士提供性別肯定治療,當中包括青春期阻斷劑、荷爾蒙治療和性別重置手術。隨後拜登政府管轄的司法部認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的平等保護條款,遂向州政府提出訴訟。司法部及跨性別青少年等人士就案件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法院已在2024年12月4日開庭審理案件,預計在2025年6月,法院將公佈裁決。[7]

美國有20多個州份都有通過類似田納西州的法例,所以這次審訊的結果不只影響田納西州,還會影響其他州份,法院會為限制未成年人士接受性別肯定治療的法例是否違反憲法作最後裁決。現時最高法院共有九位大法官,六位是保守派人士,三位是自由派人士。估計在保守派佔多數的情況下,最高法院會維持田納西州限制未成年人士接受性別肯定治療的法例,至於其他州份的情況,則會由州政府或美國國會討論和作決定。

在前總統奧巴馬及拜登統治時期,美國由自由派主導了社會文化的走向,極端的性別意識盛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在2023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2016至2020年,美國有3,215位12至18歲的青少年接受了乳房或胸部的性別肯定手術。[8] 但在這一兩年間,保守勢力在歐美抬頭,社會輿論亦開始轉趨認同保守派。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在2024年更發表聲明,表示透過胸部與生殖器手術作為長期治療青少年性別不安症的方法,其成效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9]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大概一個月就廢除了奧巴馬時代通過的跨性別廁所政策,該政策容許跨性別學生在公立學校依照性別認同使用洗手間,[10] 而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一上任後就簽署行政命令,強調美國官方政策只有兩種性別:男性和女性,[11] 這項行政命令自然會引起跨性別群體的反彈,未來或會觸發更多訴訟的出現,相信在美國社會有關跨性別的爭議仍會持續下去。


[1] “Independent Review of Gender Identity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he Cass Review, https://cass.independent-review.uk.

[2] “Puberty blockers to be given only in clinical research,” BBC, last modified June 10,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65860272.

[3] “Independent Review of Gender Identity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4] "Ban on puberty blockers to be made indefinite on experts’ ad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UK, December 11 2024,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ban-on-puberty-blockers-to-be-made-indefinite-on-experts-advice

[5] “Treatment: Gender dysphoria,” NHS, last modified May 28, 2020, https://www.nhs.uk/conditions/gender-dysphoria/treatmen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Consent to treatment,” NH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8, 2022,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nsent-to-treatment/children/.

[6] Annette Choi, “26 states have passed laws restricting gender-affirming care for trans youth,” CNN, last modified December 3, 2024, https://edition.cnn.com/politics/state-ban-gender-affirming-care-transgender-dg/index.html.

[7] Melissa Quinn, “Supreme Court to confront dispute over gender-affirming care for transgender minors,” CBS New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4, 2024, https://www.cbsnews.com/news/supreme-court-gender-affirming-care-transgender-minors-tennessee/.

[8] Jason D. Wright et al., “National Estimates of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in the US,” JAMA Network Open 6, no.8 (August, 2023):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0348.

[9] “ASPS statement to press regarding gender surgery for adolescents,”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4, https://www.plasticsurgery.org/for-medical-professionals/publications/psn-extra/news/asps-statement-to-press-regarding-gender-surgery-for-adolescents.

[10] “Trump rescinds transgender bathroom rules from Obama era,”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3, 2017,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39047883.

[11] “Six Trump executive orders to watch,” BBC, last modified January 22, 2025,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qld6wnv1rgo.

修訂更改性別政策的後遺症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30/07/2024

2013年本港的終審法院裁定,已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的變性人可按身份證上已更改的性別標記,與另一性別的人士結婚。法院亦建議政府參考英國的《2004年性別承認法令》,研究香港該如何解決變性人在所有法律範疇所面對的困難。

政府隨後在2014年成立「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是否需要就香港的性別承認議題進行立法和訂立相關的行政措施。工作小組在2017年進行公眾諮詢,但之後卻一直沒有下文,連諮詢報告都未有發表。

香港雖然沒有性別承認制度,但過去一直有行政措施容許市民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並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必要條件。性別焦躁症患者可向醫院管理局的性別認同診所求助,接受精神及心理評估,以決定是否展開相關治療,當中包括荷爾蒙治療,透過服用異性荷爾蒙讓身體出現求診者所選擇的性別特徵,有關人士亦需進行最少12個月的實際生活體驗,以另一性別過日常生活。在完成相關評估及實際生活體驗後,才決定是否進行不可逆轉的性別重置手術——女性轉為男性的人士必須切除子宮及卵巢,及建造陰莖或某種形式的陰莖,男性轉為女性的人士必須切除陰莖及睪丸,及建造陰道。當完成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後,醫生會為有關人士發出證明書,以便向入境事務處申請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1]

但社會上也有反對聲音,認為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必要條件,是強迫性別焦躁症患者接受殘酷及不人道的對待,故有人以司法覆核方式挑戰政府一貫做法。有關的申訴人均為女跨男人士,已切除乳房和接受荷爾蒙治療,外觀上有男性的身體特徵,但沒有進行下體的手術,仍保留著子宮,入境處一度拒絕將其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申訴人認為相關政策侵犯人權。最後,終審法院在2023年裁定申訴人勝訴,認為涉案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撤銷入境處不准許申訴人將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的決定。[2]

因著終審法院的判斷,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已不再是更改性別的必要條件,但申請者要符合甚麼條件才能夠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記項,則需政府進一步處理,最終入境處在2024年4月公佈新修訂的更改身份證性別記項政策。[3]

在新修訂的政策下,申請人仍需完成指定手術改變其性別特徵,女性轉為男性的人士需切除乳房,男性轉為女性的人士則需切除陰莖和睪丸,兩者都不需要重建另一性別的性徵。申請人亦須使入境處處長信納其本人患有或曾經患有性別不安,緊接申請日期前至少兩年內已持續接受異性荷爾蒙治療,並至少兩年持續以另一性別生活,餘生亦會繼續以另一性別生活。

此外,申請人亦須繼續接受持續的異性荷爾蒙治療,並會按處長就其荷爾蒙水平作抽查的要求提交相關血液測試報告。這是入境處有別於過去新加入的條件,相信是要確保申請人在更改性別記項後,會持續以另一性別的身份及外觀生活。

新政策下的手術要求存在性別差別,女轉為男的申請人可以保留生殖器官,不需進行任何下體生殖器官的手術,這是因應終審法院判決而作出的改變,入境處只能跟隨判決修訂政策,但這意味著香港社會未來或會出現有子宮的「男人」,而「男人」懷孕也是可能會發生的事。而男轉為女的申請人則需切除生殖器官,所以香港不會如外國般出現有陰莖的「女人」,這或許會讓女性不用擔心在使用洗手間、更衣室、宿舍等性別專屬空間時,會見到有陰莖的「女人」。然而這樣的安排,也許會令希望更改性別的男士不滿,因為他們需接受相對大型的手術,也會失去性能力和不育,相信日後法庭也要繼續面對跨性別運動人士司法覆核的挑戰。

政府在相關新聞稿中強調,身份證上所標示的性別並不代表該人在法律上的性別。那麼在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以後,當事人的性別身份該如何定奪?他們可按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進入性別專屬空間,也可按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與另一性別的人結婚。但事情就是如此簡單嗎?

再進一步思考政策的修改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監獄的安排是以甚麼的標準來處理?是依據身份證的性別標記,還是法律上的性別?如依據身份證的性別標記,將一個有子宮的「男人」囚禁在男子監獄妥當嗎?此外,還有更多不同範疇的問題值得討論,例如其他人使用了有別於當事人預期的性別稱謂,會否構成歧視行為?如果當事人是原居民,更改性別標記會否影響其丁權呢?當事人購買年金和保險時又應以哪一個性別提出申請呢?如何處理在更改性別前已購買的保險?如果香港真的出現「男人」懷孕時,在嬰兒的出生紙上,應記錄生產嬰兒的人是嬰兒的爸爸還是媽媽呢……


[1] 張勇傑:〈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走出跨性別的迷宮》,燭光專題6(2023年5月):25–33,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0(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22日)。

[2] 余心美:〈跨性別身份證案敗訴逾年 入境處:未完成重置手術可改身份證性別〉,《香港01》,2024年4月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006714/跨性別身份證案敗訴逾年-入境處-未完成重置手術可改身份證性別(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22日)

[3] 〈更改身份證性別記項政策修訂〉,政府新聞網,2024年4月3日,網站: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03/20240403_114508_470.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22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4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0/05/2024

全球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美國Woodstock的高中學校運動組織長期擔任單板滑雪教練的David J. Bloch,在2023年曾與兩名學生聊天,討論到有關跨性別運動員,他提到基於男性與女性在骨骼和睪丸素方面的差異,令男性在體能上比女性具有優勢,其後他被解僱,他認為也有教練曾被不公平地解僱,他相信必須代表他們站出來,向校區、佛蒙特州校長協會和佛蒙特州教育局提出訴訟,指校方對他作出不合法解僱。2024年1月25日,雙方庭外和解,Bloch會獲得50,000美元的賠償,而代表他的法律機構則會獲得25,000美元,這75,000美元令雙方達成和解,有關和解協議的其他具體細節則有待日後公佈。[1]

2024年4月2日,美國威斯康辛州州長Tony Evers否決了一項法案,該法案禁止就讀高中學校的跨性別運動員依照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比賽。該法案已獲州政府的參眾兩院通過。支持法案的共和黨議員認為,這樣能維持對非跨性別運動員的公平;法案的反對法案者卻認為,威斯康辛州的跨性別高中運動員沒有引發過任何爭議事件,擬議的禁令反而是一種歧視,對跨性別青年造成傷害。[2]

2024年2月,位於美國長島的拿騷縣(Nassau政府發出行政命令,禁止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與的女子運動隊伍或組織使用由縣政府管理的公園和運動設施,但這項命令不會影響包含跨性別運動員的男子運動隊。有近20年歷史的業餘運動隊伍Long Island Roller Rebels,為到此命令在3月11日入稟法院,指控縣的領導人禁止女性運動員及跨性別運動員使用運動設施的做法,紐約公民自由聯盟在訴訟中代表該隊伍,事件涉及跨性別運動員的權利已經引發了全國的討論。拿騷縣最高法院在5月10日推翻了有關行政命令,裁定縣政府敗訴。[3]

2024年4月,美國有三宗案件的裁決,牽涉未成年人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等性別確認的治療,以及禁止男跨女跨性別學生參加學校的女子體育比賽。在第一宗案件,美國最高法院在4月15日裁定,愛達荷州可以實施法例禁止未成年人接受青春期阻斷劑、荷爾蒙或手術,這些性別確認的治療,即使仍有挑戰該法例的訴訟在審訊之中。在第二宗案件,俄亥俄州的一名法官在4月16日阻止了一項原本將於4月24日在該州實施的法例生效,該法例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性別確認的治療,以及禁止男跨女學生參加學校的女子運動隊。第三宗案件,聯邦上訴法院在4月16日裁定,西維珍尼亞州不能阻止一名男跨女學生參加學校女子田徑隊。大多數由共和黨控制的州份已禁止未成年的跨性別者接受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的性別確認治療,同時亦禁止跨性別女孩參加女子體育比賽。[4]

2024年4月8日,梵蒂岡教義辦公室發佈了一份20頁的「無限尊嚴」公告,這份文件對跨性別天主教徒來說是一次挫折,儘管這仍是可以預見的,它所傳達的訊息與阿根廷耶穌會長期以來的信念一致,就是跨性別者應該受到教會的歡迎,不過所謂的「性別意識形態」則不應受到歡迎。梵蒂岡拒絕「性別理論」,有關理論聲稱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是可以改變的,但梵蒂岡堅信神創造了男人和女人,他們在生物學上是不同的、獨立的存在,人們絕不可以對此進行修改或試圖「讓自己成為上帝」。文件提到「原則上,任何更改性別的干預都有可能威脅到人們從受孕那一刻起所獲得的獨特尊嚴。」不過,文件亦嘗試區分兩種情況,因著拒絕原生性別而做性別確認手術,和因著「生殖器異常」狀況而需要醫療方面的專業人員協助解決問題,這兩種不同的狀況。前者是梵蒂岡不接受的,後者則是可以尋求醫療方面的協助。[5]

2024年4月1日,《仇恨犯罪與公共秩序(蘇格蘭)法案》正式生效,蘇格蘭政府認為這項新措施可以處理仇恨和偏見引發的問題,為受害者和社區提供更大的保障。新法將旨在煽動基於對年齡、殘疾、宗教、性傾向、跨性別身份和性特徵變化的仇恨,並作出威脅或冒犯的行為,列為新的罪行。這些新增的條文會加入到早在30多年前已在全英國實施的仇恨罪的法例中。[6]

明光社

居於蘇格蘭的著名作家J. K. Rowling反對新的法案,她認為這項法案會壓制到被稱為「性別批判」的女權主義者,她們不認同犧牲那些生理上女性的權利,以作為男跨女跨性別者得到權利的代價。[7]

愛爾蘭總理Leo Varadkar早前推動修改憲法,以擴闊家庭的定義及刪除憲法中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句子,但在2024年3月9日舉行的公投中兩項建議都遭到否決,Varadkar承認有關工作失敗。Varadkar推動修憲公投,意圖刪除憲法中「非常舊式的語言」,以承認現代家庭生活的實際存在。有關修憲公投,第一條選民要回答的問題,涉及憲法中承諾保護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內容,選民要選擇是否將婚姻作為「家庭賴以建立」的基礎修改為家庭可以建立「在婚姻或其他持久關係之上」。第二條涉及是否接受擬議第40條憲法的修正案,當中刪除了原有句子「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供了國家無法提供的共善」、刪除了「即使有經濟需要,如果母親外出工作會令她們忽略家庭職責,外出工作則不是她們的義務」,並增加了句子「國家將努力支持家庭成員相互提供照顧」。然而,兩項建議皆得不到大部份投票者的支持,遭到否決。[8]

歐洲議會副主席Marc Angel,亦是LGBTI(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雙性人等)小組的聯合主席,該小組是由161名成員組成。他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他經常對政客使用仇恨語言感到「震驚」,這包括了他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上所聽到的話。他認為如果連政客都使用這種語言,很明顯人們也會使用它們。他補充,極右派和宗教極端份子正在傳播錯誤訊息。[9]

明光社

2024年3月27日,泰國國會眾議院三讀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參議院則在4月2日一讀通過了法案,稍後會作二讀和三讀,預計最快或會在7月進行,參議院如最終通過法案,在經泰王簽字後,這項同性婚姻法律便會在120天後生效。[10]

根據馬來西亞媒體《星洲日報》的報道,一名40歲的女子在社交平台X上匿名分享,表示自己很享受單身生活所以不打算結婚,但礙於家人給予的壓力,要求她早日結婚。該女子結識了一名36歲的同性戀男子,雙方「協議結婚」,只作有名無實的夫妻,這樣可停止家人繼續逼婚。女子表示,她和「丈夫」提前做了約定,如果其中一方愛上了其他人,就會立即和平離婚。[11]

 

本地

代號MK的女同性戀者在2018年就本港不承認同性婚姻及沒有提供替代的法律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提司法覆核,認為這是違憲,她原獲批法援,其後法律援助署收到舉報電郵,指MK擁有寵物店,署方向MK的律師等人士查詢後,認為她隱瞞財政狀況,遂撤銷其法援。MK就署方決定再次提出司法覆核,曾一度勝訴,後被上訴庭推翻,她早前提終極上訴,有關聆訊成為終審法院首場網上直播的聆訊。終院在2024年3月22日頒下判詞,裁定MK敗訴,判詞指律師有責任向署方披露濫用法援的情況,這些資料不受法律專業保密特權(LPP)保障。[12]

2023年2月6日,終審法院就女跨男跨性別者Q及謝浩霖提出的司法覆核案作出判決,裁定入境處規定跨性別人士必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能申請更改身份證上性別記項的政策違憲。港府在2024年4月3日公佈,跨性別人士只需完成「指定手術改變性徵」,及符合「各項修訂資格準則及要求」兩大條件,處方會按個別情況考慮讓申請人更改在身份證上的性別記項,有關修訂已於公佈當日生效。

更改身份證性別兩大條件如下:

條件一:已完成改變性徵的手術

  1. 女跨男:切除乳房(雙側乳房切除術);
  2. 男跨女:切除陰莖及睪丸

條件二:獲入境處處長信納符合以下條件,並作出法定聲明確認

  1. 申請人患有或曾患性別不安;
  2. 緊接申請日前最少兩年內,已持續以另一性別生活;
  3. 餘生繼續以另一性別生活;
  4. 緊接申請日前最少兩年內,已持續接受異性荷爾蒙治療;
  5. 將繼續接受持續的異性荷爾蒙治療,並會按處長就其荷爾蒙水平作抽查的要求,提交相關的血液測試報告。

若然未能或將不能符合條件一提出相關的手術治療要求,或條件二提出,有關接受異性荷爾蒙治療的要求,申請人須提出合理的醫學理由,並提交醫學證明及其他相關的證明文件,以解釋不能符合完成上述相關手術治療或接受異性荷爾蒙治療要求的原因。該等申請會按個案的所有相關事實及情況作例外考慮。

政府發言人指,修訂只涉及更改身份證上「標示性別」,不代表更改「法律上的性別」;修訂也不會影響任何其他政府政策、香港法律下或相關法律程序上,關於性別的處理方法。大律師陸偉雄認為,因新政策未涉及法律上的性別改動,跨性別男生即使身份證性別為「男性」,亦無法享有丁權、侍產假等權利,在遺產繼承上或有影響。不過日常生活中,如出入洗手間遇到質疑可出示身份證,已可解決不少問題。[13]

謝浩霖在4月29日到灣仔入境事務大樓領取新身份證時表示,更換新的身份證有重大意義,結束因為錯誤的身份證引起生活上的各項不便及尷尬,又稱會立即申請更改銀行文件及特區護照等文件的稱謂,並將會繼續進行第二次司法覆核,以追討政府長期拖延換證的法律責任。[14]

本港同性婚禮統籌公司NEXT CHAPTER LGBT與香港逸東酒店合作,於2024年6月25日首度舉辦名為「PRIDE TO WED」的多元驕傲婚禮,擬為10對多元性別及多元性傾向的情侶進行與海外連線的集體婚姻登記及婚禮,爭取婚姻平權。活動正在公開招募參加者,獲贊助的情侶只需支付象徵式的費用,便可取得海外婚姻登記服務,並在香港與美國婚姻監禮人見證下,實時連線進行集體婚姻登記及婚禮。[15]

(資料截至2024年5月10日)


[1] Mike Donoghue, “Fired snowboard coach settles lawsuit for $75K.” Vermont Daily Chronicle. March 7, 2024. https://vermontdailychronicle.com/fired-snowboard-coach-settles-lawsuit-for-75k/.

[3] The Associated Press, “After a county restricted trans women in sports, a roller derby league said, 'No way'.” NBC News. March 28, 2024.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county-restricted-trans-women-sports-roller-derby-league-said-no-way-rcna145444; Parker Schug, “Nassau County's transgender athlete ban struck down in county supreme court,” LI Herald.com, May 13, 2024, https://www.liherald.com/stories/blakeman-faces-more-legal-pushback-on-executive-order,207782?.

[4] Geoff Mulvihill, “Things to know as courts and legislatures act on transgender kids’ rights.” AP. April 17, 2024.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care-sports-courts-idaho-4bbba11d7cd60916715ba230fa986c88.

[5] Nicole Winfield, “Vatican blasts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surrogacy and gender theory as violations of human dignity,” AP. April 9, 2024,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gender-surrogacy-abortion-pope-3f84d8eb97f045b0cfb0ec1efa4e614e.

[6] “New Hate Crime laws come into force.” Scottish Government. April 1, 2024. https://www.gov.scot/news/new-hate-crime-laws-come-into-force/.

[7] David Mouriquand, “Police confirm that J. K. Rowling will not be prosecuted after social media comments,” euronews.culture, April 3, 2024, https://www.euronews.com/culture/2024/04/03/police-confirm-that-jk-rowling-will-not-be-prosecuted-after-social-media-comments.

[8] Michael Kealy and Brian Melley, “Irish prime minister concedes defeat in a vote ove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about family and women.” AP. March 10, 2024, https://apnews.com/article/ireland-women-constitution-referendum-8eead7fd4ee13e76d77e8322bf348d0d;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mar/10/ireland-referendums-what-went-wrong-and-what-happens-now;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3100005.aspx.

[9] Mared Gwyn Jones, “Surge in transphobic speech among politicians sparks concern ahead of EU elections, new report warns.” Euronews. February 29, 2024.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4/02/29/surge-in-transphobic-speech-among-politicians-sparks-concern-ahead-of-eu-elections-study-w.

[13] 〈申請更改香港身份證上性別記項的指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https://www.immd.gov.hk/pdf/the-guideline-tc.pdf;〈跨性別人士改身份證獲放寬 跨女須切除性器官團體對新政感失望〉,《星島日報》。2024年4月4日,網站: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83949/%E6%97%A5%E5%A0%B1-%E6%B8%AF%E8%81%9E-%E8%B7%A8%E6%80%A7%E5%88%A5%E4%BA%BA%E5%A3%AB%E6%94%B9%E8%BA%AB%E4%BB%BD%E8%AD%89%E7%8D%B2%E6%94%BE%E5%AF%AC

[15] 吳美松:〈港首辦集體LGBTQ+婚禮 招募10對多元性別情侶以2元海外合法登記〉,《香港01》,2024年4月26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396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切勿混淆雙性人與跨性別

關啟文 |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明光社董事
23/05/2024

政府修訂更改身份證性別政策 關愛雙性組織歡迎 明光社憂有後遺症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74475&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

(時代論壇.23-5-2024)


《時代論壇》在2024年5月22日在其網頁上載了一個報道:〈政府修訂更改身份證性別政策 關愛雙性組織歡迎 明光社憂有後遺症〉,該報道在參閱了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的文章後,再訪問了著名雙性人(俗稱陰陽人)細細老師,最後以其對蔡志森的批評作結:他的「主張…是令人噁心的虛偽!」新聞媒體報道雙方意見本屬正常,但以這種相當嚴厲和情緒化的批評(甚或人身攻擊)作結,又不給明光社回應的空間,恐怕無助於客觀的討論,更可能產生誤導。試想想假若報道以保守教會領袖對跨性別人士的人身攻擊作結,會受到怎樣的批評?

事實上我不太肯定細細老師的回應真的在針對現在要討論的跨性別議題(transgender issues),這其實和雙性人的議題(intersex issues)不大相同。雙性人出生時因著基因表達的問題,同時擁有某程度的男性器官和女性器官,但跨性別人士並非如此,他們的原生性別是清楚的,如跨性別女出生是男孩,只是成長時心理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不接受自己是男的,反而感到自己應該是女的,甚或討厭自己的男性身體,所以才希望進行變性手術,不單要切除男性器官,更要使自己看起來像女的,甚至擁有女性器官(如人工陰道)。早期的W小姐就是這樣(終審法院有關跨性別婚姻的判案)。兩種議題並不能等同,但整篇報道卻似乎把兩者混淆了。蔡志森沒有離題,一直都在討論跨性別議題,也沒有提到雙性人,但細細老師一開始就提到「雙性群體」,和他們「在童年受過醫療之苦」,她說明光社「鼓勵要給雙性人兒童性器官修正」。問題是:蔡志森的文章根本沒有提到這些,本案的主角謝浩霖亦不是雙性人,也沒有聽聞他在童年受過甚麼醫療之苦。細細老師似乎在攻擊稻草人,並混淆不同的議題。整篇報道實在令筆者看得一頭霧水!

細細老師似乎堅持想改變性別者可以完全不受到「傷害」,就可以改變性別。那若謝浩霖感到切除胸部手術也是「傷害」,也不應該要求他進行這種手術吧?假若跨性別女感到經常打女性荷爾蒙也是「傷害」,那荷爾蒙治療也不需要了吧?這基本上是在提倡當代跨性別運動喜愛的自我聲明模式(self-declaration model),這即是說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聲明或宣告自己是男或是女,完全不需要先決條件,甚或如德國最近通過的政策,這種宣告可以每年更改!這些政策的爭議性非常大,例如對女性的權益(安全和隱私等)會否影響,對青少年成長會否帶來傷害,都令人憂慮,所以英國的政策最近就走回頭路。這些問題和影響都相當複雜,細細老師完全沒有探討(記者也沒有追問),便斷言反對者說的都是「不合情理」,是「情緒化的陳腔濫調」,他們在「帶動歧視」、「是不人道」。至於「自主決定終生性別的基本人權」的法律或理性基礎是甚麼,也沒有交代。細細老師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強烈情緒和個人意見,我在這裡只是提醒讀者要弄清楚跨性別議題和雙性人議題的分別,明白這些爭論的複雜性,並在一股腦兒攻擊「保守」人士之前,小心聆聽他們的論據(例如看性文化學會及明光社網上的資料庫)。《時代論壇》的報道顯然不能促成這些目標,這叫人有點遺憾。當然,《時代論壇》這種報道手法筆者也一點不感到意外。
 


延伸閱讀:

有關跨性別議題的文章,明光社,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concern/tag/跨性別

有關雙性人議題的文章,明光社,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關鍵字/雙性人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Hong Kong 2022)

21/06/2023

司法覆核

女跨男跨性別者Q及謝浩霖,她們的香港身份證均顯示二人為女性,惟二人已將其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性別改為男性。基於擔心手術風險,在未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之下,二人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申請被拒後,二人提出司法覆核,但高等法庭裁定她們敗訴,二人遂提出上訴。

上訴方提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唯一準則,反觀外國可參考醫生發出的性別轉換證明書。2022年1月26日,上訴庭頒下判詞稱,不同醫生或有不同標準,容易含糊,但性別重置手術是最清楚、客觀和有效的準則,無其他方法可以媲美,又說外國例子反映當地憲法傳統和集體價值觀,故原審裁決並無不妥。另外,判詞又指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為準則,已平衡公眾和上訴人的利益,上訴庭駁回上訴。二人不服上訴至終審法院。[1] (終審法院於2023年2月6日推翻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的裁決,裁定Q及謝浩霖上訴得直。)[2]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法院判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岑其後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上訴庭認為,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案件將於2023年6月開審。[3]

尊重不同人士,包括跨性別人士及同性戀者在私人領域可以按本身的心意作決定及生活,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但就香港是否必須要與外國的法例接軌,例如跨性別人士在外國毋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便能獲得新的性別標記,又或是外國註冊的同性婚姻,這些在香港是否獲得承認,實在不能只由法庭去判決,有關公共領域的事宜,必須在社會有共識的情況下,交由立法機關審理。政府若決定徵詢民意,則需要開啟廣泛諮詢公眾意見的時間及渠道,全面考慮到上述兩方面社會政策的改變,將對現有婚姻家庭制度、兒童福祉及女性安全帶來甚麼影響。

同志遊行及同志運動會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4]

首次在亞洲地區香港舉行的同志運動會——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因受疫情影響,運動會一再延期至2023年11月舉行,是次運動會的籌委會於2022年2月14日宣佈,除了香港,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亦成為了2023年同樂運動會準合辦城市,以方便一眾參加者出席、積極實踐多元共融。[5] 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主辦方還打算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項目。[6]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亦曾與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協辦了另一個活動——為期兩天的Unity Games體育賽事,並且為同樂運動會宣傳及招募義工。[7]

同性戀運動是一個十分懂得包裝的社會及政治運動,Gay Games的主辦單位將活動翻譯為同樂運動會,而不是同志運動會,其實是一種不誠實的翻譯,會誤導了只看中文而不看英文的市民,當大家以為自己只是支持一個不論性傾向、性別、種族和宗教,好像奧運的同樂運動會時,其實主辦單位想向西方和英語世界傳遞的訊息,就是大家都支持同志運動會,間接支持同性戀運動的訴求。而Gay Games所包括的不單是體育活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活動,在其官方網站可以詳細了解這些活動直接和間接都是宣揚同性戀運動的理念。

由於Gay Games是宣揚同運理念,當中包括支持一些具爭議的訴求,譬如在港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近年更包括所謂個人自主的性別身份,即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性別,並且強迫政府和其他人必須承認,而反對他們的訴求就被批評為歧視他們。這個真的是他們口中的多元和包容的社會理念嗎?關心和尊重同性戀者,並不等如必須認同他們的理念和訴求。

研究

2022年6月14日,家計會發佈五年一度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調查於2021年5月至7月訪問了來自41間中學、共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發現,受訪中學生對「女性同性戀、男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的接納程度,整體上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8]

研究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受LGBT+的意識形態影響,對今天的香港社會來說,這似乎是自然不過的事,因為無論透過電視或互聯網,尤其是後者,有關LGBT+文化或名人出櫃效應等新聞,對青少年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的資訊。如果他們普遍認同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說法,很自然就會認為同性戀是沒法選擇的「正常」戀情,接納他們的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事,殊不知,迄今還未有科學家發現同性戀基因,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同性戀單單是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而形成,它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而形成的結果,而同性戀孿生子的研究也顯示,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現今人們愛在網上學習,但若涉及同性戀或其他知識,都需要謹慎選取可信的網頁。


[1] 〈改身分證性別上訴駁回 跨性別者擬提終審〉,明報加東網,2022年1月27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20127/hk-gcb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燭光》,第141期(2021年10月),頁18,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1%E5%B9%B410%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

[2] 詳情可參閱,何慕怡:〈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0–24,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3]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岑子杰終極上訴爭本港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院6月底審〉,《明報》,2023年3月9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309/s00001/1678340333427/%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7%88%AD%E6%9C%AC%E6%B8%AF%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9%99%A26%E6%9C%88%E5%BA%95%E5%AF%A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4]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6] 區禮城:〈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7] 〈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走出跨性別的迷宮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終審法院於本年2月裁定入境事務處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必要條件的政策違憲,裁決令本港的女跨男跨性別人士不用進行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也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裁決影響深遠,為此,本社於2023年3月23日舉辦了「走出跨性別的迷宮」網上講座,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康貴華,為大家分析法庭裁決和跨性別運動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幫助患有性別焦躁症的人士。

明光社

蔡志森表示今天是一個性別混亂的世代,在高舉性別自主,以心理性別取代生理性別作為性別的基準,外國已出現男跨女跨性別者進入女更衣室袒露男性性器官,以及女跨男跨性別者懷孕生子的個案。香港法例一直要求跨性別人士進行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可以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對於終審法院裁定女跨男人士不用進行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就可更改身份證上性別標記,他提出了以下幾點回應:

  1. 性別不應由法官決定

終審法院作出了與不少法官和香港人想法不同的裁決,人為地令香港「名正言順」出現非男非女的奇特現象,為本來用常識可以清晰分辨性別的狀況製造了新的混亂。他指出任何涉及社會的重大改變都不應由幾個法官決定,今次裁決再次重蹈了變性人W案的覆轍,將一個本來尊重社會文化和共識,交由社會大眾討論的制度,由法庭越俎代庖地強行改變。

  1. 關心真正有需要的性別焦躁症患者

他指出在回應有關議題時,應明確區分「變性訴求」和「性別自主訴求」。對於因在醫學上被判斷為患上性別焦躁症而產生變性訴求的人士,無論市民大眾是否認同性別重置手術,亦需要更多的了解和關心有關人士,正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而社會在關心病人需要和保障兩性制度之間也需要取得合理的平衡。

  1. 拒絕主觀及愈來愈寬鬆的性別自主訴求

對於一些純粹憑主觀感覺或意願,以性別議題作為政治運動,目標是改變社會文化、結構和制度的團體,大家必須明確表態反對。政府不應被極少數樂意曝光及善於利用媒體發聲的團體和個別人士影響,遵從一些西方國家或所謂政治正確的做法,而忽略了市民大眾的真正意願。

  1. 維持現行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規定

清晰的性別身份和外貌特徵,對社會上不同人士的交往十分重要。國際上有新的趨勢,讓個別人士單憑自我聲明,毋須進行任何手術或醫學審批便可以轉變法定的性別身份,嚴重危害現行兩性制度和婦女及兒童安全,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種做法。

最後,蔡志森指出神重視每一個生命,雖然教會不同意變性的行為,但教會要接納跨性別人士,尊重跨性別人士的基本權利及個人尊嚴。

明光社

康貴華醫生接觸過不少性別焦躁症的患者,他指出幫助跨性別兒童主要有兩個進路。第一是「肯定跨性別身份進路」,幫助兒童改變性別,如使用青春期阻斷劑防止身體出現生理性別的第二性徵,服用另一性別的荷爾蒙改變身體外觀,並等待患者到了18歲後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但康醫生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修復家庭關係進路」更能幫助患者及他的家庭,此進路可以處理到問題的根源,改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讓跨性別兒童接受原生性別,改變其性別認同和變性意欲。康醫生分享了兩個以「修復家庭關係進路」處理的兒童性別焦躁症個案,篇幅有限,在此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一文。[1]

對於患有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康醫生會先嘗試以非藥物或非手術的方法,以「修復關係」的輔導同行模式,了解患者的困擾,一同探討引致跨性別的後天成因,讓跨性別人士經歷無條件的愛,令其創傷得醫治、關係被修復、身份被重建。有些患者會因而自然地作出改變,重新接納自己的生理性別。

康醫生坦言不是每個個案都成功,但他強調必須尊重患者的自決權,不能強迫跨性別人士改變他們的性別認同。他指出除了進行變性手術之外,接受心理與生理性別不一致,與差異共存,繼續以本來的生理性別身份生活,也是另一條出路。

康醫生認為現時的新性別意識形態,以流動的心理性別取代不變的生理性別,令性別的分界日漸模糊,性別類別也愈來愈多。在「性別自主」、「性別多元」、「性別流動」、「性別無限」的性別意識下,會令更多跨性別人士申請變性,也可能令更多變性人後悔變性,尋求性別還原。而有關的意識形態在外國已日漸成為主流,並藉「性別多元」及「性別自主」的性教育,嚴重影響下一代的性別認同。

請點擊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資料庫

如想進一步認識跨性別議題及有關的爭議,歡迎索取本社出版的《走出跨性別的迷宮》一書,請按此處了解詳情。

明光社

 


[1] 張勇傑:〈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5,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24日)。

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5/2023

背景

跨性別人士謝浩霖(下稱謝)及Q,二人的生理性別為女性,成長時均患有性別焦躁症,自我的性別認同為男性。她們雖已接受荷爾蒙治療及乳房切除手術,但未完成移除子宮、卵巢和重建人工陰莖的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故不獲入境處准許將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她們於是提出司法覆核,此案答辯人為人事登記處處長,訴訟歷時約六年,申請人先後在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敗訴,卻在2023年2月6日在終審法院勝訴(案件編號:FACV 8-9/2022)。

上訴人的理據

根據人事登記處的政策,跨性別人士如欲申請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必須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除非獲得醫學豁免。就此案而言,性別標記若要由女轉為男,申請必須接受手術,切除子宮和卵巢,及建造人工陰莖。多年來二人雖已接受荷爾蒙治療及乳房切除手術,但未有完成移除子宮、卵巢和建造人工陰莖的性別重置手術。上訴方指,跨性別人士對外展示其性別為女性的身份證時,會受到連串困擾,例如別人疑惑的眼神、會就其性別問及一些私人問題等,這些情況都會令她們感到喪失尊嚴及沮喪。他們又提出性別重置手術成功率不高,且存在很大的風險,政策強迫跨性別人士必須經歷危險的手術,是殘忍不公的做法,亦有機會引起各項併發症,故此他們認為要求跨性別人士完成全套手術才可更改性別的是違反人權。

初審和上訴庭判決

綜合初審和上訴庭的判詞,法庭認為改變性別並非只屬個人的私人權利,亦涉及公眾利益,故入境處必須衡量個人及公眾利益。即使跨性別人士可提供療程的醫學證明,由於不同醫生或會有不同的準則,這並不是客觀清晰的標準去斷定身份。政策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門檻,是可以確保一個人的外表和性徵與身份證上的性別相符,而身份證的性別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法律問題。此外,跨性別人士若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是有機會逆轉自己的性別,因為只要她們停止荷爾蒙治療,便可回復生育能力。法官又認為手術必須在事主同意及自願下才可進行,沒有被迫成份,故沒有違反《香港人權法案》。而且,女轉男的人可以接受陰核釋出術,即透過手術塑成沒有實際生理功能的陰莖,來滿足政策下更改性別標記的要求,而這項手術成功率高。最後法庭解釋跨性別人士除了在要出示身份證的場合,其餘大部分時間仍可以男性身份生活,就以上種種理由,初審和上訴庭均判兩名跨性別人士敗訴。

終審法院判決

終審法院五名法官指,涉案政策規定跨性別人士必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香港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準則,是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所保障的權利,故一致裁定謝及Q兩人上訴得直。

終院認為不讓跨性別人士更改其性別標記可能引發不同問題:如一名外表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向警方出示標示為女性的身份證時,會令警方質疑該跨性別人士是否合法持有其身份證;又如一名女跨男人士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但卻有男性的外表,若她到女洗手間時會令其他女士驚訝。法官用以上的例子說明,跨性別人士會因為身份證性別與外觀不一致而感到尷尬、被侮辱、困擾及失去尊嚴與隱私。最終,只要她們可以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便可以避免尷尬的事情發生。

終審法院在判詞中表示身份證的性別只是一個標記,而政策不容許跨性別人士在未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前,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法院認為這會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況,也令性別標記喪失識別功能。他們認為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並不是更改香港身份證性別標記的唯一可行、客觀及可核證的準則,其他準則也可以取代且不會造成行政困難。由於切除子宮、卵巢及構建人造陰莖的外科手術具有風險及可能引致併發症,故此法院認為沒有醫學需要。然而,若跨性別人士因沒有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而不獲准更改性別標記,反而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形。因著現行政策對跨性別人士造成的影響,法院認為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私隱權)。

對於上訴庭接納人事登記處處長的說法,若不接受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女跨男跨性別人士一旦停止荷爾蒙治療,便可恢復生育能力並懷孕,終院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機會是微乎其微,此理由不足以成為規定有關人士必須接受整套性別重置手術才可更改性別標記的準則。此外,終院指出女跨男人士接受的荷爾蒙治療,包括令面部毛髮生長的治療,以及乳房切除手術等均是不可逆轉,而接受這些治療的跨性別人士經過如此漫長、痛苦的磨難才有這個順應其自我認知的身體,終院認為她們日後欲回復其原生性別的可能性不大,更遑論懷孕。

終院表示不接納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可行及客觀準則,他們建議可列明何謂可供接納的醫學證明書,以杜絕可疑的證明書。事實上,法官不否認社會對於如何適當地對待跨性別人士,的確遇到不少實在及困難的議題,但認為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與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無關。

判詞提及上訴人謝及Q自年輕時已自我認定為男性,並且透過漫長的醫學及外科手術治療取得男性身體特徵,故她們沒有需要進行其他外科手術,亦能融入社會和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由於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涉及具高度侵入性的外科手術,手術風險高,故此法官認為對很多跨性別人士來說,包括兩位上訴人,或許沒有醫學需要。

結語

終審法院推翻原訟庭和上訴庭的裁決,偏重當事人個人的感受,卻漠視社會上其他人的感受。因身份證的性別與外觀不一致而令人感尷尬作為裁決其中一個理由,以此邏輯,若有人因身份證年齡與外觀不一致感尷尬,是否同樣也可申請更改身份證的年齡?裁決的另一理據是:女跨男人士停止荷爾蒙治療並成功生育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然而翻查網上資料,在美國、澳洲、印度、英國等國家均有出現這情況,且為數不少,與法官的認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是次判決只影響女跨男跨性別人士,而男跨女人士則不受是次終院裁決影響;但在此之後,男跨女跨性別人士未來亦會要求相似的待遇,跨性別人士反對以必須完成某程度手術作為更改身份證性別的要求等司法覆核案件恐怕會陸續有來。政府有責任全面檢討現時有關性別的法律,維護以原生性別判斷一個人性別的標準,以及更改性別便必須完成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的規定。

序:誰為性別定分界?

走出跨性別的迷宮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2/05/2023

「阿媽係女人」原本是很普通的常識,但在一個喜歡將詭辯和謊言重複一百遍就當作真理,群眾容易盲從附和的年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決定一件事的真象,是依據制度上的權力,還是事物自己的本質?作為社會政策,究竟是要以個別人士的感受為依據,還是要以整體社會的福祉為前提?而作為信徒的,更應撫心自問,究竟我們最終要順從的是人間的終審,還是最後審判的主?

由2013年的W案,到2023年的Q和謝浩霖案,終審法院作出了與不少社會人士、政府部門、甚至其他下級法院法官截然不同的裁決,全港七百多萬市民,不單無從置喙,更要逆來順受,但一個女人只要大家跟著掌權者叫她一百次先生,就真的會變成男人嗎?究竟誰可以為性別定分界呢?

性解放運動從動搖我們一些本來十分認同的邏輯和常識開始,一步一步,漸漸便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若一開始便說人人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性別,任意進入異性的更衣室,大家一定會群起反對;但只要先將性別分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更有甚麼社會性別;慢慢又將性別氣質、性別認同和性別公義等混為一談,大家便會開始對性別的定義模糊起來,之後又慢慢將自我的性別認同由個人的領域推廣到公共領域,再加上社交媒體和部份傳媒中人大力吹噓,原來指男為女、指女為男並非天方夜談!

其實,要討論性別議題,要先回到生理、自然現象和基本神學的討論,先撥開性別混亂的迷霧,才不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所迷惑,希望本書能夠在大家討論複雜的性別議題時,幫助大家走出跨性別議題的迷宮。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3/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

蘇格蘭,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在尋求轉變性別前,他的名字為Adam Graham,2023年1月,他因強姦兩名女子被判罪成,並遭還押在Cornton Vale女子監獄等待宣判,此舉引發大眾強烈抗議,其後在司法部介入下,Bryson被遷往男子監獄。Bryson的個案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遷往女子監獄的個案。另一名曾有暴力記錄的男跨女人士Tiffany Scott,在轉變性別前名為Andrew Burns,他因騷擾一名13歲女童而入獄,他在獄中成為男跨女人士,不過,其外形沒有任何改變,且保留了男子生殖器官,他本來將被轉移到他所選擇與他性別相符的監獄裡,但他的申請已遭到擱置,蘇格蘭政府在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允許申請人不用通過性別認同障礙的醫學診斷,只須以新的性別生活三至六個月,便可以申請轉變性別,法案更將申請年齡從18歲降低至16歲,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所不同。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1]

2023年2月16日,西班牙國會議員最終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需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在此以前,申請人是必須經由幾位醫生診斷患有性別焦躁症及進行最少兩年的荷爾蒙治療才可以申請更改性別;法案放寬了有關安排。這法案甚至擴大了更改性別的範圍,容許14至15歲的兒童作出有關申請,前提是他們在其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進行相關手續,至於12至13歲的兒童如想轉換性別,則須獲法院的允許。[2]

2023年2月1日,芬蘭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讓18歲及以上的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新法還廢除了一項規定,該項規定要求想要改變性別的人士,在申請政府承認其性別身份之時,必須先提供醫療方面證明以顯示他們是不育或已絕育的,隨著新法確立,該項規定亦已廢除。芬蘭總統已於3月3日簽署該項新法。[3]

此外,在2023年2月有報道指,芬蘭兒科學會在給該國社會和健康委員會的聲明中表示,毋須經過醫療或精神病學的審批、只須經過自我聲明便可更改性別的措施,不應擴展至未成年人。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的首席精神科醫生Riittakerttu Kaltiala,接受了該國頂級報紙採訪時,談到她不願向自認為跨性別的未成年者,推薦手術和化學方面的變性服務。芬蘭最大的兒科性別診所也是在坦佩雷大學裡。Kaltiala醫生解釋:「雖然『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很重要』,但也有必要認識到,孩子在生命中某個時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是很常見的事,有五分之四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時便會認定自己為跨性別者」,因此監控其情況是明智的做法,讓孩子得以安心,同時亦要治療家人的焦慮和可能引發的相關問題。

芬蘭正在考慮讓成年人透過自我聲明來轉變性別的性別自我認同法,跨性別倡導組織Seta甚至在推動令該法律適用於未成年人。Seta亦經常以「肯定或自殺」(affirm or suicide)這個錯誤論述來到處游說,聲稱兒童性別焦躁症要及早醫治。

在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接受了變性治療的成年人中,其自殺死亡率顯著增加了。芬蘭的一項研究則發現,許多接受了荷爾蒙治療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轉差。Kaltiala醫生曾對數百名經歷過性別混淆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評估,認為不應該降低性別自我認同法的年齡限制,

對於聲稱因著自殺風險增加,所以有迫切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賀爾蒙治療以及在法律上承認其新性別,她認為這種說法是「帶有目的的虛假資訊」,並且「不負責任」。 她解釋:「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年輕人萌生自殺念頭和自毀行為是與精神疾病有關,而不僅僅是因著『未確認』性別。」Kaltiala醫生認為那些自稱受益於化學和手術變性服務的成年人,想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卻缺乏理解:「孩子不是小大人。」

Kaltiala醫生指出年輕人嘗試探索「不同的身份」和「容易接受建議」是很常見的事。她認為在青春期,身份的建構才剛剛開始,最終的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在青少年時期改變合法的性別標記不是簡單的手續,在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這都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干預,它會傳遞給年輕人一個訊息——這是「正確的道路」,這將引導青少年的發展。

Kaltiala醫生表示在她工作初期,兒童和青少年中存在「性別認同」問題的案例很少。然而,自2015年起,患者數量增加了10倍,患者群體的特徵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多數患者都是年輕男孩,但現在接觸的患者,大多是十幾歲的女孩。在整體病患中亦有四分之三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4]

明光社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蛋糕店店主及糕點師Jack Phillips曾拒絕為一對同性戀伴侶製作結婚蛋糕而被指觸犯了歧視法,但美國最高法院在2018年裁定他勝訴。不過在另一宗訴訟中,他因拒絕為男跨女人士Autumn Scardina製作慶祝性別轉變的蛋糕而被指觸犯歧視法,科羅拉多上訴法院於2023年1月26日裁定Phillips敗訴,理由是Scardina所要求製作的是一個帶有藍色糖霜的粉紅色的蛋糕,它本身並沒有表達任何訊息或具有象徵意義。代表Phillips的、來自捍衛自由聯盟的律師表示,不應該在違背某人的核心信念下去強迫他表達一些訊息。Phillips計劃提出上訴。[5]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一名女跨男跨性別人士Zahad,她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一年半前,當他們決定想要孩子時,兩人各自處於性別轉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他們當時遵循醫生的建議,暫停了荷爾蒙治療。他們拒絕披露嬰兒的名字及性別。[6]

2023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接受美聯社獨家專訪,提到「同性戀不是違法行為(crime),但卻是罪(sin)」,前者是從社會的法律層面來看,後者卻是從信仰層面來看,他認為有需要區分兩者,他又舉例說明「缺乏對彼此的仁慈也是一種罪」。他沒有改變天主教的教義,仍然認同同性戀行為在「本質上是失序的(intrinsically disordered)」,但他強調必須尊重同性戀者。他批評將同性戀刑事化是「不公正的」,他稱神愛所有孩子,同性戀者必須受到歡迎和尊重,不應被邊緣化或歧視。對於有些天主教主教支持同性戀刑事化的法例,教宗將這種態度歸因於文化背景,他表示一些主教需要經歷一個變革過程,以至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教宗呼籲他們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人士進入教會。1月31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金沙薩,有爭取同志權益的組織拉起橫額歡迎教宗到訪。[7]

台灣內政部於2023年1月19日同意開放跨國/地區同性婚姻,並發函台北市政府督導戶政事務所辦理。在新的措施下,其他地方的人如想與台灣的同性伴侶結婚,即使其國家或地區沒有允許同性婚姻,都可以在台灣登記結婚,包括港澳地區居民,但中國大陸因涉及登記程序、面談機制等,所以不在這次函釋中。[8]

台灣教育部為保障同性配偶及同性家庭權益,在2022年12月,修改了「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的欄位名稱:一、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父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1」,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二、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母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2」,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教育部就有關事宜致函相關學校,並請學校配合辦理,部份學校如成功高中等,便在網上的校園公告中刊出這則消息。[9]

本地

代號Q的匿名人士及謝浩霖(Henry),二人為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她們所持的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已將其登記性別改為男性,但因二人未完成由女轉為男的全套性別重置手術,遭入境處拒絕將其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二人認為相關政策侵犯人權並提出司法覆核,她們先後被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裁定敗訴,她們在2022年3月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許可,案件於2023年1月4日在終審法院審理。

上訴人的代表律師表示,如果處方拒絕承認上訴人新的性別身份,會令跨性別人士失去尊嚴,感到受辱、沮喪及困擾。由於這些跨性別人士身份證所列的性別,或與其打扮有落差,他們每當出示身份證時,均有可能需要解釋,在人前公開其私生活。代表政府的律師則表示,對於如何確立跨性別人士身份,各界沒有統一標準,相關療程也是因人而異,處方難有公平一致的標準去斷定身份。港府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門檻,則可解決實際層面的困擾。

五名終院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涉案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一致裁定Q及Henry上訴得直,撤銷入境處不准許將她們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改為男性的決定。判詞指出政策不容許跨性別人士在未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前,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會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況,也令性別標記喪失識別功能。五位法官重申,不否認社會上對於如何適當地對待跨性別人士,的確遇到不少實在及困難的議題,但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與身份證的性別標記無關。

法官不接受以女跨男過渡時有機會出現逆轉並導致有關跨性別人士懷孕為由,才規定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的準則,因為女跨男人士接受的荷爾蒙治療,包括面部毛髮生長、乳房切除手術等均是不可逆轉,接受這些治療的跨性別人士經歷如此漫長、痛苦的磨難獲得符合自我認知的身份,不大可能決定回復其原生性別,而為了懷孕而回復原生性別的機會更微。判詞指是次判決只針對女跨男的個案,不適用於男跨女的情況。

政府發言人於2月7日表示,因應終審法院所作出的判決,正審慎研究並檢視有關更改身份證上性別的政策,在徵詢法律意見之後,再作出跟進行動,以遵守終院就本案作出的判決。[10]

由同志團體主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將於2023年11月3至11日在香港舉行,是有關活動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行,運動會的主題為「在多元中團結」。有媒體在1月報道,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GGHK)協辦的Unity Games,有逾四百名來自本港八間高等院校及不同的社區隊伍、不同文化背景、種族或多元性別認同的大學生、業餘及專業運動員,參加了為期兩天的運動賽事。

科大署理學務長周敬流教授認為這是展現和諧共融的表現,科大亦在網上為同樂運動會招募義工。[11]

(資料截至2023年3月4日)


[1]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男姦犯變性囚女獄 蘇格蘭急叫停〉,《東方日報》,2023年2月1日,網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85%A9%E5%B2%B8%E5%9C%8B%E9%9A%9B/odn-20230201-0201_00180_041/%E7%94%B7%E5%A7%A6%E7%8A%AF%E8%AE%8A%E6%80%A7%E5%9B%9A%E5%A5%B3%E7%8D%84--%E8%98%87%E6%A0%BC%E8%98%AD%E6%80%A5%E5%8F%AB%E5%81%9C(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英國政府阻止蘇格蘭性別改革法案 施雅晴稱受正面攻撃〉,香港電台網站,2023年1月17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84241-20230117.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2]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Euronews with AFP, AP, “Spain passes Law allowing people to freely change gender from age 16,”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16/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to-freely-change-gender-from-age-16;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6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https://uk.news.yahoo.com/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13424670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HLhDFv5_d8Y22DCTg8W48n7BtoHfmPYYjdh8zIRXVZNywfc8OwMDxCGhCExtgmXuv6BIYEI6uvEPQxBNQg_hdk8dBXCH7IwaaNDcqsSG8BodXXDQAzjMTbM1APdPdpyiEYqfEPLHihKahIBUAHq5PndmwfwsbrPqROEKGhYOK0Y.

[3] David Mac Dougall &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Finland to allow gender reassignment without sterilisation, ”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allow-gender-reassignment-without-sterilisation-2023-03-03/.

[4] Christina Buttons, “Finland’s Leading Gender Dysphoria Expert Says 4 Out Of 5 Children Grow Out Of Gender Confusion,” DailyWire.com, last modified February 7, 2023, https://www.dailywire.com/news/finlands-leading-gender-dysphoria-expert-says-4-out-of-5-children-grow-out-of-gender-confusion?inf_contact_key=d21874137db4acc97efdc1c4e70d30d316358d5485884e2f31e6019a0d26c8b0; Lucy Middleton, “EXPLAINER - What are trans self-ID laws and what impact do they have?,” Openly,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 2023, https://www.openlynews.com/i/?id=1d6be2b1-c906-4aef-91e9-11fa724a3848.

[5] Nate Raymond,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refusal to make gender transition cak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lorado-baker-loses-appeal-over-refusal-make-gender-transition-cake-2023-01-26/; Associated Press,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transgender birthday cake,”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colorado-baker-loses-appeal-transgender-birthday-cake-rcna67833; 關啟文:〈宗教自由的初步勝利 「反同」蛋糕師傅的平反──美國最高法院就著Jack Phillips的判案〉,香港性文化學會,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8/06/11/%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7%9A%84%E5%88%9D%E6%AD%A5%E5%8B%9D%E5%88%A9-%E5%8F%8D%E5%90%8C%E8%9B%8B%E7%B3%95%E5%B8%AB%E5%82%85%E7%9A%84%E5%B9%B3%E5%8F%8D/;陳婉珊:〈烽煙再起:美國蛋糕師傅Jack Phillips拒賣慶祝變性蛋糕 罪成罰款〉,香港性文化學會,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1/06/19/%E7%83%BD%E7%85%99%E5%86%8D%E8%B5%B7-%E7%BE%8E%E5%9C%8B%E8%9B%8B%E7%B3%95%E5%B8%AB%E5%82%85jack-phillips%E6%8B%92%E8%B3%A3%E6%85%B6%E7%A5%9D%E8%AE%8A%E6%80%A7%E8%9B%8B-%E9%99%B3%E5%A9%89%E7%8F%8A/(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6]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0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7] “Pope Francis says homosexuality is a sin but not a crime,” PB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5, 2023, https://www.pbs.org/newshour/world/pope-francis-says-homosexuality-is-a-sin-but-not-a-crime; Benoit Nyemba and Sonia Rolley, “As Pope Francis visits Congo, LGBT+ activists cheer for perceived 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pope-francis-visits-congo-lgbt-activists-cheer-perceived-ally-2023-02-01/.

[8] 〈無法同婚國家可來台結婚了 蘇貞昌請辭前拍板「這區域除外」〉,《聯合新聞網》,2023年1月19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92351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9] 〈校園公告〉,成功高中,2022年12月29日,網站:https://www.cksh.tp.edu.tw/news/%E3%80%90%E8%BD%89%E7%9F%A5%E3%80%91%E6%95%99%E8%82%B2%E9%83%A8%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A%E5%AD%B8%E6%A0%A1%E5%B0%B1%E5%AD%B8%E8%B2%B8%E6%AC%BE%E5%BD%99%E5%A0%B1%E7%B3%BB/(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轉知「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修正欄位名稱一案,請貴校配合辦理,請查照。〉,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2022年12月27日,網站:https://www.ymsh.tp.edu.tw/wp-content/uploads/doc/ym121/%E8%87%BA%E5%8C%97%E5%B8%82%E6%94%BF%E5%BA%9C%E6%95%99%E8%82%B2%E5%B1%80%E5%87%BD(1111227).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不分類-函轉有關「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下稱該系統)」修正欄位名稱,請學校配合辦理,詳如說明,請查照。〉,苗栗縣立苑裡高中,2022年12月28日,網站:https://yljh.mlc.edu.tw/News/Detail.php?ID=477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0]劉安琪:〈跨性別人求改身份證性別 終院上訴得直 上訴人:案件有深遠影響〉,《香港01 》,2023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643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未完成重置手術不獲改身分證性別 跨性別者提終極上訴〉,《明報》,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104/s00001/1672819966989/%e6%9c%aa%e5%ae%8c%e6%88%90%e9%87%8d%e7%bd%ae%e6%89%8b%e8%a1%93%e4%b8%8d%e7%8d%b2%e6%94%b9%e8%ba%ab%e5%88%86%e8%ad%89%e6%80%a7%e5%88%a5-%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6%8f%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凌子淇:〈跨性別身份終極上訴 以性別從置手術為標準 令跨性人恆常受辱〉,《香港01》,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537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2跨性別人士改證件性別遭拒 上訴庭批許可上終院叩門〉,東網,2022年5月13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513/bkn-20220513133148944-0513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1] 〈科大伙同樂運動會 推動跨校多元文化〉,《明報》,2023年1月10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6%95%99%e8%82%b2/article/20230110/s00011/1673287060836/%e7%a7%91%e5%a4%a7%e4%bc%99%e5%90%8c%e6%a8%82%e9%81%8b%e5%8b%95%e6%9c%83-%e6%8e%a8%e5%8b%95%e8%b7%a8%e6%a0%a1%e5%a4%9a%e5%85%83%e6%96%87%e5%8c%9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7/2021

男女兩性在體格和體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為維持比賽公平,世界上絕大多數體育運動都將男女分開進行競賽。隨著跨性別社會運動的發展,跨性別人士不再隱藏於社會當中,允許他們依照性別認同來參賽,亦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議題。

國際奧委會屬下的醫療委員會於2003年開始討論有關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指引,[1] 要求跨性別運動員必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須接受足夠時間的荷爾蒙治療,以及在接受性腺切除術後不少於兩年,才可依照性別認同來參賽。有關指引及建議亦應用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中。

2015年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指引

之後的十多年來,不少國家相繼更改其性別承認法例,不再視性別重置手術為更改性別的必要條件。2015年,國際奧委會更改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指引,刪除必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要求,只考慮跨性別運動員體內的睪酮(testosterone)水平;[2] 跨性別女運動員(即生理性別是男,性別認同是女)的睪酮水平在比賽前最少12個月及比賽期間須低於10 nmol/L;而跨性別男運動員(即生理性別是女,性別認同是男)則沒有任何限制。

睪酮是男性主要的性荷爾蒙,大部份由睪丸製造,能促使身體肌肉的生長,睪酮水平愈高,肌肉的力量愈強,在運動比賽中會佔有較大的優勢。但其實女性的卵巢和腎上腺也會分泌睪酮,但水平比男性明顯低得多。一般成年男性的睪酮水平為265-923 ng/dL,[3] 如果將這數字對照成國際奧委會使用的單位,即是約9.2-32 nmol/L;[4] 而一般成年女性的睪酮水平則為15-70 ng/dL,即是約0.5-2.4 nmol/L。

如果跨性別女運動員並沒有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其睪丸會繼續分泌睪酮,那麼他體內的睪酮水平很大機會高於國際奧委會的要求,所以跨性別女運動員會服用抑制睪酮的藥物,讓睪酮水平低於國際奧委會10 nmol/L的要求,但此水平其實已經比一般女性運動員高出最少四倍以上。

其實除了睪酮水平之外,青春期發育後才服用抑制睪酮藥物的跨性別女性,對比其他女性在體格和肌肉密度方面,也會持顯著優勢,不公平的競爭必然存在。

在2020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由Timothy A Roberts醫生和另外兩位專家一同撰寫的論文,[5] 他們嘗試了解服用荷爾蒙藥物的時間長短對美國空軍中的跨性別男女體能的影響,並與其他士兵的體能作比較。他們發現跨性別女兵在開始接受抑制睪酮藥物療程前,運動能力比生理女性優勝得多,能在一分鐘內多作31%的掌上壓及15%的仰臥起坐,而跑1.5英里(約2,400米)的時間,跨性別女兵也比一般女兵快21%。在服用抑制睪酮藥物兩年後,跨性別女兵在掌上壓和仰臥起坐的優勢已不存在,但在跑步項目上仍然比一般女兵跑快12%。研究人員建議,跨性別女運動員需接受抑制睪酮藥物12個月以上,以避免跨性別女運動員在運動競技比賽中佔優,以致造成不公平。

奧委會在2021年棄用舊制

以特定的睪酮水平作為讓跨性別女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項目的指標,已引起了一些討論,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11月,奧委會推出新的框架,不再以特定的睪酮水平作為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賽事的標準,[6] 因為奧委會認為沒有醫學方面的需要[7] 新的框架又提到「任何運動員不應基於其性別差異、外貌和/或跨性別身份,而被指在競賽項目中佔有優勢並遭排除在競賽以外,而聲稱他們佔優的理據都是未經證實、證據不足下的指控或純屬個人觀感。」[8] 雖然該框架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已引起了迴響。一班來自醫學界別的專家,在英國一本醫學期刊中發表聲明,指奧委會新的框架認為在讓跨性別女運動員參加女子項目賽事時,沒有需要降低跨性別女運動員的睪酮水平,此說法漠視了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及運動表現這幾個範疇的科學,而只單單專注於包容這項原則。這些專家又指出,新的框架提出不能假設跨性別女性運動員在女子項目中佔優,此說法明顯與2015年奧委會自己的指引、科學證據有差距,促請奧委會三思。[9]

另一邊廂,世界田徑聯會則在2023年3月宣佈,曾經歷男性發育期的跨性別運動員,不可參加女子世界排名賽事。該會主席稱,有關決定是基於保障女性的首要需求,又指會成立一個工作組,研究跨性別包容問題,[10] 可見在體育界內有關議題仍然充滿爭議,不同的團體仍沒有一致的看法。

女性運動員的聲音不被聽見

不公平的競賽會奪去女性運動員透過刻苦練習才爭取到的榮譽、獎牌和獎金,也威脅到女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新西蘭跨性別舉重選手Laurel Hubbard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參賽的跨性別選手,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中亮相。Hubbard以男性身份參加舉重比賽多年,直到在2012年,他轉變了性別成為跨性別女性,其後他參加了一些女子舉重項目,並獲得多個舉重獎項,更取得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有女性運動員對此感到不公並抱怨,但她們卻被告知要「安靜」。[11]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學界的體育賽事中。美國康涅狄格州自2017年開始有兩位跨性別女生參加學界的跑步比賽,共奪得了15場賽事的金牌及贏得85場參加更高級別賽事的機會。Chelsea Mitchell原本是州內跑得最快的高中女生,但在2019年的賽事中卻屈居第三。她認為這些獎牌和機會本應是屬於女生的,但康州校際運動會(Connecticut Interscholastic Athletic Conference)卻逼她們與生理上為男性的跨性別女生同場比賽,這影響到年青運動員爭取獎學金及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扼殺了她們成為精英運動員的夢想。Chelsea Mitchell聯同另外三名女生入禀法院,就當局允許跨性別運動員根據其性別認同來參加高中體育比賽,提出訴訟,訴訟曾被聯邦地區法院駁回。[12] 2023年2月,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決定就案件再次開庭,聆聽四位提訴人的申訴。[13] 不論結果如何,Chelsea Mitchell以至其他女性運動員,想要的只是一場公平的競賽,但在今天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她們的願望並不容易實現。有勇氣對不公平制度說不的人,更有可能被指為「歧視」和「仇恨」跨性別運動員。

我們相信在美國總統拜登執政下,美國甚至全球的跨性別社會運動發展將更為熾熱,這場運動背後,受害的可是一批默默耕耘但有口難言的女生。恐怕這些跨性別運動員除跨越了性別之外,也跨越了公平!

 

(本文原載於第139期〔2021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IOC approves consensus with regard to athletes who have changed sex,”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last modified May 18, 2004,  https://olympics.com/ioc/news/ioc-approves-consensus-with-regard-to-athletes-who-have-changed-sex-1.

[2] 黃家欣:〈【性別風波】變性人大勝 奧運放寬測試指引 毋須手術也可參賽〉,《香港01》,2021年5月2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4401/性別風波-變性人大勝-奧運放寬測試指引-毋須手術也可參賽(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5日)。

[3] Daniel Murrell, “Typical testosterone levels in males and females,” Medical News Today, last modified August 23, 2022,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3085#typical-testosterone-levels.

[4] “Testosterone,” UNITSLAB.COM, accessed April 25, 2023, https://unitslab.com/node/136.

[5] Timothy A Roberts, Joshua Smalley and Dale Ahrendt, “Effect of gender affirming hormones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nswomen and transmen: implications for sporting organisations and legislato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5, no.11 (June, 2021): 577–583,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20-102329.

[6] 〈國際奧委會不再以睪丸素判別跨性別運動員〉,《am730》,2021年11月17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體育/國際奧委會不再以睪丸素判別跨性別運動員/29459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5日)。

[7] Matt Laviete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ssues new guidelines on transgender athletes,” NBC News, last modified November 17, 2021,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issues-new-guidelines-transgender-athl-rcna5775.

[8] “IOC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Variation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ccessed May 8, 2023, 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s/Beyond-the-Games/Human-Rights/IOC-Framework-Fairness-Inclusion-Non-discrimination-2021.pdf.

[9] Sean Ingle, “IOC’s new transgender guidance criticised as unfair towards female sport,” The Guardian, January 17, 2022, https://www.theguardian.com/sport/2022/jan/17/iocs-new-transgender-guidance-criticised-as-unfair-towards-female-sport.

[10] 張子傑:〈世界田徑聯會收緊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賽事規定〉,《香港01》,2023年3月24日,網站: 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880742/世界田徑聯會收緊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賽事規定?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6日)。

[11] 吳寧康:〈不准抱怨?跨性別選手奧運參賽惹議 女運動員被噤聲〉,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5月7日,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897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6日)。

[12] Chelsea Mitchell, “I Was the Fastest Girl in Connecticut. But Transgender Athletes Made it an Unfair Fight,” 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 last modified November 10, 2022, https://adflegal.org/blog/i-was-fastest-girl-connecticut-transgender-athletes-made-it-unfair-fight.

[13] Associated Press, “Court to reconsider Connecticut's transgender athlete policy,” N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3, 2023, https://lawandcrime.com/lgbtq/federal-appeals-court-to-reconsider-connecticuts-policy-allowing-transgender-athletes-to-compete-in-sports/.

不可不察的美國《平等法案》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5/2021

近百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主要由兩個政黨輪流把持,分別是擁護保守主義的共和黨,和擁護自由主義的民主黨,因此兩黨在不少政策上都持完全相反的立場。當民主黨的拜登在本年1月當上美國總統後,隨即簽署有關反歧視行政命令,容許跨性別學生可按個人主觀的性別認同使用廁所與更衣室、以及參與學校體育賽事,[1] 又大力推動《平等法案》的立法程序,法案現時尚在參議院審議,但已對美國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美國現有的《民權法》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行為,《平等法案》如獲通過,則將修訂《民權法》,明確地將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納入受《民權法》保障的範圍,禁止在公共住宿及設施、教育、聯邦資助、就業、住房、信貸及陪審團制度等領域上,作出基於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歧視行為。[2]

拜登視通過《平等法案》的立法為他上任100日內首要達成的目標之一,在他上任後一個多月,法案已送交由民主黨佔了較多議席的眾議院,在今年2月25日,在全體民主黨眾議員支持及三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