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政策

人類集體幻覺與人工智能幻覺

余創豪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7/2025

前一陣子美以伊的戰爭成為了熱門話題,在YouTube等社交媒體上許多人紛紛發表評論。坦白說,若果以學術標準去衡量,許多評論都是不合格的。我這樣說並不是針對那些網紅的立場,關鍵問題是:許多主要意見領袖連基本歷史都搞錯了。

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和邁向政教分離?

政策碎片化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3/2025

上個月,香港人最關注的莫過於財政預算案的公佈,財赤之下,很多社會資源及個人福利都受到削減,例如長者乘車優惠,從之前60歲或以上,每程只需兩元,日後改為有上限的每程兩元或全額車費的二折;中小學或幼稚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每年不再獲得2500元學生津貼;未來三年,教資會給予資助大學的經常撥款每年削減2%;超過120間中小型社福機構被削減3%資源;50多間獲得超過5000萬元撥款的大型社福機構,在2

環保除了罰款,還有更多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7/02/2024

經濟學家葛尼奇(Uri Gneezy)及李斯特(John A List)所撰寫的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中,提到一間幼稚園的校長,為了家長可以準時接走自己的孩子,決定只要遲到10分鐘以上,便要家長付出一小筆罰款,結果是自從有了罰款政策之後,家長反而覺得不用急於趕到幼兒園,亦毋須再為遲到而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長視那筆小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