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市民的應有權利
法治精神
新聞自由的哀歌
最近《蘋果日報》的高層因為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拘捕,公司資金被凍結,面臨被迫停刊的厄運。香港電台在新的廣播處長整頓之下,多名資深的高層請辭,敢言的記者不獲續約,甚至因為追查公眾關注的新聞而被檢控。在去年港區國安法訂立之後,加上政府高層不斷批評一些傳媒,以及收緊了有關查冊的安排,將起底刑事化,並且揚言立法管制假新聞,令香港的新聞界面臨嚴重的威脅,也為新聞自由響起了哀歌。
《蘋果日報》創刊之初,以嫖妓指南作為賣點,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批評;此外,狗仔隊對藝人和公眾人物纏繞式的採訪;一些譁眾取寵、以偏概全的圖片和標題;以及將報道與評論混為一談的報道手法,由於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逐漸改變了香港、甚至台灣的傳媒生態。其後,在歷次的選舉和社會運動中,更旗幟鮮明,不避嫌地公開支持某一方及宣傳鼓勵大家參與一些社會運動,已偏離了傳媒應該客觀中立的信條,成為了某類政見的代言人和推手。
疑點利益應歸於市民
面對今時今日的挑戰,當新上任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不斷重申香港是司法獨立的時候,不單法官和律師,其實全港市民也有責任和權利站出來表達我們對法治的支持。雖然我不是律師,不過,我深信法律不是律師和法官的專利,法治不是單靠法律界去守護,而是關乎全體市民的大事。香港人普遍尊重法治,而法治的真義不只是要依法辦事,要求市民守法,同時也是要彰顯公義,約制政府的權力,讓市民得到應有的保障,以及法庭的審訊必須公開公平公正,不受外界的影響。
我和大部份在香港成長的人一樣,自小便在普通法的文化下成長,並且十分熟悉和認同香港過去一直奉行幾個重要法律精神,包括無罪假定、寧縱無枉、疑犯有保持緘默的權利、可以自己選擇律師、不會以言入罪、法律沒有禁止的事便可以做,以及最重要的是疑點利益歸於被告,而令人擔憂這些耳熟能詳的特質正漸漸改變。
對法治的衝擊自然包括政府和市民有沒有遵守法律,我相信香港主流社會仍然是堅持反對暴力的,無論是示威者的暴力破壞和警方過份使用武力都不認同。之前美國有警員開槍射殺有色人種的疑犯,以及最近美國國會被暴力衝擊,正好令香港支持暴力鎮壓或者抗爭的人一個好的機會反思,用暴力去維持或者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公平、公義,結果只會令自己失去原有的支持。
重新上路
香港已經不同了,無論大家是否支持佔領行動,經過這一個多月,香港社會和教會的文化都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衝擊着我們對何謂公義、法治、權威以至尊重的看法。雖然事態瞬息萬變,但執筆之時一切仍在膠着狀態,無論政府和運動的催生者都無法提出現實可行的方案,何時及如何結束難以估計。
教育與立法
日前在佛山發生了一宗冷血車禍,十多人走過重傷的兩歲小女孩悅悅身旁,竟然無動於衷,令人憤怒和慨歎!有司機甚至落井下石,輾過已躺於血泊中的悅悅,形同謀殺!有人甚至博出名,冒認第一個撞倒悅悅的司機,想從中取得好處;又有人冒認悅悅媽媽開設微博,亂說無遺,完全不知道居心何在。
天理人情,法義難平?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11月份舉辦之「生命及倫理對談」,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為大家談論法律與公義的問題。究竟中國及香港現今的法治環境是怎樣?法治的本質又是否能夠達到公平、公正、公義?
「天理人情,法義難平?」── 法律與公義
法治是香港的基石。在法庭上,我們期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庭的判決,能彰顯公平、公正、公義。可是一些具爭議性,又難以簡單地作二分判決的議題上,法庭應否成為判斷之所,一捶定音?法理、人情、公義、倫理,會有相衝突的地方嗎?當天理人情,法義難平的時候,我們如何是好?
十一月份「生命倫理對談」,我們特別邀請了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博士,與我們一起對談「天理人情,法義難平?」——法律與公義對談
日期: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