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明光家書
混沌中總有出路

    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引起不少社會人士討論青少年的欺凌與犯罪行為,對為人父母者帶來的衝擊更大,相信任何父母若駭然發覺子女成為殺人犯,都是終生難以完全釋懷的打擊,特別是當大家日常有關心子女,平日保持溝通,亦不察覺子女有甚麼異常行為,突然如夢初醒,才發現自己對子女所遭遇的欺凌、文化和暗語一無所知!在互聯網如此發達,透過私隱度甚高的手機幾乎可以接觸任何不良信息、社交平台成為不少年青人的生活重心的今日,做父母真的愈來愈不容易!

    傳媒與性文化已成為了當代青少年不能迴避的挑戰,這也是多年以來明光社一直關注的事工,繼續努力在學校和教會推動性教育和新媒體素養教育是我們的負擔,期望大家能夠切切為我們代禱,現時提供性教育的機構愈來愈多,但不少都選取價值中立的態度,而我們深信性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當中必然包含價值觀,正如我們相信學校本來就是傳遞人生重要的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別人,以及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以至懂得如何愛護自己、尊重別人的場所。在互聯網虛實不分、真假難辨的世代,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比起學習知識更重要,因為很多資訊得來太易,學生已經毋須花時間背誦,惟有懂得如何作正確的選擇,才能令他們終身受用。

    不過,看《混沌少年時》感受最深的,其實是家長的無力感,明明自己已努力過,但卻完全無法了解子女的世界和他們的文化,叫做父母的太沉重!因此,家長的教育亦不應忽略,家長除了需要與時並進,了解年青一代的文化之外,也需要在子女的嬰幼期開始,為他們建立健康的數碼生活習慣、多元的生活形態,包括更多的戶外活動,以及良好的溝通方式,以迎接他們進入青春期可能出現的暴風雨。

    要推展以上的工作,特別是中小學校的講座和工作坊,有賴大家的支持,期望更多的老師和導師,能夠多些邀請我們為學校和教會的年青人提供性教育、傳媒教育和生命教育,為了更配合不同學校的需要,我們可以同時派出45名同事為全級各班同時進行工作坊,我們深信把握每次與學生的對話,也許能夠為他們在混沌之中帶來一點亮光。

    另一方面,我們由於得到基金的支持,將會出版一本名為《總有出路》的生命繪本,並於6月24日和25日,分別為有興趣向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推行正向教育的老師、社工和導師舉辦兩場網上的講座,更會免費送贈有關繪本給各參加者。世途雖然險惡,但我們深信聖經中的人生智慧,仍然可以成為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希望大家能繼續透過使用我們的服務、奉獻和禱告支持我們。世界雖然混沌,但只要我們仍然保有對生命的熱誠和熱愛,自然總有出路,大家加油!

您的弟兄
志森

「明光社學校講座」詳情

「正向教育線上導師訓練」詳情

 


社關是一場馬拉松

10/01/2018
    2017是令人身心疲累的一年,個人方面,除外父之外,幾位相識多年的弟兄相繼離世;母親輕微中風;又有親友健康出現問題。

在爭議不絕的年代堅持信念

11/09/2017
  香港近年的爭議愈來愈尖銳,更不幸的是在爭議之中,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偏見、怒氣、仇恨和自以為是。無論在社交媒體、甚或公眾人物,很多的言論都是以偏概全、上綱上線的,在發表意見的時候,往往將不同的人的言論斷章取義地加在一起,混淆視聽,將本身要批判的對象有意無意地醜化,令本來不了解詳情的受眾對那些人產生負面印象,這是個當以為自己是為真理發聲便可以不擇手段的年代!於是大家往往只問立場,不問真假,更遑論對錯。就像近期教大民主牆出現恭賀官員喪子的標語,演化為嚴重的社會對立,過程中不乏渲染和誤導,實在令人痛心。

性别政治在香港悄悄蔓延

01/07/2017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20年,一切彷彿很美好,但統計處公佈2016年的堅尼系數創45年來新高,達到0.539,較1996年的0.518上升0.021,表示香港的收入分佈愈來愈走向不平均,市民的貧富差距擴大,貧窮問題非常嚴重,新一屆政府必須設法改善貧富懸殊的情況,否則社會將會加劇階級對立,造成政治不穩,而重中之重可算是居住問題,讓市民可以居有定所,不致居無定所。

18年後仍是一條好漢

06/01/2017
  少年時代很喜歡看有關大俠的電影,特別著迷的是當他們面對死亡毫不退縮,慷慨就義的英雄氣概,其中一句經典對白就是:「18年後又係一條好漢」。當然,隨著年紀漸長,早已不再嚮往做視死如歸的英雄,不過仍然希望自己是一條好漢。做人做事對得住上帝,在自己的家人、朋友,以至社會人士面前可以挺起胸膛做人。18年真的不是一個短的時間,不論人事、景物都已翻新又翻新了,屈指一算,自己加入明光社轉眼竟已踏入第18個年頭了。  

為孩子多走一步

27/10/2016
我們相信家庭是每個人第一個學習的場景,也是孕育一個人性格及質素的重要基石,婚姻制度於維持兒童與父母的連繫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所做的有關「香港人婚姻態度研究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港人認為,若然失去親生父親(88.3%)或親生母親(87.6%),會為兒童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因此,兒童能在親生父母的照顧下成長對他們是最好的。

處變不「亂」

01/09/2016
香港市民求變心切,從今屆立法會選舉可以清楚反映,在候選人中新人輩出,加上不少議員因為年齡或個人問題而不再爭取連任或連任失敗,立法會必定會面目全非。無論政府和市民大眾是否願意,大家都必須重新定位。

莫以平等之名摧毀平等

15/05/2016
以自由之名摧毀自由!德國社會學者顧家碧(Gabriele Kuby)女士應本社及友好團體邀請,首次來港分享她沉痛的體會。她所談及性革命在西方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性解放運動藉自由之名,摧毀異見者的言論 自由,對我們來說並非完全陌生。過去十多年,明光社與一眾友好聲嘶力竭想向大家傳遞的正是同樣的信息,但她所處身的德國,情況比香港更艱難。顧家碧讓我們 看到的是一個不嫌自己力量微小,72歲仍滿腔熱誠,憑著對神單純的信心,敢於逆流而上,雲彩一般的見證人。

任憑風浪起 穩坐釣魚船

15/02/2016
2015年要面對的風浪著實不少! 社會上不同族群的撕裂;官民的對立;以至弟兄姊妹之間的分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理性討論亦愈來愈困難。因為政治判斷、社會政策、倫理抉擇,以至神學立場 的不同,

面對同性戀,我們可以華麗轉身嗎?

15/09/2015
時光飛逝,2015年只剩下一季便要過去,隨著政改不獲通過,香港的政治爭拗暫時告一段落,社會各界包括教會正努力修補因雨傘運動而產生的撕裂,希望社會能盡快回復正常,但是,另一場性別身份政治已在默默起革命。

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15/05/2015
香港社會普遍瀰漫負面的情緒,較早前有調查顯示,百分之十四的香港人因生活逼人感到痛苦,在亞洲區名列前茅。過去幾年,因為樓價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政改問題引致社會撕裂;高官涉及貪腐以及無能而居高位等等問題,令不少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對前景感到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