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網絡欺凌中的攻擊者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
誰煽動了誰
突破機構早前發表調查報告。聲稱全港公信力第一的報章,大字標題報道:「調查:四成人接受激進示威」,內文則與近來八十後投身社運前後呼應,企圖製造四成人接受「八十後」青年「激進」示威的假象。筆者與友人拿著調查報告再了解一下。
「土地與公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7月份的「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博士,與20多位朋友一同對談「土地與公義」的問題。究竟「強拍」、「中環價值」,「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背後,香港如何可以公義公平地發展城市?
謝絕o靚模騎劫書展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書展已經二十一年,成為了香港一年一度、學生放暑假的盛事。以前有不少書迷期待在書展裡購買作家的新書,一睹他們的風采,甚至慕名去聽名家的講座或研討會﹔家長及教師們亦鼓勵子女、學生到場感受健康及優良閱讀風氣。
認識.接納.尊重 ── 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
有沒有人確實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同性戀者?有的說百分之三,有的說百分之十,不論正確答案如何,也不影響一個事實──社會上有不少同性戀者。學校、公司、教會、家庭之中,都可能有同性戀者存在。既然同性戀者就在我們身處的圈子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與他們接觸,而且更應該主動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呢?
合乎中道
一段同行的關係總是由認識開始,繼而成長於愛與接納之中。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的研討會上,四位講者本著豐富的經驗,從同性戀者的期盼談到信仰如何為同性戀者及他們身邊的人提供出路,幫助過百名參與者從認識開始,踏出與同性戀者同行的第一步。
信仰給同性戀者的盼望
何志滌牧師分享內容: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