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性教育」回顧與前瞻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08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百件衣服一式一樣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我們如何能夠跳出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讓個人的生活由自己而非廣告主導?接著的幾篇文章,我們請來有心人與你分享「衣食住行」的小智慧。首先便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研究及對外訓練部研究主任駱穎佳先生,他對城市人如何在潮流衣飾中突圍而出有一番見解。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

為何醜化老師來美化同性戀?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01/2008

星島日報2008-03-04的一宗報道:學校憂歪曲老師形象同性戀漫畫公然登陸校園。報道內容簡略如下:
 

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文化)
16/01/2008

這幾年,坊間不少前衛團體及人物高舉性解放、道德無底線、多元婚姻(不限於一男一女的婚姻關係)、打破一切的性禁忌(包括:亂倫、孌童、同性戀甚至人獸交等)。只要涉及傳統道德標準、貞潔思想或宗教情操的言論便會被標籤成爲“道德佬”、“塔利班”或“原教旨主義。我不禁想: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孩子性教育,家長學校都有責!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08/01/2008

筆者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相信與大部分的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別在爲孩子選校就讀的時候,都是家長們的緊張時刻。許多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都會研究學校的背景:如過去的成績、師資、是否一條龍等等。時下更有書籍詳細介紹各幼稚園、中小學的資料幫助家長爲子女尋找理想的學習園地。 許多學校更有介紹會讓校長老師們向有興趣的家長介紹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

青少年對「性」 的操守

13/12/2007

根據「母親的抉擇」最近的報告,今年求助個案逾二千五百宗,其中十六歲以下的求助者佔四分一人數,青少年人跌落色情網羅與濫交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近日,在元朗更上演了日劇《14歲媽媽》的香港版,一名14歲女生在寓所內產子後,驚慌地將嬰孩從廿四樓擲落街上,嬰孩即時死亡,一條寶貴生命瞬即被奪去,令人聞之心痛,該名少女及其父母身、心、靈之療傷,需要更多時間及支援方能復癒。

環保Batman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6/11/2007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
 

愛中轉化

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15/11/2007

當大型的同志遊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舉行,不少同性戀者走上街頭,為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而驕傲時;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人要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當中更有少數已經願意勇敢的走出來,向大家剖白他們為何進入及離開同性戀的日子,甚至高呼「我渴望我未曾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

「性教育」的另一面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