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網媒記者爭取採訪權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03/05/2016

一向本地的網媒記者、學生媒體及公民記者都不被香港政府承認,也不會被邀請採訪參與記者會,亦不能收到政府發出的新聞稿和使用政府新聞系統。於本年二月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投票日,一眾網媒亦被拒以記者身份進入新聞中心採訪。為此,部份網媒發出了聯署,記者協會亦向政府發出聲明,促政府立即開放網媒及公民記者的採訪權,承認具公信力的網媒地位。

暴力是怎樣煉成的?

蔡志森    |    明光社 總幹事
03/05/2016

人生是由無數的抉擇漸漸塑造而成,一個人若漸漸變成自己曾經討厭和鄙視的人一樣,將自己原來討厭和鄙視的行為正常化,由策略變成了習慣和個性,當有一日驀然回首,情何以堪!

人在fb 身要由己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03/05/2016

相信不少網民每天都會在facebook (fb)分享自己近況之餘,亦會看看朋友分享的相片和新聞,當看得「過癮」或對事件感到不憤,也可能會回應一下……fb已是我們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

落入抗爭夾縫的記者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3/05/2016

暴力抗爭日漸升溫,記者於採訪期間多次受到示威者衝擊,最近一次發生在今年年初二凌晨,記者被示威者用磚「掟」中受傷送院,以及投訴被警員毆打,傳媒團體當然發出讉責聲明。即使不用肢體暴力,示威者近年時有干擾記者採訪,在直播新聞現場時在記者背後加插「佈景板」,甚至故意大聲叫囂。

議會 暴力?

張思晉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社關行動)
03/05/2016

2008年的「掟蕉事件」[1]後,「議會暴力」開始備受關注。反對派議員認為因不公平、不公義的「制度暴力」,要在議會上採取相應的「對抗行動」,如肢體暴力(掟蕉)、言語暴力(粗口諧音)及議事程序暴力(拉布)等。

由忙碌 到忙亂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29/04/2016

上一回說到「Busy」背後的意義:忙碌的確容易使我們陷入那惡者的網羅。其實「忙」除了會「忙碌」,更容易的是「忙亂」——手頭上事務多,壓力一來,樣樣都要緊,事事都需回應,一忙,很易出亂子。

紛亂中的聆聽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9/04/2016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彭順強博士│中國宣道神學院 靈修神學講師)

海闊天空?

李樹甘博士    |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29/04/2016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我從小就聽過。成年之後,多了人生閱歷,或自己親身經歷,與人的互動或相處,往往未必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退一步就代表我輸了」。不知從何時開始,「退」與「輸」扣上了關係。面對爭吵有人習慣據理力爭,認為退讓就代表了妥協與失敗,爭得面紅耳赤卻未有結論。

Life Itself – Roger Ebert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04/2016

念中學的時候,愛上了看電影。每逢假期之時,例必往戲院裡鑽,當燈光漸暗,銀幕放下時,心裡便湧上一股莫名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