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自願新造的人
基督徒與同性戀者同行,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又或者就是要「輔導」那位同性戀者必須要變回異性戀,否則就與「基督」無份。惟在基督教的圈子中,其實有不少關心同性戀者的團體,並非以改變同性戀者性傾向為目的,而是僅以「同行者」的角色,協助這群受傷的人,走出負面情緒,重過恩典與真理並行的人生。
抗通脹的「修辭」
近月通脹嚴重,至8月尾截稿前剛宣佈的通脹為7.9%。但巿面所見的,卻是大大塊牌寫著「特價」、「抗通脹」、「優惠」等字眼,彷彿巿面很蕭條,要刺激經濟似的。
但心水清者,一望而知,假象居多。通常出現的「花招」包括:
由《慈善組織》諮詢文件說起……
近年有不少關於慈善組織不當運用善款的新聞,而一些慈善團體當街攔截途人並採用近乎推銷的籌款方式,同樣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有見及此,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就如何更有效監管慈善組織諮詢市民意見。
親子貧窮體驗之旅
最近翻開報章,經常都看到有關板間房、劏房、綜援戶的報道,但隔著報紙、電視機、收音機,你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些貧窮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處境嗎?今年暑假,明光社舉辦了「親子貧窮體驗之旅」,讓年青一代親身經驗捱餓拾荒的滋味,又帶他們走訪貧窮戶,與一個個有血有肉、被壓迫得無法喘息的生命直接對話,好讓他們能以同理心的角度明白當下貧窮人的生活。一連兩天的半日之旅,五個家庭六名孩子,各有不同的體會……
自殺原因豈可捏造
記者的職責是尋求真相,並將事件如實報道。而對於報道自殺個案,因著背後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媒體更須加倍小心,以免對當事人的親友造成更深的傷害,並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或情緒煽動,甚至引起模仿自殺行為。
從探索到了解
性傾向是在11至14歲期間開始形成,直到14至20歲之間,其性傾向仍是浮動的,可以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或許,有些少年人都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同性戀,包括以下這位被訪者。為保障其私隱,我們暫且以化名Yvonne來稱呼她,透過Yvonne的分享,我們可能對「真」「假」同性戀有多點認識。
美國公正教育法案
美國加州參議院於2011年4月14日通過「公正教育法案」(Fair Education Act),要求學校從幼兒園至12年班的課本及教材正面宣揚對加州及美國有貢獻的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並以他們作為「模範」。該法案於7月6日獲眾議院通過,並在州長簽署後正式成為加州法例。
當局者清 旁觀者迷
這些年來,經常都有旁觀者對「新造的人協會」指指點點,甚至作出譏諷謾罵,可是,親身接受過服務的阿恆(化名),以及有一名「出櫃」兒子的KK(化名)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沒有協會的關顧與同行,受同性吸引的阿恆,未必能夠排除萬難,向女友求婚;如果沒有「盼望組」、「Daddy組」的支持,KK也不曉得怎樣與兒子改善關係。真的難以想像,如果協會被迫終止服務的話,他們的路,可以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