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他山之石:英國學生的「廁所運動」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5/03/2023

不經不覺,由中學生發起的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已經超過十年,當年興起不少青少年社會運動領袖,就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示威抗議,甚至獲得社會的關注,當年使用社交媒體產生的效應,成為後來發展更多社會運動的參考。

今年初,英國社會也有一場「廁所運動」在中學裡發生,事緣一些學校因為學生在洗手間出現大量吸食電子煙、欺凌,甚至販賣毒品等問題,於是學校推出新政策,在上課時段將洗手間的門鎖上,若有同學非常有需要去洗手間,就必須要得到同意才能進入,女同學若遇上生理週期就要用一張紅卡,方能自由離開課室去洗手間。

在學校的立場,他們做這些事的理由很明顯,就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的安全,但在實際操作上,同學動用社交媒體一呼百應,搞起示威,不開放洗手間不回課室,之後又倒轉垃圾筒和反轉桌子,並拍下短片放在社交網絡短片平台TikTok,其後同校的學生看到短片,發現原來有同學在「抗爭」自然又加入。之後幾天,又有一些學校由男老師檢查女同學的校裙長度,掀起了另一場抗爭。部份示威現場失控要由當地警方處理,有媒體形容事件為「暴亂」。

一場保衞廁所權和女同學穿裙權的「運動」就此展開,因為有圖有字,自然就被推上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適逢近月不少成年人也走出來罷工示威,當中又包括教師,不少媒體也在問英國教育是否出了甚麼問題,令學生在校內如此表達自己的意見。

過程中有校長表示,當中溝通工作很難,說曾經寫過家長信解釋有關政策,但整封信變成同學「彈藥」公開在社交媒體展示;又有學校承認示威出現令校園反而更加不安全。有家長認為學校政策太嚴厲,令孩子難有尊嚴去洗手間,有同學索性減少喝水以降低去洗手間的需要。原本為了令校園變得安全的措拖,因著示威活動令校園反而變得更加不安全,學校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輿論大多同情學校的處理,批評社交媒體出現令類似失控的示威更加嚴重,學生近年又因為疫情更加精通使用網絡平台,令類似的事件不斷出現。有評論認為學校應好好教育孩子,用甚麼方式表達意見才算合理,以及學習如何解決一個在社區內存在問題,而不是動輒以示威方式,去逼對方就某一問題就範。看來如何加強兩代之間的溝通,避免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製造更多新的問題,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管治哲學。


進深閱讀:

Sussex school pupils protest over restricted toilet access - BBC News

Police called to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as pupils ‘riot’ over toilet rule changes | The Independent

Why are school children rioting over toilet rule changes? | The Independent

'TikTok protests' rock Britain's schools: Pupils scale gates and trash classrooms over rules | Daily Mail Online

Heads warn parents not to back pupil protests spreading via TikTok | Schools |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