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新詩創作比賽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08/12/2011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里程碑,除了本身正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變天,亦誘發了日後不少改革和解放運動。可是,辛亥革命如何爆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的重要歷史事跡,卻未必人人耳熟能詳,所以,筆者擔任副會長的中國國情研習促進會(下稱「國情會」),乘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的契機,舉辦新詩創作比賽,期望透過新詩寫作,鼓勵老師和同學們多深入了解有關的歷史知識,並與他人分享對辛亥革命的見解和感受。

為提升比賽的號召力和認受性,「國情會」特別與新界校長會等,多個具有龐大社會網絡,以及豐富大型活動組織經驗的機構聯袂舉辦,她們在資源、聯繫、宣傳、組織和後勤支援等各方面,都擔當了重要角色。此外,各位在新詩、文化界德高望重的評判,進行了辛勞的評審工作,在眾多作品中評選出各級得獎作品,實在勞苦功高。在此要向各協辦、支持機構及各位評判致以衷心感謝!

在紀念革命百年的今天,不知道大家曾否到過當年孫中山先生和革命先烈當年踏足過的地方,嘗試體會他們的豪情壯志和艱苦經營呢?為配合香港教育局提倡多年的全方位學習,「國情會」安排了二百名香港中學的師生,在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假期,前往廣州和中山,參加以辛亥革命為主題的考察交流活動,期望讓老師和同學以親身經歷,加強對百年前革命歷史的認識,同時了解革命百年之後,國家的重大變化和最新發展。

在今次比賽的成功基礎上,希望日後再次與各機構合作,繼續為推動國情教育出一分力。

相關文章

革命真的尚未成功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6/10/2011

還有數天就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經歷不下十次失敗,終推翻千年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理當是被紀念、誌慶的國家大事。可是在兩岸三地卻不約而同地因着不同的政治「需要」,將原應被紀念的革命「冷處理」了。這真如國父所言:革命尚未成功!

在近年「河蟹」當道,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國大陸,「辛亥革命」一定比不上「建黨偉業」。但想不到的是:連一齣由康文署資助,原只描述國父愛情故事及革命友情的歌劇,也以「流程操作問題」遭叫停,當中是否政治打壓實甚為明顯!而作為革命「繼承者」的台灣,以往的「雙十節」,由政府到民間都會大肆慶祝。然而,馬英九總統對慶祝「百年辛亥」的承諾,也因自己的民望下滑,和選舉期臨近避免激起台獨支持者的反感而被「冷卻」下來。一時間,兩岸政府都因「政治正確」而將革命比下去。

說來諷刺的是,身處「邊緣化」的香港,反而沒有政治包袱,有自由去紀念辛亥革命。由重新去整理國父和其他革命先烈的史迹,我們會否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去開展我們應有的國民教育?革命就是革新,敢於起來說不,銳意擇善變革,我們對民主人權、社會公義的訴求,又何嘗不是「尚未成功」?

不要忘記國父正是在香港就讀中學,在西醫書院(港大前身)習醫,甚至他的革命思想也是在這裏培育出來,他曾說過回香港「如遊子歸家」!百年前,這「借來的地方」孕育了革命,今日當兩岸都對革命 (革新)說不的時候,敬請同志仍須努力。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因為政治理由而淡化、忘記甚或篡改歷史,從來都是危險的事。

曾經刊載於:

成報 06/10/2011

斜路惜黃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5/2011
專欄:時事木人巷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最近往歷史博物館看了相關的展覽,又看了一齣有關香港基督徒參與革命的舞台劇斜路黃花,重溫有關楊衢雲和道濟會堂的歷史。在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的革命事業,無論國父孫中山以及不少烈士和開國元勳,其實都是基督徒,而香港的教會和基督徒因為香港的獨特地位,在革命事業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香港基督徒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懷有其悠久及深遠的歷史,政教其實本來就不是完全分割的,而基督徒對社會的關懷層面十分之廣闊,包括針對最基本的肉身需要,例如醫療和扶貧;亦有針對文化層面的,例如反對纏足和妹仔制度;甚至在政治層面上,投身推翻滿清的革命。而要推動上述的工作,教育、出版和實際行動都是不可缺少的。

可惜的是,由於福音派的傳統,過份傾側於靈魂的得救,著眼於永生而輕視肉身和現實世界,以及國內政教不分的負面經驗所影響,因此,教會對政治敬而遠之,令基督徒關心政治的傳統成了明日黃花。

當然,在今日的中國和香港,相信沒有幾多人覺得有需要流血革命,但在民主、人權和自由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人民素質仍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社會上仍有很多弱勢群體需要關心,教會和基督徒責無旁貸。基督徒要走的是一條窄路,其實也是一條斜路,既不隨波逐流,也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堅持。教會從來不應是「關埋門」,只顧內部問題的團體,作鹽作光不是追求自我感覺良好,而是要關心我們的鄰舍在身心靈各方面的全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