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為何不穿鞋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3/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英國

應該超過20年前的一個片段,相關記憶本應早已淡忘,但竟被世界最有權力的國家領導人,喚醒了這樁「小事」。

那天,少年人(大概在10歲)開開心心地返教會聚會。剛步入門口,就被資深會友喊停,並責備(或美其名為「關心」)他說:「為何穿拖鞋回教會?你要尊重教會、尊重場合、尊重上帝……」少年人一臉無奈,不知要馬上離開,還是繼續參加他期待了一個星期的聚會,縱使他回家,也是沒有鞋可替換,他總不能改穿上學時穿的黑皮鞋,因為他當時穿的是T恤、短褲,而上體育課時穿的「白飯魚」(白布鞋),已變成了灰黑色的舊布鞋,它多月沒洗,少年只能趁週末這兩天來清洗。若要留下聚會,他看著自己穿在腳上的,只是一雙平常不過的拖鞋,他探頭看看其他人腳上所穿的鞋子,發現自己只能退到末後不顯眼的位置,這樣起碼能維護他少許的自尊,亦可避免有其他人再來「關心」他的裝束。

過去的片段,曾引發我的一些反思。若我要面對這樣的一個孩子,或遇上一個衣著寒酸,還帶有點點體臭的人進到教會,我應該有怎麼樣的反應?道理大概是每一個人也能「正確地」說出來,但當真實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就不一定能「正確地」回應,即時的本能反應,是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改變。我們看到一些外表奇怪,或與我們習慣不一樣的人或事時,我們本能是「迴避」和「拒絕」,就如有物件高速的擲向你,你的本能便是避開,但物件若是擲向一個棒球手,他的訓練會令他想「看見」和「看準」物件,他還可以選擇「接著」它、「反擊」它或「不做任何動作」。面對一個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或與我們習慣不同的人或事,我們除了「批評」、「指責」的本能外,或許經過訓練後,我們還可以「諒解」、「接納」或「支持」他。其實,送一雙運動鞋給那少年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這樣的服飾是合宜嗎?」「你為甚麼不穿西裝?」這樣的提問是要求他人表達「尊重」,但卻顯露了自己對他人的「不尊重」。我難以想像聖雄甘地或達賴喇嘛會穿上西裝出席一些有代表性的會議。衣著不僅是尊重,也是信念的傳遞。

莫非元首閣下若有幸出席傳說中女兒國的活動,他就應該改穿裙子或自我閹割來表示尊重?或按其邏輯,女兒國的人民應改穿西裝來迎接他。

還是,當對方沒有西裝可穿時,作為有能力的人,可給予對方多一點體面,送一套給他,也是不錯的選擇,甚或送他全國人民一套洋服也不為過。只是,他們真實所需的不僅是外在的體面,而是和平的臨到,以及內裡的平安。

相關文章

不信人間有白頭

林俊牧師 | 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22/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人間當然有不少白頭,除了因為年紀漸長的關係,有詩人更指出有人因為離愁別恨而一夜白髮。我的白髮甚至出現掉髮狀況,也許是與這些原因有關。半年前離港,下飛機時腳一踏上了英國的土地我就哭了,然後半年裡有數位弟兄姊妹離世,也教我垂淚多遍。雖然住在碧仙桃(Bristol)五個月,新知舊雨親友不多,但要離去,仍是有不捨之情。縱然是功課完成了,找到了落腳的地方,仍沖不淡心中的苦澀。

明光社

很感恩3月底我們最終在劍橋購買了房子,除了可以靠近摰友外,也因為此處還有宣教歷史人物——劍橋七傑。這些人物的故事在我少年時,更在四十多年前讀宣教導論時已經涉獵。現在身在劍橋,可多些默想宣教歷史,多些時間沉浸在宣教思維中。宣教的其中一個挑戰是面對生離死別、骨肉分離之痛!在19世紀自劍橋來華的宣教士,也經歷這種痛徹心扉之苦!

香港人除了經歷一般死別,幾代人都要經歷許多生離。流散異鄉之苦,不足為外人道。所以同是天涯淪落人,又能遇上相逢恨晚的情誼,也是難得的幸福。我們在英國這半年,在弟兄姊妹、教牧同道、親朋戚友中得到主賜的這份恩典,足慰思鄉之情。

在移民的經歷中,深刻體會聖經對接待客旅的教導。而宣教士要學習被接待和接待人,這些學習背後是看我們對主有多順服和對人有多謙卑。對我這個人來說是要學做宣教的人,當中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說到底,宣教其實是靈性操練,要勤操也要練習。

我5月6日返香港,6月2日回英國。師母或遲些再按需要返港。在港不夠一個月,但要辦的事包括多次覆診、處理家事及與差會計劃未來方向等,一切都求主幫助。渡過嚴冬,春暖花開,大地春回,也是記念主受苦受死後復活的時刻。但願我們抱存希望,並且平安地生活,在當中體會主的大愛,與主一同承擔生命的苦難。我主的母親馬利亞,與主因著苦難,在人間見了白頭,我們也與主同行吧!

苦難中的相信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16/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去年9月,我在台灣騎機車時遭遇車禍,被從後方的車撞倒,當場昏迷,我被送往醫院急救,住院近一週,之後又在家休養了四個月。至今,左肩旋轉肌仍有撕裂疼痛,需要長期復健與治療。

車禍後,我出席了調解委員會的會議,但對方拒絕和解或賠償。我惟有選擇報警,並提告對方過失傷害罪。台灣的交通事故可同時提起民事與刑事訴訟,第一次的審訊是在地方法院檢察署進行,屬於較簡易的程序。若未能達成處理結果,案件將轉交法院進一步審理。

那天,在檢察官面前,我站著,看著播放的監視錄像,清楚看到對方將我撞倒。但讓人震驚的是,對方當場否認一切,堅持說他「沒有撞我」,我對此啞口無言。眼前的畫面明明如此清楚,卻有人敢「擘大眼講大話」(睜開眼睛說謊),我心中湧現出難以言喻的委屈與不解。

但我也知道,每個人面對錯誤與負責任的方式都不同,當中可能出於恐懼、想逃避,也有不願意面對的軟弱。

我不是想讓他受甚麼重罰,我只是希望有人願意承認事實。那一刻,讓我深深體會甚麼叫做「受傷的不只是一個身體」,那種無力感、那種真相被否定的痛,是很扎心的。

回家的路上,我反覆問神:「主啊,這就是祢的公義嗎?為甚麼真相擺在眼前,仍有人能否認?」

那時,我想起以賽亞書二十八章17節提到,耶和華以公平為量器,以公義為準繩。

人間的制度或許會失準,人心也會偏頗,但我所信靠的神,不打盹、不偏待人。祂是公義的源頭。祂所看見的,沒有人能否認;祂所審判的,沒有人能逃避。

我不否認,那天的經驗幾乎讓我對法律制度失望,也曾聽人說,台灣的司法制度傾向「人治」而非「法治」。但信仰提醒我:「公義,不只是審判結果,更是一份靈裡的堅持與持守。」在不公平的對待中,仍不以惡報惡;在看似黑暗的現實裡,仍相信真理與光明終將得勝。

我不完美,但我選擇站在誠實與光明的一方。即使世界看似不站在我這邊,我知道,那位看顧孤兒寡婦的神,祂與我同在。

目前,案件因對方否認而需進一步提出車禍鑑定報告,再排期審訊。我能做的,就是安靜等候,繼續走在信靠與忍耐的路上。

公義從不是為了讓某人被打倒,而是讓真理得以被看見,讓受傷的心能被修補。

真正的公義,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讓人得著醫治;不是為了爭個是非,而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在苦難中,仍選擇相信與溫柔。

願我因著信仰,成為一個不因傷痛而冷漠、不因委屈而硬心的人。也願在不義之中,仍有一份盼望:神的眼目看顧這地,祂從不輕看每一滴眼淚。

古惑.哪吒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0/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生活在90年代的香港人,不少也會看過《古惑仔》系列電影。若在街上偶然遇上鄭伊健,大概也會上前說句:「浩南哥,你好!」其實,甚麼是「古惑仔」?就是一群當不上黑幫老大,而終日拼命替所屬的社團「賣命」,爭取一天能被賞識(或有「功勞」)而獲得「上位」機會的黑幫「基層僱員」。電影系列之所以吸引,實質是反映了人內心的期望,而這期望往往亦是在現實中未曾出現或早已消失了。電影除了動作場面,予人刺激的感覺,其中強調「兄弟」之間的情誼、義氣,甘願為對方犧牲,更是為觀眾所嚮往的。《古惑仔》系列吸引之處,大概就是在現實的圏子中,甚少出現那些「義氣」、「犧牲」和「兄弟情」。試問在一個「偷呃拐騙」、「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靠出賣人上位」的「工作」環境,如何能孕育出甚麼「義薄雲天」的情誼?在真實的處境中,無法實現的渴望,就只能在電影世界中沉醉一下。

過百億人民幣票房的動畫,以中國名著的神話人物哪吒作為主角,難得它在英倫大島上映,它已躋身全球最賣座動畫之列,更晉身全球最高票房電影前10名。其動畫場面的精彩、細緻確實叫人拍案叫絕、目不暇給,但更吸引、觸動人的,肯定是當中的故事內容。為求名門正宗一教獨大、千秋萬世,竟然有人幹著陰險冷血、勾結邪道、排除異己、濫殺無辜的事情,更合理化為這只是達至「成功」的手段而已。而一直被正派(仙界)所排擠、打壓的龍族、妖魔,卻是情義兼備,為求突破困局,縱然手法偏激,但仍算磊落光明。面對大是大非時,更是毫不含糊、敵愾同仇。

電影就是反映現實,亦是填補現實中的空洞。

面對世情的虛假,指鹿為馬、披著慈祥面孔、假裝正義名門的邪魔外道,不斷扼殺、消磨任何求變、革新、創意的空間及可能。少年主角的豪情壯語、叛逆,只為尋求突破,這豈不就成為了受壓者的「傳聲筒」,代替了無權者呼喊出不能言說,又難以實現的渴想?

電影不僅為數十億人帶來迴響,同時亦成為現實困境下的一種宣泄,成為不願作奴隸的人們的吶喊。

特朗普的勝利不會復興共和黨或基督教傳統價值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2024年,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勝出,實現了歷史性的強勢回朝,在一場意識形態兩極化的選舉中重返總統寶座。他勝選的一大原因,是很多美國人厭倦了自由派政策和左翼意識形態,特別是多元、公平、包容(DEI)的矯枉過正、性別政治與所謂「覺醒主義」(wokeism)令人動輒得咎,大愛包容令邊境變成了「無掩雞籠」。對許多保守派選民,特別是福音派基督徒與文化傳統主義者來說,特朗普的勝利象徵右翼勢力的回歸,以及他們得到了一位捍衛他們價值觀的總統。

然而,認為特朗普的崛起代表共和主義、保守意識形態或傳統美國價值的勝利,這是「錯把馮京當馬涼」。事實上,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並非根植於古典保守主義或共和黨的歷史精神,而是一種具有強烈破壞性的混合體: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帝國主義、威權主義、沙文主義、民粹主義。許多特朗普支持者原本的價值觀與總統未必一致,但無論如何,特朗普被他們視為對抗自由派敵人的最強武器。這種思維往往正中那句老話的下懷:「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個現象在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中尤為明顯。他們曾是道德與家庭價值的堅定擁護者,現在卻為一位在個人行為與政治風格上都與他們原本標準相違的政治怪客辯護。


貿易政策

當仔細審視特朗普的政策時,便會發現他與歷史中共和黨的核心理念存在顯著矛盾。先談自由貿易,自二戰以來,共和黨長期支持自由貿易,並常以古典經濟理論作為政策基礎。列根總統深受自由經濟理論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影響,他堅信自由貿易能帶來繁榮、擴大消費選擇、促進國際合作。總統老布殊與小布殊延續此理念,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由1990年代至2000年代,共和黨政策制定者一致認為自由市場與自由社會相輔相成。

然而,特朗普卻徹底背離這一傳統,他推行保護主義,對中國及多個美國盟友加徵高額關稅,並在第一任期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他聲稱美國被其他國家「坑害」,要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他完全沒有考慮到美國勞動力是否還有競爭力。


商業倫理

歷來共和黨支持在國際上推動道德資本主義,以對抗權貴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即使對商業友善的小布殊政府,也加強了企業合規與國際反貪腐工作,例如他參與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反貪腐公約。

然而,2025年2月,特朗普卻發佈行政命令,暫停執行《海外反腐敗法》(FCPA)六個月。這項1977年通過的法律禁止美國公司與個人賄賂外國官員以獲取商機。特朗普政府稱執行這條法例讓美國企業處於劣勢,他顯然對於商業倫理毫不在乎,這與共和黨長期倡導的法治與誠信市場原則背道而馳。


科研與高等教育

歷屆共和黨政府都支持科研投資,例如艾森豪總統在太空競賽期間促成《國防教育法》的實施,從而擴充 STEM 教育;尼克遜總統大幅擴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預算,以促進醫學研究;列根總統延續並擴展國防與科技研究,包括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研究;小布殊推動「美國競爭力計劃」,強化數理教育,而且增加對聯邦研究基金的撥款;在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 也主張支持大學基礎研究,以維持美國在科學上的全球領先地位。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特別是第二任期)大幅削減了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的研究經費,以及眾多大學科技計劃的資金。他一再批評大學搞「覺醒」、菁英主義、不負責任,認為聯邦政府支持它們是浪費公帑。這種做法是將意識形態凌駕於科學研究,他打破了共和黨通過研究投資去鞏固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傳統。筆者在大學工作,前天校長在校務會議中宣佈,校方因經費不穩而凍結若干支出,其他美國大學亦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軟實力

最明顯的改轅易轍或許是特朗普摧毀了美國的軟實力機構和對外援助。歷屆共和黨政府將美國國際媒體署(屬下機構美國之音〔VOA〕)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視為輸出民主價值與抗衡專政的心理戰工具。列根總統將美國之音的廣播範圍擴大到蘇聯控制的東歐地區,並將其打造為冷戰時期的道德武器。九一一事件後,小布殊總統增加了對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企圖藉此而贏得中東地區的民心。2003年,小布殊啟動了總統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承諾投入150億美元對抗愛滋病,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小布殊將這項計劃視為一項道德和信仰的使命,他的信念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上帝賦予的尊嚴。這項救援計劃挽救了2500多萬人的生命。

2004 年南亞海嘯造成14個國家裡面20多萬人死亡,小布殊總統迅速提供財政援助,並且派遣了15,000名軍事人員參與人道主義援助。此外,麥凱恩和羅姆尼等共和黨外交政策鷹派亦經常為美國軟實力機構辯護,稱美國毋須派遣軍隊到海外,就可以在全球傳播美國價值觀。

如今,特朗普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削減美國之音的營運資金,因為他認為這兩個機構浪費資源,而且在意識形態上左傾。這樣一來,他就放棄了幾十年來兩黨透過思想、文化和援助影響全球的佈局,為競爭對手創造了真空。


外事政策

傳統上,共和黨一直是鷹派,對敵人採取強硬態度,並堅定地與北約、日本和韓國等民主盟友站在一起。從艾森豪到小布殊,共和黨領導人都強調全球領導力、威懾力以及團結起來對抗獨裁威脅的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都是站在被侵略、被壓迫的一方。

然而,在特朗普的領導下,這種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特朗普的支持者頌讚他的戰略具有不可預測性,其實這是都市神話,他的模式是完全可以預測的:對長期盟友和受害者苛刻,對獨裁政權奉承,尤其是俄羅斯。他質疑美國對北約的承諾,威脅從亞洲和歐洲撤軍。處理俄烏戰爭時,特朗普撇下歐盟和烏克蘭,單獨與普京談判,在談判之前他已經完全露出底牌:烏克蘭不會修復失地、不會加入北約,這是甚麼戰略不可預測性?他對普京的禮待和對西方伙伴的敵意反映出他背離了共和黨的國際主義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唯利是圖的交易性外交。


體制與法治

共和黨過去極重視憲政與法律秩序,尼克遜總統是一個例外,在水門事件中他將不聽話的官員解僱,很多尊重法治的共和黨人都反對他的行為,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最後尼克遜黯然辭職。

2025年1 月 24 日,特朗普宣佈立即解僱各聯邦機構負責獨立監督和問責的10多名監察長。他沒有依照聯邦法律,提前30天通知國會。3月,特朗普下令將大約250名據稱是委內瑞拉幫派成員的人驅逐至薩爾瓦多,美國地區法官發佈臨時限制令,指出被遞解者沒有答辯機會,違反了程序公義。特朗普漠視法院臨時禁制令,甚至恐嚇要彈劾該法官。現在,特朗普一再攻擊司法部,說反對者是「人渣」(scum),他的行徑直接違反共和黨傳統所堅守的權力制衡與法律尊嚴。


特朗普究竟代表甚麼?

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不屬於傳統保守派,而是結合了多種極端思潮,接近強人式民粹主義,以下是對他理念與行為的概括。

  • 孤立主義:退出國際組織,背棄傳統盟友,推行「美國優先」。
  • 保護主義:透過高關稅和貿易戰干預市場。
  • 帝國主義:以恐嚇甚至不義的手段企圖擴張領土、掠奪他國資源。
  • 威權主義:濫用行政權,打壓異己,挑戰憲政規範。
  • 沙文主義:助長極端民族主義與排外主義。
  • 民粹主義:不尊重事實和鼓勵反智,以情緒動員支持者,搞個人崇拜。

特朗普並未重燃列根精神,而是以個人為核心,打造一種充滿憤怒、破壞性的極端政治文化。若將特朗普的回歸視為保守主義的勝利,將他視為基督教的同路人,這真是誤判了當下的政治現實。福音派與保守派雖在反墮胎和反同性戀等文化戰爭中獲得短暫勝利,但長遠而言,他們正腐蝕那些本應珍視的價值。這應是沉思時刻,而非歡慶節期。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有時,這無異於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真正的比賽勝利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19/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早前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的冠軍賽,中華台北隊以4比0擊退日本隊,不僅是首度稱霸12強賽,也是球隊史上第一次奪得國際一級賽事(奧運、世界棒球經典賽〔WBC〕、12強賽)的冠軍,創下台灣棒球史的最佳成績,此次結果同時也中斷了日本隊在國際一級賽事連勝27場的紀錄。總決賽的當天,台灣各處都有現場大型戶外的直播,務求讓民眾能夠一同即時支持自己地區的球隊,為自己的隊伍打氣,結果,當然是不負眾望的贏了比賽。球隊回台後,也一一的走訪各地區,感謝民眾的支持,場面盛大且熱鬧,不同地區都有封路措施,商店亦為此推出優惠。

筆者不熟悉台灣的棒球運動,原來在台灣的國中高中大學基本上都有棒球隊的課外活動,球隊一方面到學校挑選人材,一方面也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工作的機會,如在學校做教練提升學生對棒球的興趣。追本溯源,台灣的棒球運動當然是源於日治時代,日本人將這項運動帶到台灣,後來也有不少台灣人投入這項運動。然後又有不少現役的球隊送球員到棒球發展達世界級水平的日本深造,以致讓台灣的棒球技術水平提高,球隊可以參與國際比賽。

當筆者再深入了解台灣的棒球歷史時,發現台灣不是第一次在國際舞台贏取獎項。在1928年出現了一支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這支球隊是由「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成立(簡稱「嘉農」,為現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1931年嘉農在日本甲子園名將近藤兵太郎的調教下,勇奪甲子園大賽的台灣代表權,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電影Kano就是將嘉農球隊的故事改編成電影,讓觀眾認識這件事。

當年的嘉農和現在贏到冠軍的中華隊一樣,原本都是一支從不被看好的隊伍,民眾對他們本來也沒有甚麼期待。有的旁觀者甚至會取笑與嘲弄他們,就如台灣隊長陳傑憲在奪冠後所說:「我們一路不被看好,被當笑話,但我們做到了!」而當時嘉農的近藤教練也不是沒有失敗過。或許在外人看來,這是烏合之眾的球隊,然而,在教練眼中卻是求之不得的球隊,原住民跑得快、漢人打撃強、日本人防守穩固,其他人看來基本上是一支「雜牌軍」隊伍,但近藤教練卻看到每個隊員的優點,並努力讓他們的優點得以發揮。這也很像現在的中華隊一樣,也是有原住民和台灣人的一支「雜牌軍」。

不過球隊的能力,不是在球場外被證明,而是要在球場上展現出來,從而獲得肯定。Kano電影中,隊員一次又一次地挺過去,最後嘉義農林的學生進軍夢想的「甲子園」。雖然他們沒有創造贏得冠軍的奇蹟,但他們卻贏得對手和所有觀眾的敬重。中華隊的教練和隊員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不放棄,一次一次的調整心理,一步一步的登上冠軍的舞台。賽後中華隊的彭政閔教練受訪,眼眶泛紅地說:「其實我們每次都差一步。這一次我們終於達到了,非常開心,謝謝這些小朋友幫我們達成夢想。」

筆者覺得其實無論是昔日的嘉農或是今天的中華隊,要不要贏已經不是問題,重點是:整個團隊能夠成為一體、一起面對困難、一起圓夢!一開始是教練要帶球隊去甲子園,最後是教練謝謝這群學生帶他來到甲子園。一開始的中華隊都沒有想過會贏到世界冠軍,他們只有一直的不放棄,才能真正的奪得比賽的勝利,這勝利不在乎獎牌,而是一同經歷困難和堅持圓夢。

聖經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2-4)願主幫助我們,我們在走信仰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不少的冷嘲熱諷,以及不信者的攻擊和指責,甚或是政權的壓迫。然而,筆者覺得在這些景況中,我們有時是教練,有時是隊員,無論如何,都能夠熱愛神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這就已經是贏了比賽,勝了世界。

自由神像餘輝長,二百餘年大國殤:美國的沉淪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06/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消失了的道德勇氣

今天的美國已經是面目全非!我發夢也沒有想過,美國會有一天淪落到如此光景!

曾幾何時,美國是自由民主的燈塔。舉例說,1948年史太林封鎖西柏林,要將整個柏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義不容辭,以空投物資的方式拯救這座城市免於飢餓與絕望。柏林危機結束之後,西柏林人仍然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害怕有一天世界會遺忘他們,讓他們被極權主義的鐵幕吞噬。1961年,柏林圍牆拔地而起,將西柏林變成了一座孤島,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拆散,無數人夢碎於這面冰冷的水泥障壁之前,孤立無助的陰影籠罩著這座城市。

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甘迺迪站在西柏林的講台上,面對著成千上萬渴望自由的德國人民,他用堅定而響亮的聲音說出了歷史性的名句:「我是柏林人!」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是字字嘹亮,擲地有聲!這句話表達他自己認同柏林人。筆者曾經到柏林旅遊,當地人對我說,當時美國總統的勉勵,令西柏林人不再感到孤獨,他們知道,美國不會放棄他們,而是與他們並肩而立,共同抵禦暴政。甘迺迪的聲音穿越了冷戰的寒風,也穿越了歷史的迷霧,成為了自由民主永恆的見證。

在20世紀最黑暗的冷戰歲月裡,美國總統列根以說話和行動點燃了希望。1981年12月,波蘭的共黨政府在蘇聯的壓力下實施軍法統治,鎮壓由華里沙領導的團結工會,列根總統挺身而出,在12月23日的聖誕演說中,他毫不含糊地譴責蘇聯的暴政,並向所有受壓迫的波蘭人民傳遞堅定的支持。他宣佈對波蘭和蘇聯實施經濟制裁,並呼籲全世界不要對這場不公義的鎮壓袖手旁觀。他說:「波蘭政府踐踏了對《聯合國憲章》和《赫爾辛基協議》的莊嚴承諾……今晚,全世界都洋溢著團結精神,任何武力都無法摧毀,它跨越國界,進入世界各地男女的心中……他們(波蘭人)的追求就是我們的追求,我們在這個聖誕節向他們致以祈禱和希望。」這段演說的錄影可以在YouTube找到,以下是一名波蘭人的留言:「祝波蘭一切順利,如今波蘭已經自由了,這不僅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精神,也要感謝美國總統列根。」

六年後,1987年6月12日,在柏林圍牆下列根再次發出了歷史性的呼聲,他站在布蘭登堡門前拋出了震撼人心的挑戰:「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毀這堵牆!」他的聲音響徹柏林,這是對所有受鐵幕囚禁者的承諾:壓迫終將瓦解,即使是混凝固土建造的高牆,也無法阻擋對自由的渴望。

甘迺迪與列根的演說遙相呼應,於歷史的長廊中鏗鏘地迴盪。它們提醒世人,世界領袖的責任,不只是維護權力與短線利益,而是要對抗強權,對受壓迫者伸出援手。

然而,往事如煙,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存留在遙遠而模糊的記憶中,現在的美國總統竟然厚顏無恥地和獨裁者、侵略者攜手合作,受到侵略的烏克蘭被誣蔑為發動戰爭者,民選總統澤連斯基被侮辱為獨裁者,而真正的獨裁者竟然受到禮遇!若果在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國民政府說:「瀋陽事變、盧溝橋事變是中方挑起的,中國要從日本手上收復失去的領土是沒有可能的,我將會與日本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會取消對日本所有制裁和封鎖。」我無法想像今天的世界局勢將會是甚麼模樣。

特朗普是在下一盤大棋嗎?

現在有不少人嘗試為特朗普辯護,說他是在下一盤大棋,例如卡內基國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