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複利效應

30/07/2024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The Compound Effect: Jumpstart Your Income, Your Life, Your Success)
作者:戴倫.哈迪(Darren Hardy)
譯者:李芳齡
出版地:新北市
出版:遠足文化
出版年份:2019年

「哇,清貨半價,抵,買」、「好平,只是十幾蚊,一於買番屋企先」、「月供都唔係好多錢啫,早買早享受」……相信大家對這些說話不會感到陌生,有些人甚至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對自己說類似的話,以此把購買慾合理化。消費的一刻或許會感受快樂,但這種快樂可以維持多久?另外,大家又有沒有想過,暫時放棄短暫的快樂,可以為自己打造更幸福的將來?

《複利效應》的作者在書中分享到他與助理之間一個有趣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助理聽完作者教授創業精神和財富創造的課程,直呼要她將百分之十的薪金儲起來是不可能的,因她的薪酬低,她向作者數算每月需支付的大小賬單,後續是,她很自然向作者要求加薪。作者提出反建議,傳授她實際可行的理財方法,代替加薪。助理同意後,第一個月,她先儲存了薪金的1%,第二個月是2%、第三個月是3%……助理真的在沒有影響其生活方式下,儲起了月薪的10%。作者並非教助理投資或賭博,只是教她如何節省無謂的開支,以及用其他的取代方案維持生活質素,例如取消訂閱雜誌,以及自己沖咖啡代替到餐廳購買。這也是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教授讀者的事情,不要小看一個小錢,只要時間夠長,便可積少成多,這是永恆不變的儲錢方式,也就是「複利效應」,本書亦以此來命名。

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錢絕對不是問題,不需要為了一兩元而壓抑自己的購買慾望。不過,作者提到的複利效應,不只應用在金錢方面,運用得宜的話對身材、時間、朋友、甚至人生方向,都會帶來好處。作者在書中闡述不要小看今天喝了一罐汽水,時日一久,脂肪便會「跑到」人身上來,不要小看傳媒資訊的影響,看多了邪惡、醜陋、兇殘等負面扭曲的報道,人便會相信世界真的如此,以至嚴重影響自己發揮創造力潛能。交友方面,不要小看那些妨害人、使人停滯不前者的影響力,他們會對身邊的人帶來負面影響。作者提出,人們實在需要過濾垃圾資訊,以及脫離有損自己的關係。

當然,想要管理好身材、健康,想要成長,想要將來的自己多謝現在的自己,不是一味甚麼都不吃或不接觸,積極一些,可以多吃健康的食物,建立自己可應付的運動習慣,與樂觀正向的人對話,日積月累,人們自然看到複利成果。一條簡單的方程式可以歸納為:

明光社

下次,當衝動消費的念頭跑出來,不妨告訴自己,存下這一筆錢,多年後,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讓他有機會享受成果。

相關文章

信徒也要談錢說投資……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6/10/2025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受訪者:李樹甘教授 (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

金錢是好僕人,卻是壞主人     ~ Francis Bacon

信徒避免高調談錢,因為耶穌教導跟從祂的人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金錢(太六24),又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六21《新譯本》)。金錢——彷彿是萬惡之物,屬靈人最好把它視為糞土。然而,人在世生活,金錢是必需品,信徒兩袖清風未必是好事,因為有些人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每每為到生計愁煩,難以專心事奉主;有的甚或離開神而轉投金錢的懷抱。其實,金錢並非萬惡的,神也會賜人豐富的資財,讓人樂在其中 (傳五19)。耶穌的教導並非否決金錢本身,而是要調整信徒對金錢的心態,希望將信徒的目光轉向神,對神忠心,而非抓緊金錢不放,反倒忘記供應一切的神。既然金錢如此重要,影響每一個在地生活的人,我們也應當「高調」談論它,好讓我們認識其用途的同時,也能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好好管理神所賜的錢財,成為金錢的主人,而非反被它奴役。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教授,從經濟與信仰角度,與我們談錢說投資。

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 Benjamin Franklin

很多香港人的願望是成為有錢人,李教授指出,金錢不等於財富,它只是一種貨幣;很多人很有「錢」,但沒有持有大量貨幣,而是擁有很多有價值的資產。貨幣的出現對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最早期貨幣未出現,人們必須依賴以物易物,但交易是否成功,取決於「雙重需求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即A剛好想要B的東西,B也剛好需要A的東西,雙方的需要同時被滿足,才能達成交易。貨幣的出現打破了交易的限制,促進交易發展,從而改善經濟,這對個人及社會整體的利益來說本是好事。

然而,金錢作為交易媒介,不同的付款方式影響個人的消費習慣,若不留心,人們便容易胡亂花費。李教授提到,電子貨幣在付款過程過於方便,容易讓人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甚至被騙。這種快捷的付款模式,與手持現金購物截然不同。情況就如小朋友的利是錢一直由父母保管,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父母說會從他們的利是錢中扣除,孩子未必有太大感覺,因為不必從自己的口袋掏錢。但如果孩子親自保管利是錢,親手付款購買想要的東西,他們才會感到「肉痛」,捨不得花。電子貨幣付款的模式,正正減少了消費者「肉痛」的感覺。李教授認為,購物到一定程度有「肉痛」的感覺很重要,這種感覺會教人小心花費。在電子貨幣及信用卡流行的年代,如何才能謹慎消費?李教授提議大家若想購買較為昂貴的物品,不要急於在第一次看到時便買,嘗試冷靜一下,待第二、第三次再見到時,發現自己真心喜歡才買下來。

不要輕看這種謹慎的購物行為,它可是會帶來一連串的影響:胡亂花費便難以儲蓄,沒有儲蓄亦意味著缺乏資金去投資。李教授直言受到傳統經濟學及母親的影響,他視金錢有三個用途:一、交易(維持生活);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三、投資(增加資產)。他多年來化身家庭的「精算師」,每月將薪金扣除整個家庭必須開支後,把餘下的儲起來及投資。

風險來自於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 Warren Buffett

李教授笑言自己並不是一位精明的投資者,但他有「阿Q精神」,視投資如消費。這樣,即使入市後股票升或跌,都不太影響他的心情。他舉例,若有一筆餘錢,在經濟下行時,車價及股價皆跌,他可以選擇買新車或入市投資;他會選擇入市,若入市後股價再跌,他會想,反正新車也會折舊,便不會有甚麼大不了。只要購買穩健及派發固定股息的股票是長期資產,便不急於一時的「輸贏」;他認為已經損失了金錢,犯不著再「輸掉」好心情。

李教授可以如此豁達,相信這與他對投資持有正確的態度有關。他認為當人投資時,不要只想著回報,也要思考若投資失誤,自己能否承受損失。再次以買車為例,李教授說如果他想買一輛非常昂貴的新車,昂貴到車身稍有花痕便十分心痛,他便會放棄,考慮較為便宜的款式,那一種即使弄花也不介意。他希望愉快駕駛,而非時刻戰戰兢兢,懲罰自己。同樣,投資也應當讓自己開心,帶來滿足感,而非擔驚受怕。

提到擔心及恐懼,李教授勸導退休人士要謹守退休金,投資固然可以成為被動收入,但不要因害怕沒固定收入而輕率投資。他明白退休人士對錢的態度與在職者不同:在職者每月有薪金,即使不高,但知道下個月還有薪金,只要花費有度便不會太緊張:退休人士卻不一樣,即使手持豐厚的退休金,失去每個月的固定收入,便會變得很緊張,退休人士若想追回退休前的「收入」,便可能陷入盲目投資的危險。

李教授承認投資可以成為保障,但他強調投資者必須具備知識,並了解自己的個性,從而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有些人天生愛冒險,追求高風險的產業成為了他們的投資動力;但若你不是進取型,可安心選擇回報率低卻能穩健增長的項目,李教授指出,即使那些回報率不高的投資,日積月累也可以稱得上為一筆的財富,以備不時之需,或留給下一代,甚至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花錢要謹慎,投資也要謹慎,但無論是面對金錢或投資,都不可以受其轄制。人一旦被轄制,便難以獲得滿足。信徒非旦不可被轄制,也要明白投資不在乎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要在於神的祝福非常重要。這並非空談,而是李教授的親身經歷:他曾胡塗投資反而有不錯的回報,卻在有計劃的投資中損失不少。

樂善好施的人,必得豐裕     ~ 箴言

李教授提到箴言有一個祈求:「不要使我貧窮,也不要使我富裕」(三十8《新譯本》)。他認為我們可以設定賺錢及投資目標,付諸行動努力工作和賺錢、儲錢及累積財富,但最理想的狀態是既不要過度重視錢,也不輕視它。李教授千叮萬囑,人要理性平衡,工作時期望合理回報,但千萬不要被金錢轄制。人一旦被金錢轄制,除了失去滿足感,還可能因為擔心沒錢而拚命賺錢,結果失去做人原則,而當賺錢成為人生僅有目標的時候,亦可能盲目地放棄很多東西。

從經濟的角度,金錢的作用於花費、儲蓄及投資;但從信仰角度,金錢還有一個用途,便是幫助他人。李教授絕對認同「施比受更為有福」,他提到教會一方面接受奉獻,一方面施行慈惠,是讓信徒互相幫助的環境。他又指出神是公平的;受助者日後可成為施與者,施與者也可能有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因此,受助者毋須自卑,要懷著積極的態度——「終極的愛,有終極的盼望;現在的愛有現在的盼望。」受助者心懷感恩,日後若有能力,也可以成為施助者。其實,貧困者的富足在於神,他們也能如保羅所稱讚的馬其頓教會一樣,即使在極度貧乏中,仍能奉獻,供應使徒的需要(林後八1-4)。

至於施與者,願意奉獻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有智慧地施予,並決定幫助誰。李教授指出,世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施與時要找到平衡,察看是否有從神而來的感動,並持續記掛此事。按照經濟學原則,人的資源有限,幫助到A而幫助不到B是很正常的。當你只能幫助到A時,要相信神會工作,感動其他人幫助B。還有,不要讓受助者覺得自卑,尤其是小朋友。李教授分享小時候也曾住「劏房」,但他感謝父母沒有把「我們很窮」的想法灌輸給他,因此他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他曾到內地山區,看見當地人在窮乏的環境中亦不覺得自己很可憐,這讓他反思,開心與否,有時是與金錢無關,實在不必告訴別人「你很慘」。

生活無關金錢,而在於時刻     ~ David Castain

人生中最值得花錢的甚麼?李教授回憶年輕時覺得最不值得花錢的是旅行,因為旅程結束便完了;他認為花多一點購買耐用的實物如音響組合更實際。但現在他卻覺得,一家人去旅行才是快樂無比及令人滿足的事,因為他發現旅行並非完了就完,回憶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及回味無窮。

當然,旅遊的行程難以滿足所有家人的需要,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這讓李教授反思金錢的價值:他天生節儉,不亂花錢固然好,但捨不得花錢又是否沒有毛病?反思後,他相信日後再次與家人一起外遊,會多聽取家人意見,參與他們較為喜歡但超出預算的活動,多享用豐富的特色菜餚。畢竟,與家人一起旅遊,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需要及用錢標準;若只滿足自己而讓他人不滿足,整體滿足感可能成為負數,若降低自己的滿足感而能提升家人的滿足感,整體滿足感將大大提高。

一個有錢人可以手上沒有貨幣,因擁有很多資產;一個富足的人可以手上沒有太多貨幣或資產,卻有很多快樂回憶——或與最重視的人旅行,或是看見受助者的笑臉、或是在貧困中仍能奉獻……

理財習慣要盡早建立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9/10/2015

你的銀包裡有多少張信用卡呢? 它們是放在備用、有折扣時才用、或是每張都在用?而在還款時,你會不會感到困難?

早前,有信貸公司委託港大,在八月以電話訪問了近500位18至35歲的8、90後,發現他們平均有2.5張信用卡,而且90後的平均卡數最高總額是$81,500,比起80後的$78,300為高。

90後,應該大都是在大學唸書,或剛出社會工作不久的年輕人。筆者尤記得自己剛踏入大學時,迎新營除了玩遊戲及認識校舍,亦有不少以精美贈品及禮券吸引學生眼目的信用卡攤位在等候學生「上釣」。當學生在未有很多工作經驗及穩定收入,就能享有先洗未來錢的能力,相信不少學生會難以抵抗誘惑。加上廣告、名牌、朋輩等影響,「洗腳唔抹腳」的習慣可能就會從這時開始養成。亦因為青年人沒有家庭負擔,也喜歡時尚名牌,成為很多信用卡公司的主要對象。

先甜後苦,與友人享受華麗衣裳及高檔美食時,一時忘記自己真正的能力,享用高於自己經濟範圍可支付的物品,沒留意之後還款及利息對他們的影響深遠。因為在遲交或拖欠卡數的利息可以高達30厘,當他們最終要拖還巨額卡數、「卡冚卡」、甚至要宣佈破產,影響日後事業發展或置業,那時才醒覺信用卡的威力,實在太遲。

其實父母可以從小以身教方式,讓孩子自小知道「需要」及「想要」的分別,並教導他們將所得的零用錢分成儲蓄、花費、助人及投資等部份。首先按目標儲蓄,而非花費剩下的才儲起。而捐獻或助人方面,可以與父母一起助養小孩或奉獻教會。最後,投資方面,將部份金錢及時間用作投資,如買書本來學習新語言或自學樂器。一段時間後,可以一起點算成果,並欣賞他們所學到的新事物。

持之以恆,必能讓孩子有理財的觀念,面對日後不同誘惑時,有足夠的能力抗拒。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9/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