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更好的歸宿

10/11/2022

青年辦社企助整理遺物  受助者:重新認識外公

  (明報 .7-11-2022)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宿命,但卻是許多人都迴避討論的議題,對於不少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死亡仍然有不少的忌諱,因此,就算已有一把年紀,在仍然清醒的時候,都不會作出預設的醫療指示,更莫說及早立下遺囑,以及向家人表達自己死後的喪禮和後事的安排,遺物如何處理等等,當然,更可惜的是一些本來很重要,很想向家人和親友表達的愛意或是歉意,往往因為事出突然,最終都無法交代,除了留下不少的遺憾之外,亦令家人無法按照自己真正的意願去安排自己的後事,處理自己的遺物。我們不願意及早正視問題,便只能接受最後只會事與願違的結果,其實十分可惜。當然,有時要長者主動提出身後的安排並不容易,不過,多年以來,不少志願機構都曾經舉辦一些相關的體驗活動,無論是參觀殯葬的場所;做一些與死亡相關的體驗;替大家拍攝合心意的遺照;免費代立遺囑等等,其實都是一些值得推廣的活動,而教會作為一個對死亡有清晰信念和盼望的群體,其實是有條件舉辦多一些類似的活動去服務會友和街坊,讓大家用更豁達和積極的態度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另一方面,隨著年紀漸大,每個人累積的物件便會愈來愈多,若不建立一個經常整理的習慣,恐怕我們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空間只會愈來愈小,首先,我們日用的衣服鞋襪其實不用太多,若不及早為自己訂下最高的數量,不斷購買下去只是浪費,因為許多最後根本完全或極少用得著,無論十套、二十套也好,為自己訂下有加有減的守則,才不會令自己最終淪為病態的儲物狂。香港最值錢的是地方,可笑的是我們卻用很值錢的空間,儲存大量我們根本用不著,死後只會被家人當作廢物丟棄,毫不值錢的雜物、甚至垃圾!若果一些物件我們根本已用不著,自己親手送給合適的家人、親友、教會的弟兄姊妹、街坊或收集二手物品再廉價售予基層人士的慈善團體,豈不比送往堆填區更有意思?親手為自己覺得有價值的物品尋找一個更好的歸宿,其實才能真正表達自己珍惜那些物品的心意,毋須他人代勞。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