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馬會和政府的真實謊言——不鼓勵賭博政策

港.我.森情

馬會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之下,今季一開鑼投注額便破紀錄達14.4億元。上年度總投注額亦再創新高達2,797億元,為政府提供的博彩稅和慈善捐款接近300億元。若果賭博是一盤生意,馬會可說是逆市奇葩,屢創佳績。問題是,賭業興旺對香港來說是真的值得高興的事嗎? 
 
長期以來,政府縱容馬會是有目共睹的,過去一年變本加厲。例如宗教聚會因為在政府眼中沒有實用價值,因此到現時仍是受到差別對待,只能獲得連幼稚園都不如的待遇,只准許場地容量一半的人數參與聚會;遊行示威就算幾個人亦無法舉行。

但馬會和投注站的入場人數就算在疫情嚴峻時仍然屢次獲得豁免,今季一開鑼就大做宣傳及容許一萬七千多名馬迷入場,請問為何只有馬會有這個特權?而且在過去一年多,馬會更不斷以新的手法來吸客,包括以餐廳和會所的形式,務求令賭仔賓至如歸,流連忘返,政府對此固然大開綠燈,至於博獎會則連橡皮圖章亦不如,馬會根本毋須理會他們的意見。 
 
馬會的氣焰是政府縱容出來的,雖然政府一直堅稱本港奉行的是「不鼓勵賭博政策」,但實際只是門面功夫,馬會近年所有增加本地和轉播外地賽事的申請,全部大開綠燈,賽馬投注已變成年終無休了,加上之前的歐國盃,在馬會大力開展網上及手機投注之後,所有賭仔都可以全天候下注,根本是鼓勵賭博、方便賭博和放任賭博的政策。 
 
監察賭風聯盟於賭波合法化初期已做了相關調查,發現政府每收入一元的博彩稅,其背後由納稅人支付因賭博而引起的公共服務費用總成本高達8元5角,包括因為沉迷賭博而引致的家庭糾紛、離婚、疏忽照顧子女、個人身心靈的傷害、破產甚至自殺。加上由賭徒自己本身及其家人和朋友所負擔的債務等等,換句話說,博彩稅的收入愈多,即賭博的人數和金額愈高,問題和病態賭徒的比率便會愈高,對社會帶來的損失也愈大。 大家不要被賭博稅增加的表面現象,蒙蔽了賭博本身帶來的社會成本及代價。其實,賭博稅愈高,政府在其他社會福利的實際支出反而愈大。 
 
香港一直以來都不是要全面禁賭,而是奉行所謂「不鼓勵賭博政策」 。但真正的不鼓勵賭博政策,就是要限制市民大眾只可以參與有限度的賭博形式、避免市民太容易和花太多的時間和金錢參與賭博,以及不應宣傳、引誘及教導市民投注。例如過往一直嚴格限制賽馬的日數、彩池數目及形式;限制投注站要遠離學校和青少年中心;限制投注站的數目和開放時間。讓市民不會經常沉溺於賭博而債台高築、忽略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和與家人(特別是親子)的關係。 
 
研究顯示,愈年青開始賭博,愈容易參與、以及參與的頻率愈高,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的機會便愈大。在賭波合化法化之後,馬會不斷加碼,令賭徒全年無休可以隨時隨地,不論返工返學、食飯行街,甚至午夜夢迴也可以隨時下注,而不斷補飛的走地波,更令不少人無節制地下注。近年又不斷增加本地及轉播外地賽馬的日數,令馬迷根本不用再「 唞暑」,長賭必輸,近年馬會將本已不斷老化的賽馬投注救活,正正是以令馬迷無法自拔來成全馬會的業績的。 
 
若果政府要真的要管制一些會為市民帶來不良影響的行為,例如吸煙,便會限制吸煙的地點,又會限制煙草商不能賣廣告和贊助青少年喜歡的體育及娛樂活動,有些煙草商雖然年年捐出不少善款,政府當年仍然能夠抗拒煙草商的銀彈政策,嚴格管制香煙,避免市民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對香煙有正面的觀感,近來更企硬要一刀切禁制電子香煙。但長期以來對馬會卻放任不管。其實沉迷賭博,與吸煙對當事人和身邊的人的影響不相伯仲,應鼓勵青少年敬而遠之,但政府的政策卻截然不同,特首更要親身為馬會打鑼打鼓宣傳,怎不令人失望! 
 
而一直以來備受讚賞的馬會慈善捐款,其實不過是形象工程,出於公關考慮多於真心行善,只要看看所有受助機構都要冠名為馬會宣傳,例如青少年中心必須讓馬會冠名,並且馬會的名稱更要先於主辦機構;此外,不少與青少年有關的獎學金或研究,都由馬會冠名資助,間接令所有青少年從小對馬會有良好印象。而在有關賭博政策的公聽會中,不少最了解賭博對青少年和家庭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受馬會資助的社福機構,以往都是有口難言,現在更要站出來為馬會歌功頌德,便知道這些捐助其實不是免費午餐,以前是揞口費,現在是宣傳費。

若果馬會真的要無償行善,以及避免馬會的捐獻間接美化賭博行為,應將所有捐款放入獎券基金或平和基金,由非馬會成員的公眾人士來決定捐款如何分配,受助機構毋須再冠名及鳴謝,否則馬會的龐大捐款只會繼續成為它維持重大政治和社會影響力的籌碼,博彩稅令政府見錢眼開,多到令政府不敢說不,任由賭博事業蒸蒸日上。 所謂「不鼓勵賭博政策」,不過是真實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