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康貴華醫生    |    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
16/11/2004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認識、關懷、謹守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6/11/2004

對於同性戀的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由大家認為是不正常、道德上不接納的性行為,逐步轉化為一些人聲稱的天生正常性傾向。傳媒對同性戀者的描繪,由陰陽怪氣、濫交不忠,轉變為充滿藝術細胞、愛情專一,甚至可成為異性戀者軍師的粉紅救兵!
 

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
16/11/2004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

「猥褻」的階梯

余國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11/2004

十多年前,「性」公子和「騷擾」姑娘互不相干,各有各生活,很少走在一起。在城中,維持法紀的捕快「非禮罪」任重道遠,肩擔著保護城裡被侵犯的人的安全。

向賭博與惡習SAY NO

梁林天慧    |    資深社工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部份時間講師
15/09/2004

 

青少年防治賭博教育工作的體會

黃艷媚    |    「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社會工作員
15/09/2004

執筆之際,碰巧是香港賭波規範化後一年,工福「戒賭」隊工在過去一年應邀往各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等主領講座,粗略統計已接觸了一萬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為中學生。同工們像在賭海汪洋中,靠主乘風破浪。

筆者亦剛完成了一個專為中學生而設的「賭博行為治療小組」(以下簡稱「小組」),願向大家分享個人的一些體會。

「家庭」被忽略的核心價值

麥沛泉    |    香港性文化學會執委兼公共事務組召集人
15/09/2004

 

「自由民主、人權法治、 公平公義 、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恪守專業」1

自六月上旬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發表後,引來社會極大的迴響。宣言肯定了以上八項不同的價值為香港引以為豪的核心價值,表達了香港賴以成功的共同價值,及肯定了全港市民為一命運的共同體,而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亦為宣言的聯署人之一。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余國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9/2004

 

「17歲妞誕嬰當垃圾棄」
「12歲少年嘗禁果,性伴50人」
「小二已愛窺裙底,青年難自控胸襲女生」
「與洋漢一夜情,怕男友怪責,大專女生虛報強姦」……

十多二十年前,只要以上任何一道標題在報章出現,肯定馬上造成哄動,成為社會話題。然而到了今天,這類新聞已是司空見慣,近乎無日無之,不再成為報章的「銷量必殺技」。

「教」在賭風蔓延時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09/2004

在馬會以商業運作模式的推動下,賭波已成了年青一代的賭博入門課程。賭博會有負面影響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可是,一直以來,政府及教育機構並沒有認真研究賭博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更遑論提供有關賭博的防治教育和治療。

「賭網恢恢」

陳永浩    |    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 | 監察賭風聯盟秘書
15/09/2004

 

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各式各樣的資訊和網上服務,的確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但隨之而來的青少年沉迷上網問題亦非常嚴重,家長、老師都感到束手無策!